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为了这片土地不再有贫困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梓宪
  • 作者:郭少雅
  • 2019-07-22 16:00:01

为了这片土地不再有贫困

——河南省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展产业扶贫纪实

 

本网记者 张培奇 郭少雅 范亚旭 龙成

这是一片富饶又贫瘠的土地。它坐拥千里沃土,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走在全国前列;它内辖大别山区、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和黄河滩区“三山一滩”连片贫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的河南,在脱贫攻坚的整体作战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再接再厉,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关心询问河南省脱贫攻坚工作之后,总书记从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用好深化改革法宝等六个方面对河南省这个农业大省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总书记的谆谆指导,不仅为河南的“三农”工作做了全面布局,更为河南省下一步的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谋定了战略——深挖农业潜力,从粮食大省走向农业强省;将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引擎,确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同时,还要以此为起点,打下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牢固基础。

 577.7万人口脱贫,5514个贫困村出列,在全国的脱贫贡献率上超过10%——在总书记的念兹在兹下,近几年来河南省探索出一条让尽可能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到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产业扶贫之路。

中原千畴沃土,脱贫攻坚战正酣。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统筹发力——

如何让农业产业惠及更多贫困人口,让产业发展具备持续带贫力?河南省产业扶贫的顶层设计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力,确保粮食安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与产业带贫能力相统一,解决了“怎么干”的问题。

8600多万亩小麦覆陇金黄,700多亿斤夏粮颗粒归仓。

麦收时节,河南用首战告捷的夏粮丰收扛稳了粮食安全的重任,也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压上了一块稳风平浪的压舱石。

论发展产业扶贫,河南人有自己的底气。小麦粉和挂面产量占全国37%,每3包方便面有1包产自河南,每10个饺子汤圆中有7个产自河南,火腿肠占半壁江山,馒头1/4产自河南,北京全聚德烤鸭的大部分白条鸭都来自河南华英农业发展公司,这是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坚实的产业基础。

但如何挖掘传统产业的带贫能力?“在选准优势产业的前提下,把每一个产业从内部打牢根基,做优做特,是河南省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关键交汇期做出的选择。”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说。

一项项制度逐渐丰满,织密了扶贫产业的支撑网。2018年,河南下发了《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这一计划又先后下发《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农业技术扶贫专项行动方案》等方案,以此形成的“1+N”农业产业扶贫专项行动规划,从主体培育、技术帮扶、信息服务和品牌创建几个方面共同支撑着河南产业扶贫的发展。

一个个优势产业被重新规划,赋予带贫使命。在优质小麦发展上,构建现代小麦产业体系;在优质花生发展上,抓好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建设;在优质草畜发展上,加强牛源基地建设,扩大粮改饲试点,推进种养结合;在优质林果发展上,着力发展标准化、组织化种植水平。种种要素向优势产业倾斜,深挖传统产业带贫能力的过程,也成了河南优化农业供给侧实现产业内部各要素重新整合的过程。

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王良庄村,今年的小麦卖出了历史最高价。“一半是强筋小麦,直供当地农业龙头想念面业;另一半是高发酵小麦,从种下那天就被贵州一家酒企预订。最高的一批优质小麦每斤能卖到1.6元。”今年50岁出头的张永军是照管全村2200亩耕地的“大田管家”,今夏的丰收让他欣喜却也早已成竹在胸,“地还是以前的地,可种法不一样了。”

“‘宽窄行’种法,通风透气,大机械进地管护畅通无阻;再看这土,经过深翻,蓬松疏散宜水宜肥。”张永军又带记者去看农机库房里的自走式打药车,“双翼展开能有20米长,一来一回3分钟,能给4亩地打好药。”

早在2017年年初,王良庄村与南阳市文景园农业科技公司就签订了土地托管协议,根据协议,贫困群众将土地进行托管开展规模经营,除了有保底的托管分红以外,还能获得增产分红和种粮补贴。

张久平是高庙镇王良庄村村民,从十几岁开始种了一辈子地,到了却成了贫困户。“从早到晚,贴上了全部的劳力,到秋天还剩不下什么钱。”张久平感叹着自己这老把式彻底“服气”了新种法,“去年开始把地进行了托管,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一亩地的纯收益比过去自己种高了好几百。我们加入托管的23户贫困户都实现了增收脱贫。”

向脚下的土地要效益,将曾经看似“不赚钱”的传统农业产业做优做强,给贫困群众强有力的支撑,是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起始式。

截至目前,河南在全省53个贫困县建设41个四优示范县,占全省四优示范县的一半以上。其中,优质小麦示范县8个,优质花生示范县21个,优质蔬菜示范县4个,优质食用菌示范县1个,优质水果示范县4个,优质茶叶示范县3个。仅以“优质弱筋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淮滨县为例,当地通过发展弱筋小麦食品加工业,吸纳全县贫困人口2327人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2.2万元,可使2160贫困户实现务工脱贫。

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产业升级——

扶贫产业发展得好不好,要看老乡觉得幸福感、获得感强不强。如何让贫困群众能参与、看得懂、用得上?河南省产业扶贫的“蜂巢”模式,将百姓身边的存量产业进行延伸,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解决了“如何带”的问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如果降格以求,采取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糊弄脱贫,这种现象是不能容忍的。但抬高扶贫标准、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轻重缓急,最后没有履行承诺,这种现象也必须坚决杜绝。习总书记还反复叮嘱,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从两会上带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尚朝阳说,“发展扶贫产业不追求‘高大上’,要盯住脚下的土地和既有资源,打造让老百姓能参与、看得懂、用得上的产业,让老乡们在青山绿水中脱贫致富。”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一个辖域内均为贫困县的省辖市,信阳市近五年来,为69.9万贫困群众摘掉了贫困帽,这得益于全市2586个“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以前腿有伤病,不能干农活,只好带着老伴儿外出打零工,还捡过破烂儿。现在我把10亩荒山流转给油茶园,还在里面务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光山县槐店乡陈洼村67岁的贫困户郑建友告诉记者。

