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聚力助搬迁 革命老村换新颜
2020-07-30 10:59 来源:中国农网

地处北京市西北部的门头沟区清水镇有一个红色革命老村——椴木沟村。这里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遭受过日本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的迫害,曾拥有建国前老党员34名,目前仍有4名健在。

椴木沟村地处灵山脚下,山势陡峭,夏季多雨,易发山洪和泥石流,且因地处高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极为不便。村庄地域狭长,绵延约15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部分为原始森林,全村耕地面积不足300亩,土壤贫瘠,人均年收入较低,被列为北京市低收入村。

门头沟区清水镇党委、镇政府深入基层,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难处,以精准脱贫政策为指引,经过全面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决定将老椴木沟村进行整体易地搬迁。

现如今,位于109国道旁的椴木沟新村已初步建成,170平米的混凝土两层小楼整齐排列,村民有望在2020年国庆搬迁入住。从不适宜居住的深山老林搬迁至交通便利的新村,让椴木沟村民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图为椴木沟新村

乡村两级联动,确保村民“搬得出”

易地搬迁脱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工程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要实施易地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清水镇党委和镇政府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积极作为,广泛实践调研,积极向门头沟区政府反应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思路和建议,最终通过不懈努力,决定将椴木沟村进行整体搬迁。而后,又广泛寻找适宜居住的搬迁之地,并积极与迁入地乡村多次协商沟通,相关政府工作人员为此“跑断了腿”,终于在上清水村争取到适宜居住的宅基地,使得老村整体搬迁成为可能。

为确保村民能够住得安心,清水镇聘请专业规划机构,对新村建设统一规划设计,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并以高标准进行民居建设。新村民居设计为二层小楼,房间较多,不仅能让村民住得下,且为日后发展民宿提供了硬件设施。此外,考虑到村民在老村都有种菜的习惯,在新村楼下还为村民配备了两个约10平米的小菜园,让村民能住得惯,留得住。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特有传统,当老椴木沟村决定整体搬迁时,很多村民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村委会成员、党员不仅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踊跃参与搬迁,还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协调,不仅给村民讲易地搬迁政策,还设身处地为农户着想,希望他们能够搬迁到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上清水村,让下一代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经过苦口婆心的劝导,最终104户同意搬迁,剩余14户护林员继续留在村里。

“感谢党的政策,专门为老百姓着想,我们太感谢党了”。 椴木沟村村民望着新建好的房屋,满眼激动地说。搭乘易地搬迁政策,村民们很快就可以安心入住宽敞明亮的楼房。

村民入股新产业,“搬得出”后“能致富”

为解决搬迁村民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清水镇充分挖掘老椴木沟村资源,发现该村旅游资源丰富,青山绿水环绕,与灵山、龙门涧、黄草梁三个旅游景区比邻,具备发展特色古民宿、观光旅游等产业的条件。

此外,椴木沟村是典型的红色革命老村,红色文化积淀雄厚,过去由于交通和地理环境限制,老椴木沟村一直处于未开发阶段,传统特色页岩民居至今仍保存完好。目前通往老村的公路已修通,人员可进入性增强。再加上北京潜在游客市场广阔,老村可整体发展旅游和民宿,定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由此,清水镇政府决定与椴木沟村委将老椴木沟进行整体开发,村民可以将老村房屋入股,新村部分房间可做民宿,日后可参与分红。此外,该村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户可获得生态补偿款,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农户收入,而留在老村的老人担任护林员工作,每月能够获得两千左右的收入,相比之前靠天吃饭的基础农业来说,农户生计得到了进一步地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为椴木沟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解决了农户搬迁后的生计问题。村民在听取镇政府和村委会描绘的日后产业发展蓝图后,极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他们纷纷表示:“看到了希望,以后我们也能自己挣钱了,再也不用担心山洪和泥石流把我们家房子给冲倒了”。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教师团队到新村调研

国企、高校齐助力,革命老村换新颜

自2017年至今,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抽调优秀干部刘军华任椴木沟村第一书记进行定点帮扶,已持续帮扶近两个任期,为椴木沟脱低提供了人才支撑,并全方位挖掘椴木沟资源,进一步激活了村庄发展活力。

刘书记长期驻扎在椴木沟村,经常深入群众,到村民家中了解其生活困难,实实在在地帮助村民解决困难,对村里大小事“了如指掌”。刘书记积极组织地铁媒体到对椴木沟进行实地拍摄,并在北京地铁里展示相关图片,加强对椴木沟村景观、美食、文化等宣传,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还依据椴木沟村红色基因浓厚的特征,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项目资源,树立了红色文化标识,为日后椴木沟红色旅游发展奠定了相关基础。

北京地铁员工众多,员工食堂消耗农产品数量较多,因此,地铁公司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购买了大量椴木沟村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到了员工餐桌,减少了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不仅破解了农产品销路问题,还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如,2019年地铁公司共计消费了椴木沟村7万多斤土豆,今后还会持续性地对椴木沟村进行消费扶贫。此外,地铁集团运营线路长,运输客流巨大,劳动力需求较多,而椴木沟有部分无固定工作的青年劳动力,据此,北京地铁公司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并吸纳他们为公司员工,担任安检人员、乘务员等,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进一步地解决了部分农户的生计和就业问题。

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清水镇设立教授工作站,任大鹏教授持续性地对椴木沟村的阿芳嫂黄芩种植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进行引导,帮助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鼓励合作社吸纳更多的低收入户为合作社成员,以及合作社用工时雇佣更多的低收入户,以帮助低收入户增加收入。

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椴木沟村设立了“统农004号”北京科技小院,该科技小院是以人文社科理论为主要支撑,以任大鹏教授为代表的教师团队和数十名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为人才支持,并有两名科技小院专项硕士生长期驻守,主要以助力该村发展为目标,提供相关建议以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为村民做社会性服务,改善其生产与生活现状,提升农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科研团队长期多次到椴木沟村进行实地调研,与村委会和乡镇政府部门多次深入座谈,根据当前椴木沟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该村产业发展转型问题给予一些建议,如,以合作社方式发展特色民宿,搭建旅游路线将老村旅游资源与新村民宿资源连接起来等,以助该村产业发展转型。

此外,科研团队通过设置法律长廊向村民宣传普及“一户一宅”制度,助力农户思想转变,纠正了农户对新、老村两处宅基地的错误认识。并向村民捐赠了许多有关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图书资料,进一步地提升了农户对一些涉农法律法规的认知水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椴木沟村搬迁的顺利进行。科研团队还向农民印发了乡村振兴典型相关案例,帮助农户了解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以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转变了他们固守现状的思想,以达到精准扶持。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