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一块高产田“藏”了多少技术?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一明
  • 作者:杨丹丹
  • 2020-05-25 10:50:01

眼下正是小麦开镰之际,江淮之间一片片金灿灿的风景预示着仲夏的丰收。然而在亩均千斤粮的背后有着科技工作者的汗水与智慧。记者日前跟随安徽粮食多元种植规模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组探访绿色增效技术示范田。

在凤台县农业产业园区内,十万亩连片的小麦颇为壮观,沉甸甸的麦穗迎风摇曳。然而在这个示范区,记者发现不少麦田看起来有点奇怪:规模连片的麦田里规律均匀地隔几米就有两二十公分的分界沟。原来这是小麦种植时采用的一项新技术,名叫稻茬小麦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江淮地区在小麦种植时容易遇连阴雨天气,采用高畦降渍种植方式等于在平地上起高原,在高原上再种植小麦。这种方式种下了小麦不容易形成涝渍,同时对土地降渍保肥有益。通过专业的起畦机-一次性完成整地起畦施肥播种等作业,适合稻麦两熟地区丰产增效。”沿淮稻-麦课题主持人安徽农业大学黄正来教授介绍说,这个试验田重点是研究小麦阴雨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调控技术以应对渍害。

示范园内另一处麦田整齐度高,小麦籽粒饱满。一条路隔的另一处麦田却显得稀松、瘦弱。凤台县农技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同样的品种因为种植方式-和施肥的不同,呈现完全不同的长势。普通麦田每亩地播下了25公斤种子,示范田用种量降至15公斤种子,施肥量也减少了三分之一。”

在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内,有一处试验田间密密麻麻插了各种数字的标牌,不同标牌区的小麦产量明显存在差距。淮北麦-玉课题主持人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曹承富研究员介绍说,这块田是从2010年起做秸秆还田能力提升定位试验,已经坚持了第10年。通过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划分不同地块采用不同的施肥量,同等生产条件下看产量对比。再通过连续多年的数据对比,进行秸秆全量还田的施肥技术研究,为完善秸秆全量还田配套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外观上看起来都是高产田,但不同技术模式的示范田所内涵的核心技术,以及技术集成度、示范目的、预期效果有所不同。”项目首席专家安徽农科院的吴文革研究员介绍说,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温水资源充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净调出区。“安徽粮食多元种植规模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基于区域生态特点和粮食作物主体种植制度,围绕作物丰产增效资源优化配置与周年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小麦-玉米,小麦-水稻和水稻-水稻生产系统中温光资源利用规律与高效利用,以及品种优化与配置,明确多元粮食作物关键栽培要素与丰产增效的互作关系与协调途径,创新集成以秸秆还田与土壤培肥、全程机械化与轻简栽培、新型药肥与水肥一体化、灾害预警与防控、产后减损与安全储藏等技术为核心的区域粮食生产技术体系,并分区构建规模化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示范区-辐射区建设,在安徽省四大粮食主产区规模化r示范应用。仅2019年项目组在安徽四大粮食主产区32个县(区、场)建立技术示范辐射区,累计示范推广2074.7万亩,增产粮食77.9万吨,增产节本增效23.9亿元。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