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农机维修师“出诊”记
  • 来源:新华社
  • 编辑:孙莹
  • 作者:周勉
  • 2020-07-22 19:39:01

  新华社记者周勉

  眼下南方农村已进入忙碌的“双抢”时节,如果农机抛锚,就会造成“耽误一时、影响一季”的后果,这可是农民最不愿发生的事。近日,在位于“鱼米之乡”洞庭湖腹地的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记者跟随一对农机维修师,记录了他们“出诊”的一天。

  早上7点半,汤烈辉和苏世权来到湖南沃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领取了当天的出工单,上面是前一天记录的需要服务的农户信息、机器类别和故障描述。但作业内容有可能不止于此——师傅的手机上都有定位系统,随时会被按照就近原则增派新任务。

  仔细对照着出工单上的信息,两位师傅从库房里领齐需要用到的配件和工具,装车出发。

  第一站是30公里外的华阁镇同兴村农户熊正奎家。老熊3个多月前用收割机收完油菜后,把机器丢在一边没管,前一天试机时才发现脱粒装置有异响。两位师傅打开机身,在油菜残渣发酵的刺鼻气味中清理和调试了1个多小时后,把机器修好了。

  “我今天下午就要用这台机器去帮人收稻子,要是耽搁了,别人明年就不找我了。”老熊介绍,这台机器除了自己用,还按每亩60元的价格为村里的散户提供收割服务,一季能挣3万元。

  “机器要是保养得好,寿命可以延长一半。”临走前,苏师傅反复叮嘱老熊要爱惜自己的“伙伴”,不仅现场教授了很多保养知识,还把老熊家里的器具重新归置了一番。

  两位师傅又马不停蹄来到第二站——乌嘴乡窑嘴村的农户李志强家,收割机已经停在了稻田边的一处水泥地上,就等着修好后下田作业。上面的收割装置和筛选装置都要进行更换,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

  此时已烈日当空,两位师傅时而钻进机底,时而爬上机顶,忙得大汗淋漓。不知不觉间,他们的工服已经变成了“迷彩服”:靛蓝色是衣服本来的颜色,深蓝色是被汗水浸泡的痕迹,黄色是机器上的泥土,黑色是机油的印迹。

  “汤师傅水平高、态度好,随时给他打电话都是有问必答。”李志强说。他和汤烈辉是打了7年交道的老熟人了,每次要留汤师傅吃饭都很不凑巧,这次也没能如愿。汤师傅解释,只有刚刚好碰上饭点他们才会留在农户家中吃饭,而且不管菜肴有多丰盛,自己一定会在10分钟内下桌,腾出时间赶往下一户农民家中。

  这就是农机维修师的“出诊”节奏。两位师傅说,沃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有20多个维修师,服务半径超过250公里,每人每年“双抢”期间至少要修200台机器,最高峰时一天要修10台,早上7点出门、晚上11点收工是常态。最近几年,新机具的更新速度让人应接不暇,他们也养成了“忙时工作、闲时充电”的习惯,不仅每年要到外地学习半个多月,还会经常逛论坛、上网课,更新自己的技能储备。

  记者跟随他们来到出工单上登记的最后一名农户家时,一台拖拉机停在门前,主人却不在家中,原来,农户临时进城办事,就将钥匙插在了机器上。苏师傅和汤师傅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局面,两人二话不说就开始排查、修理和调试,不到1个小时便将拖拉机修好,停回原先的位置。

  下午6点,一天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两位师傅说,他们要赶紧回家吃饭、洗澡、换衣服,等着随时可能再次响起的“出诊”电话。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