郑建友所说的油茶园,是河南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光山县流转荒山荒地建设的高效林业园,公司常年解决1000余名农民就业,带动周边298户贫困户增收脱贫,茶油加工车间正在兴建,产业链拉长将带动更多群众就业。

“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通过实施“多彩田园”示范工程,信阳已形成毛尖茶、优质稻、弱筋麦、华英鸭、固始鸡、山茶油、淮南黑猪、花卉苗木、香菇、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也逐步兴起,美丽乡村在一步步成形,群众增收渠道也进一步拓宽。

让一个个乡亲们身边的扶贫产业像“蜂巢”一样把大家聚集起来,进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是河南产业扶贫的打法。为了实现村村都有致富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门路,河南省下了大功夫,打了一套“组合拳”。

科技帮扶,全省1.2万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走进贫困县成立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在全省9536个贫困村设立技术指导员;龙头带动,265家龙头企业在53个贫困县崛起,占全省龙头企业三分之一强;品牌塑造,从贫困地区打造出164个农业品牌,几乎占据了全省农业品牌的半壁江山……

正如驻马店市泌阳县委书记张树营所说,“培育一个能够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不仅需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更需要资金支持、科研攻关、政策倾斜,以及建立能够让贫困群众共享成果的利益联结机制。”

夏南牛,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2007年就在泌阳县横空出世。虽然坐拥体重大、耐粗饲、肉质细嫩等优点,却因缺乏深加工,只卖活体牛的产业短板,“第一牛品种”却没有卖出“牛价钱”。

2015年开始,泌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夏南牛产业集群发展指挥部,每年拿出3000万元进行夏南牛产业集群开发,下设6个专业工作组,对口帮扶100个夏南牛养殖重点村,在每个村建成1个存栏200头以上的母牛规模养殖场。

一个个分散在村庄的规模养殖厂成了贫困户参与到夏南牛产业发展中的“蜂巢”,将乡亲们裹进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产业链前端,2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养殖提供专业青贮饲料,每年75万吨专用玉米有了稳定销路;产业链中端,1600多户贫困户直接参与分散养殖夏南牛项目,人均可获得3000元以上的养殖奖补;产业链后端,“夏南牛产业园”里正在上演“增值戏码”,一头牛的原血加工成血浆血球蛋白粉可增值6倍,一副牛骨架加工成骨肽产品可增值7—10倍,精深加工后的高档牛肉产品每公斤最高可售200元,“夏南牛”产业集群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真正发展成了贫困群众靠得住的“主心骨”。

在党建工作中为产业发展安上“红色引擎”——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扶贫产业如何上规模,产业升级如何人心齐,河南省把“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在夯实乡村治理根基上做了有效探索,解决了“谁来干”的问题。

光山县文殊乡方洼村,23栋香菇大棚里菌伞盛开。

“2017年,我们被列为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获得了150万的发展资金,这笔钱怎么花,在我们村‘两委’里掀起的争论不小。”村党支部书记李信远告诉记者。

因为常年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方洼村的集体账户上多年不见钱。“这钱咱可不敢乱花,还是放到一个大企业那里,让乡亲们能吃利息最保险。”有村干部这么说。

“给咱用来发展村集体的钱,咱就得想方设法用它壮大村集体经济,不能懒,更不能没担当。”李信远顶住了压力,连夜外出考察,与村“两委”和村民几次商议后,最终决定了建设十座造价2万/个、年收益约1万元的香菇大棚。

2018年底,贫困户李钢远拿到了来自村集体的5600元分红和5000多元种植香菇的务工收入,而方洼村的村集体账户上,也收到了这么多年的第一笔收入——4.2万元。村集体有了收入、贫困户有了分红,村子发展有了干劲儿,连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年轻人都多了起来。

中原大地上,像方洼村这样,依靠产业发展,从空心村转变为实心村的生动实践越来越多。

平顶山市立足种植、养殖、运输、“农家乐”等27 个产业,在全县建立1256个产业党组织,仅一个辛集乡葡萄产业党总支就带动了26个村的800多户贫困户靠种植葡萄脱贫致富;商城县355个行政村均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整合项目资金7000余万元扶持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

“习总书记说,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这个论断是抓住了农村发展的‘牛鼻子’。” 对抓党建促脱贫十分有心得的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总结党支部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优势:“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人心不齐,村委会站出来;土地流转受阻,村支部分头动员;闯市场需要合力,行业协会建起了党支部;种植需要技术,党支部扛起大梁。党的组织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相互转化,这样的扶贫产业有靠头,有后劲,让群众愿意跟着走。”

“基层党建正在成为河南省转方式调结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助推精准扶贫的‘红色引擎’。”申延平告诉记者,河南广大干部群众都清楚地认识到,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的工作延伸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党的组织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相互转化、互融共建,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共同迈入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亿中原同胞必须打赢的战役,更是河南对中华民族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责任担当。

“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下一步乡村振兴的要素会更加活跃,那里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正指引着这个农业大省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衔接期,奋力探索和实践着“新担当新作为”的深刻内涵。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