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看新疆如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孙菁
  • 作者:高雅
  • 2019-11-13 14:35:01

村庄变美了 生活更幸福

——看新疆如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高雅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对于地处偏远的新疆来说更是如此。从乌鲁木齐乘机出发,向西南飞行约两个小时,到达地处塔里木盆地与帕米尔高原之间的喀什地区。在这个富有西域民族特色的地方,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怎样提升?近日,记者跟随采访团深入喀什地区县、乡、村,寻找答案。

“过去的生活可以用‘油乎乎、黑乎乎、脏乎乎’来形容,吃饭在土炕的毛毡毯上,一个毯子用十几年不洗的情况很普遍。为抵御风沙,窗户是比巴掌大一些的洞口,一年四季房屋都见不得阳光。屋里这样,院子和村庄就更别提了,到处脏乎乎,垃圾四处飘,无人来清理。4根木头、1块破布围起来就是厕所,娃娃们晚上上厕所都心惊胆战……”疏附县托万克吾库萨克村村民阿不都热合曼·依敏说,“回忆起过去生活真是一言难尽,常年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感觉就得这样度过一辈子,根本想不到生活能像现在这样幸福。”

变化起源于近两年新疆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部署安排,聚焦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村庄环境卫生难题。今年以来,全疆9146个行政村都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14个地州市均开展了农村卫生厕所新建工作。除改厕外,重点做好整治庭院环境、整治居住环境、污水有序排放、垃圾及时清理、沟渠及时清淤等院内院外“六件事”。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阿不都热合曼•依敏和乡亲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土堆、粪堆、柴火堆被一一清理,土房子变成了砖瓦房,干净体面的卫生厕所代替了原来的“破布一围”,生活习惯变好了,每天精神头儿都特别足。

 
麦盖提县咯赞库勒村村民对新生活充满信心。记者高雅摄

美丽庭院进农家  干净整洁成常态

来到疏附县的托万克吾库萨克村,平坦的柏油路旁是粉刷一新的房屋,枣树林与房屋隔路相望,成熟的枣子挂满枝头。

走进阿不都热合曼·依敏的家,干净、整洁的庭院映入眼帘,淡蓝色的墙,白色的雕花木柱颇有民族特色,中间几株植物为小院带来勃勃生机。穿过庭院,有一道门,打开后豁然开朗:牛棚、爬满葡萄藤的长廊,还有一片无花果地,沿着长廊向远处看,仿佛每户都有一个门通向这片“世外桃源”。

“以前这里都是各家各户的土墙,清理后,村里统一定植了无花果,像这样的地,全村搞了20块,废弃土地经过清理整治变为耕地,发挥了经济效益。”托万克吾库萨克村党支部书记魏帮忠介绍。过去,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饮水基本靠“天”,农民饮水、牲畜饮水、洗衣等都在村里的涝坝里,再加上人畜混居,农民患病率极高。

针对这些问题,喀什地区政府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落实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三区分离”,科学规划庭院布局,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引导农民学习“前庭、中园、后圈”模式,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充分整合利用房前屋后、院内院外闲置土地,变废为宝,把庭院装扮成桃红柳绿、瓜果飘香的幸福家园。

环境好了,管理、维护更加重要。与托万克吾库萨克村不同,麦盖提县的巴格阿瓦提村是个水库移民村。每家每户门口都摆有统一绿色垃圾桶,实现了村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麦盖提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检测中心主任李志远表示,根据村庄与乡镇距离远近情况,麦盖提县基本实现了“户集、村收、乡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选聘培训了一批农村贫困户从事保洁员、驾驶员,实施日常保洁工作。这不但能从制度上对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进行维护,还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促进脱贫致富。

这是新疆推动美丽庭院建设、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一个缩影,新疆分三类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第一档开展万村整治,第二档抓好千村示范,第三档做好深化提升。2019年来,全疆共清理垃圾341.58万吨,7507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其中,7029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实现了集中收集处理。

“原来我习惯吃馕、牛肉、羊肉,很少炒菜,现在通过政府推广的‘三区分离’,把原来堆放柴火的废土地出来,在庭院里建成了一个蔬菜棚,‘驻村工作队’还为我提供技术指导,随时可以吃到新鲜蔬菜,改变了过去的生活习惯,精神面貌也和原来大不一样了。”站敏乡派史塔克村村民马穆提江·托合提说。

因地制宜改厕所  一点一滴见成效

曾经,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破布围四边,臭气熏天、无从落脚,是农村简易旱厕的真实写照。“厕所位置远、条件差、味道大、难清理,把厕所装到房子里那是想都不敢想,装了水冲式厕所后,再也闻不到院子里臭气熏天的味道了。”麦盖提县巴格沃依拉村村民阿娜尔罕·扎克尔激动地说。巴格沃依拉村所在的克孜勒阿瓦提乡坚持率先推进“厕所革命”,党员干部带头先干一步,通过谈感受、讲变化,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主动参与,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喀什地区确定了改厕三年任务,经济方面,按照户均1000元标准进行补助;技术方面,结合实际设计了农村水冲式厕所和旱厕化粪池指导规范。积极推广农村厕所粪污处理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生态循环模式,采取农户庭院内沤肥或定期收集、集中处理生产有机肥等方式,进行粪污处理。对不能就近就地利用处理的粪污,以村为单位建立贮粪池,严禁随意倾倒。

截至目前,喀什地区累计完成改厕50.43万户,其中,完成水冲式厕所32.99万户,卫生旱厕17.44万户,达到防臭、防蝇、防渗的“三防”标准。

新疆地域辽阔,由于条件限制各地选择了不同的改厕模式。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推进速度较快的村庄,如巴格沃依拉村已经将地下污水系统接入城市管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房间内部的水冲式厕所。还有一些地区根据特色,将原有的厕所进行改造,建成了卫生旱厕。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杨关勇介绍,目前,主要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群众接受的卫生旱厕,重点解决好防渗漏、防臭防蝇、有遮挡有照明、粪污及时清掏等问题,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因地制宜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

 
疏附县托万克吾库萨克村村民阿不都热合曼•依敏的庭院。记者高雅摄

培养生活好习惯  父老乡亲笑开颜

过去,土炕毛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吃饭在这里,睡觉在这里,写作业在这里,就连邻居来做客,也是这里。细菌多不说,就连跳蚤都在这里安了家,人一往上坐,受到惊吓的跳蚤就会蹦来蹦去,而且毛毡面积大,不易清洗,所以“一劳永逸”,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清理,直到换成新的。

如今,土炕、毛毡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家居。每家根据喜好不同,有欧式的,有民族传统风格的,还有办公室风格的。地板露出来了,打扫卫生容易了,家里干净整洁了,最主要的是远离了病菌滋生的土壤。

俗话说“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在喀什很多实行了“煤改电”的村庄来说,可以改成“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暖气吃西瓜。”现在巴格阿瓦提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洁的电暖气,清洁卫生。“我再也不用早起捡柴火烧火了……”村民依明·斯迪克说:“原来是土房子,烧柴火和煤,整个房子都是黑的,特别冷,不仅如此,晚上睡觉进被窝什么温度,早晨起来还是什么温度,根本暖和不过来,早晨起来,唾液都是黑黑的,现在想想真不知道那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睡觉上床、做饭上灶台、吃饭上饭桌、学习上书桌……村民良好生活习惯已经养成,新疆各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但改变了村容村貌,帮助当地农民养成了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室内开窗通风、衣物常换常洗、注意个人卫生等良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较好地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对预防疾病发生也产生了良好促进作用。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