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邹睿:带着翻译软件去援非
  • 来源:写稿平台
  • 编辑:孙菁
  • 作者:买天
  • 2019-11-11 10:20:01


本网讯(许婷清晨5点起床,晨跑结束后自己做上一顿早餐,7点出发去基地,中午回驻地简单吃饭休息后接着回基地,简单而充实的节奏已成为农业援外专家贵州省务川自治县农牧局畜牧师邹睿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共和国(以下简称“圣比”)的生活轨迹。

在圣比的近两年间,邹睿在普林西比岛实施了首例猪疝气手术,自行设计加工了小鸡育雏笼,对当地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种种开拓性的工作,让邹睿在圣普有着“中国来的畜牧专家”的美誉,更为中非农业合作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邹睿(中)在查看小鸡育雏情况。邹睿供图

摸清现状,技术援助有的放矢

在非洲大陆面向大西洋几内亚湾的湾头位置,镶嵌着两颗绿色明珠组成的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共和国,这里气候湿润、终年青翠。宜人风景却难掩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现状。在这个国土面积与中国香港大致相当的国家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生产水平低下,资金严重缺乏,原料资源大部分依赖进口等因素始终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

谈及援外的动机,邹睿自豪地说,“我以前参加过两期中国-尼日利亚南南合作项目,在尼日利亚呆了4年时间,对非洲也算比较了解,所以就参与到第二期援圣普农技组的项目中。”援外经验丰富的邹睿初到圣普,就迅速摸清了当地畜牧业发展的状况。“圣普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家畜家禽养殖,但是大多数养殖户采取散养的方式,而且动物疫病防治水平也比较落后,家畜家禽的发病率很高”。

在圣普的国家畜牧示范基地中,雏鸡的存活率不高始终困扰着养殖户,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养殖户,邹睿发现了症结所在,由于养殖户饲养条件有限,雏鸡脱温管理技术不成熟,致使雏鸡死亡率偏高。

找准病根,更要对症下药,邹睿首先想到的便是国内普遍使用的育雏笼。但是育雏笼体积偏大,堪比超市中的货架大小,从国内运来成本过高,自行设计制作育雏笼成为更为实际的选择。而困难却随之而来,育雏笼一般是金属材质,对于原材料基本靠进口的圣普而言,金属育雏笼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如何设计出一种既实用又便宜可推广的育雏笼成为邹睿苦思冥想的问题。“既然金属行不通,那我直接就地取材用木头。”邹睿找到木材加工厂,经过一个多月的攻关,育雏笼终于成型:上下三层,单位占地面积少,每层下面有一个抽屉式木匣,便于集中处理粪便,减少疾病风险,可同时育雏400-500羽小鸡。

育雏笼的效果立竿见影。1797羽出壳小鸡经育雏笼育雏一月后,存活率达93%。邹睿的努力下,不仅育雏笼顺利推广,而且新建的小鸡育雏舍和蛋鸡舍已投入使用。提起邹睿,养殖户们都竖起大拇指,“这位中国畜牧专家,真牛!”

了解所需,培训指导务实到位

添饲料、加水、消毒、观察……只要在基地,邹睿基本上每天都要到养殖场里转上几圈。“养殖是个技术活,必须要细心,要监管到位。”谈及自己的老本行,邹睿如数家珍。

“搞养殖是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两年间,他调研养殖场近200次,涉及由猪场、鸡场、牛场等,并撰写了《关于圣普生猪发展情况的阶段性调研报告》。“圣普的养殖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户虽然可以认识到通过养殖可以致富,但是由于技术落后、缺乏资金以及饲料价格过高等因素,导致养殖的效益并不明显。”对于养殖户收入不高的现象,邹睿的分析持之有据,直击要害。

要改变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首先要在培训指导上下功夫,用科技为当地农户赋能。

在调研走访时,邹睿接到了当地养殖户的求助,自家养的母猪在预产期时既没有产仔征兆,也没有再发情迹象。结合多年的经验,邹睿判断这是典型的母猪空怀现象。此时恰巧邹睿饲养的一头母猪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邹睿立刻召集当地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到猪舍,现场解释空怀母猪的症状以及如何用药。但是面对圣普缺医少药的现实,邹睿只能通过回乡探亲的朋友把兽药从国内带来。施用药物后,母猪再次发情并成功配种,4个月后,一群小猪崽接连出生。

“现在我们不光要在技能上下功夫,把软件方面的短板尽快补上来,我们还在要硬件上下功夫,双管齐下,圣普畜牧业的整体水平才能上去,养殖户更能真正受益。”在邹睿的倡议下,自动投料猪槽、小鸡育雏笼等既实用又便宜的设备在圣普全国得到推广。

谈到这位中国专家,圣普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若泽·米兰达赞不绝口,“他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真希望他一直在这里。”

将心比心,中非关系并肩前行

如今,为期两年的援圣普农技项目已经进行了多一半,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邹睿就可以回国返乡。

在援圣普的日子里,邹睿一般都用微信视频聊天和家人联络。不仅如此,邹睿也将中国的社交工具应用到援外工作中,“有了视频聊天,我们的工作方便多了,直接就能看出来家禽家畜哪里出了问题,当时就能提出解决方案,而且也方便后续跟进,有几例猪疝气手术就是我对当地的技术员进行视频指导的。”如今,圣普的许多农技人员手机上都安装了微信等应用,并主动学习使用方法,起初是为了获得中方专家的业务指导,渐渐地变成了当地人的中国朋友。

在邹睿的手机中,安装了不少翻译软件。“以前在尼日利亚的时候,说英语还好,但圣普说葡萄牙语,对我确实有点难度。”

刚到圣普,要是赶上随团翻译不在,遇到和当地人沟通的场合,邹睿只能连比划带猜的干着急。“现在基本上没问题了,长时间相处下来,大家差不多都能心领神会,如果实在是有一些专业词汇要沟通,我直接用手机翻译给他们看。”

总结起与当地人的交往,邹睿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圣普百姓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当地人在重要节日时,都喜欢叫上邹睿这个中国朋友。麦娜(Mona)是在圣普国家畜牧示范基地的女工人,在平时工作中没少得到邹睿的指导。在麦娜29岁生日的时候,特意邀请邹睿来参加她的生日聚会,烤熟的面包果、水煮饭蕉、当地特色的咯鲁鲁……

五百多天的朝夕相处,换来的是将心比心的深厚情谊。觉舍满(Jojimon)是在基地为邹睿养猪的工人,由于父母双亡,邹睿总是对他特别关照。圣普常年高温湿热,蚊虫较多,国内的风油精、清凉油在当地特别受欢迎,每次有朋友回国,邹睿总要托朋友带几盒回来送给觉舍满。久而久之,觉舍满对待邹睿就像亲人一样,遇到事总跑来和他商量,小到养殖技术,大到人生规划。在得知中国的援外专家都是自己做饭做菜的时候,觉舍满还经常给邹睿带些当地的玉米、水果等。

“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援助他们,还要多和他们交心,这样才能实现援非的真正目的。”邹睿只是中国农业援外专家的一个缩影,中方专家精湛的技术和保留的指导,赢得了圣普人民的衷心认可和广泛赞誉。如今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身处中非交往一线的农业援外专家用行动践行着中非手拉手、心连心,实现中国与非洲的“命运共同体”。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