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前沿 详情
第三届“三农”传播高端论坛举办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孙菁
  • 作者:任璐
  • 2019-10-29 15:05:02

第三届“三农”传播高端论坛举办

凝聚磅礴之力传递大国“三农”强音

本网讯(记者 任璐 通讯员 张英健 马若书)10月26日,以大国三农、国家发展、乡村传播为主题,由全球修辞学会、国家传播学会、农村话语研究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三农”传播高端论坛在京举办。90余位与会者,齐聚中国农业大学,从新时代“三农”传播的新背景、新问题、新方案等角度进行交流探讨。

 
全体与会者合影

三农传播 大有可为

三农传播是蕴含着无穷魅力的领域,中国三农传播研究根植于深厚中国制度和文化土壤,立足中国国情农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的背景下,三农传播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形势,肩负着更大的使命,也承载着更多的意义。

“三农传播高峰论坛这一届具有重要的意义。建国70年来,三农问题始终都是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三农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实现大国崛起、实现民族振兴、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宁秋娅说,讲好中国三农故事、传播大国三农发展的伟大成是农大人文与发展媒体传播系近年来致力的工作。

三农是国之邦本、三农传播是国家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动员、国家建设和发展繁荣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汝东认为,发展三农传播不仅能引领学术理论和促进社会传播实践的发展,切合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建构中国乡村话语学、助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今天信息传播的外延和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是一般的服务信息的提供,更是加入了社会结构。如何开辟全体人民信息的观察力、描述力、分析力,动员全体人民的智慧,在提供的信息框架和智力框架下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传播体系,是需要今天的学者们用智慧和决心来完成的任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从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出发,希望在学界同仁和业界同仁的智力支撑下,调集整个社会的力量能够为中国的三农传播体系建设能够做出更有创新性的工作。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编辑黄霞提到,三农传播不仅可以为农民传递三农政策信息、实用技术、为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也为城里人带来了乡思和乡愁。我们需要融合发展,时刻坚守媒体的初心,让三农宣传的声音更响亮、美丽乡村的传播更久远。

聚焦痛点 锐意进取

三农传播如何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面临着哪些问题?

农业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副处长赵经平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指出农业新闻面临的三个主要矛盾:一是行业性和社会性的矛盾,行业内部的新闻难以引起社会关注;二是正面宣传和负面报道的矛盾,把正面宣传做的让人爱看爱听是个难点;三是政府表达和社会阶层间的矛盾,社会治理领域的报道难以让社会公众真正的接受认可。

“三农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既是生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不在农村而在农村之外,在宏观的经济社会政策取向,也在于中国国情历史传统。要求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求解、探索和治理。”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秀梅呼吁交叉学科的发展,通过深刻广泛的参与探讨,为三农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的理论智慧和实践动力,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创新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汝东教授从历史的维度出发,梳理了三农传播经历的四次重要历史时期,比照今夕,指出“当下的三农传播的地位比较低,特别是与城市传播、国际传播相比,三农传播的主体、传播环境的地位都有所降低。不同地区间的传播不平衡,西部地区的三农传播急需加强。”

“微信对乡村的影响愈发重要。农村有农民依靠网络直播脱贫致富的真实案例,现在该村很多人效仿。但是,微信更多是作为辅助性的工具,如果作为主导,可能会对农村的生态会进行重构,盲目提倡是一种过度乐观。网络和现实的距离非常遥远,做乡村传播学研究,只是从网上看乡村的形象和社会变化和,会跟现实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红艳通过长期的调研跟踪,发现乡村传播研究不能忽视问题的复杂性,她强调扶贫是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社会运动,这会重构社会的城乡社会的关系,将带来巨大的潜在社会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琴则从性别的视角出发,在三农的传播中考察女性权利、考察女性和三农传播的关系,她指出,在乡村传播中女性要秉持女性的立场,乡村女性最重要的除了是一个农村人还是一个女性身份,这是一定要坚持的视角。

前沿理念 共商共享 

面对三农传播存在的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展开学术观点与实践经验的分享,交流思想,并提出建议,以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小普强调“民族志新闻”的价值,她认为:“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人类学的知识和思想注入新闻,可以重新建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关系的作用。”她通过分享典型性的案例,指出这种新闻报道形式使得报道者能够和采访对象密切接触,可以亲身的体察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想法,有益于传者中心的习惯性思维的改变。

“互联网下沉到农村市场,是三农传播发展的机遇。”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沈阳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农业帐号的发布内容,结合短视频平台赋权农民的案例分享,指出细分化、专业化、生活化等特征是农业新媒体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更好帮助城市反哺农村。

“做好三农报道同时也要做好“三基”报道:放大基层声音、解决基层难题、满足基层关切。”农民日报总编室主任施维谈到《农民日报》的使命,“加强联合更大主流舆论场中传播三农的声音,把更多优秀新闻报道和其他的媒体加强沟通联系,生产出的优秀新闻作品,一方面在自己渠道发声,另一方面要通过媒体强强联合,三农声音便可以传播到更多的角落。”

会议呈现了丰富的三农传播理论、三农政策形态与新闻传播行动实践,以学术研究成果为国家的传播体系完善贡献了丰富的方案,更好地服务国家乡村发展战略。

为了进一步推进关于国家发展与乡村传播议题的讨论,下午还举办了大会分论坛。4大分论坛分别以“政策传播与三农发展”“乡村传播与社会变迁”“媒介融合与乡村振兴”“大国崛起与三农发展”为题,逾40位专业学者与业界人士分享各自最新科研成果,共同讨论新问题、新现象,深入探讨乡村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之路。

大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安文军主持,他表示,中国农业大学“三农传播”论坛将不忘初心,继续保持新闻传播学者、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为形成中国农业传播的智库平台贡献力量。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