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人”刘适瑞 ——一位当代农民工的家国情怀

2020-10-19 14:36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刘菁

一位当年爱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渴望长大后能到北京看升国旗的山西男孩,几十年初心不改,用行动将心中梦想变成了现实。

他叫刘适瑞,1961年生于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北坡村,现任北京垣曲商会会长、舜乡投资联盟主席、北京前门红人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0年起,他的公司开办到前门大栅栏。从那时起,他时常对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鲜艳的五星红旗庄严地行注目礼。

2010年起,每到国庆节这天,红人家政服务公司员工们从京城的四面八方赶回大栅栏总部,大家欢聚一堂,运用“摆饺子宴、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形式,祝福伟大的祖国。这样的活动目前已持续了十年。

02.jpg

红人家政开展“红人是我家,客户为亲人”活动。

2018年国庆节午后,由红人家政推荐的120名保姆、保安、保洁、月嫂、陪护、小时工组成的队伍,走进了天安门广场。他们身着红衣、打着红旗、唱着红歌,向人民英雄致敬,向开国领袖致敬,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展现新时代农民工的风采,博得成千上万名中外游客一片喝彩。

2019年10月25日,垣曲县委书记杨彦康来红人家政总部调研,当了解到该公司已推荐垣曲进京务工人数超过一万人时,他紧握住刘适端的手说:“你真是垣曲的功臣!”

刘适瑞进京车的时间要追溯到二十世纪90年代。当时,国家重点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建,仅垣曲一县就有7个乡镇、42个行政村的1万余户需要搬迁,4.2万人由此背井离乡。

家乡将发生历史性的巨变。但在国家大事面前,刘适瑞作为一名黄河儿女,率先关闭自家饭店,主动放弃自家的运输生意,以“舍小家、为国家”的情怀,积极带领当地村民搬迁。1998年10月,他为谋求新的生存出路,领着全家老小,千里迢迢进京务工。

初到北京,他在天安门广场,下雨天卖过雨伞,天热时卖过饮料,还卖过北京地图和小红旗。再后来,他还在北京火车站帮旅客扛过行李,在海淀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到二环边上的医院里照顾过病人。

最后他在鼓楼开了一家餐厅,凭借他一脑门子的机灵劲儿,生意做得十分火爆。随着小浪底水库开工,从老家来京打工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十个,几十个,上百个,成群结队,刘适瑞的租住屋里挤满了人。他自己的饭店用不了几个人,就四处联系向周边的店铺推荐。

那一段时间帮老乡找工作,成了他最发愁最煎熬的事。但是几个月跑下来,他看到北京老龄化社会潜在的需求,看到垣曲老家人实在、吃苦耐劳的优势,就产生了创办一个家政公司的念头,专门服务北京人,专门帮老家人找工作。

有了想法后,刘适瑞一边开饭店,一边用开饭店挣的钱筹办家政。2001年红人家政在前门开业,来客川流不息,“红”得一塌糊涂。

03.jpg

周末、节假日红人家政员工一起包饺子、吃饺子。

成立分店,水到渠成。没有多余的钱投资,他就用第一个店挣的钱开第二个分店,用第二个店挣的钱开第三个店……

他采用“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村、一村带一片”办法,通过“传、帮、带、学和技能培训”形式,将一批批家乡农民工输送进京城机关、地铁、快递、送餐、物业等用人机构,以及成千上万个家庭用户。

刘适瑞十分重视农民工的品德教育,他常常教育他(她)们,不能把家政服务看作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要把雇主当成自己的亲人送温暖,树立红人的品牌。

前门西大街有一位人民大会堂退下来的孤寡老人,一直由红人公司的刘阿姨照顾。心贴心的陪伴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让老人把刘阿姨视为亲生女儿,亲如家人。刘阿姨伺候老人,直到他安详地离开人世。

红人家政一位赵女士,以前曾当过语文老师,由她负责照顾一位九十岁的民国才女。老才女有思想、有文化、爱挑剔,但家庭不富裕。赵老师不仅全力照顾她,还成功帮助她申请到民政部门的政策救助。

垣曲人,成为了北京服务行业的香饽饽。时至今天几乎每个村,都有人在京务工,出现了许多北京保安村、育儿村、护工村。若按每人平均每年5万元的收入,一年就可为当地带回5亿元的劳务收入。

运城历史上出“名人”,近代盛产“学子”,如今剩余“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运城很多人都是通过红人家政,在北京找到合适工作的。在红人家政引领下,齐家万荣、奥鑫阳光、妈咪乐、天诚卫士等一批由运城人创办的家政服务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北京涌现。

运城如今有几十万人在京务工,一场新的“移民潮”悄然形成。刘适瑞被推选为北京运城商会常务副会长,身上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

刘适瑞试图通过产业联盟方式,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构建云家政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运城在外务工人员互通互联,信息资源共享。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工解决了一部分具体问题,但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问题。

譬如,农民工的收入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技能如何提高?人身安全问题怎么保障?劳务出现纠纷谁来维权?特别是一家人多地生活,单调乏味的工作,让这些身处异地的人感到无尽的孤独怎么办?等等。

2018年7月,运城市、垣曲县两级“凤还巢”领导小组,在北京运城商会、北京垣曲商会,挂牌成立临时务工党支部、总工会北京分会、北京运城人互助会等组织,为家乡务工群众讲授党课,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党爱国情怀。

刘适瑞又将家乡部分在京老干部、金融法律专家、进京优秀创业者、各个领域精英人才,凝聚整合在一起,义务参与为农民工维权、就业培训指导,以及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今年国庆期间,张艺谋监制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票房突破20亿大关。触动观众心弦的主要因素,是镜头对准了像刘适瑞这样的庞大农民工群体。

刘适瑞到京后,忙,很少回老家。有一年,他为女儿翠翠办喜事,在垣曲县城逗留了半个月。他对家乡的小吃情有独钟,大锅盔、红薯丸子、油泼饸烙面、小米焖饭、黄河大鲤鱼,一家接着一家吃,每天不重样。

奇怪的是,他每一次吃完饭,等到去结账的时候,饭店的老板都说,帐单已经有人结了。一次、两次,他以为遇到了熟人。后来连着数天都这样,一家人纳闷起来,不可能这么巧吧?每次都遇到熟人?

他的小儿子刘超好奇地去询问,结果老板们问他,你是不是从北京回来的?他说对!你爸是不是叫刘适瑞?他说对!你爸是不是在前门帮人找工作?他说对!原来,每次都有刘适瑞曾帮助过的人看到他吃饭就先悄悄埋了单。

一位县领导有次来京出差,刘适瑞同他说起这件怪事。这位领导说:“你在老家名气很大,都知道古城有一个刘适瑞。垣曲人来北京找工作的、参军的、看病的、上大学的、办杂事的,几乎都愿意找你帮忙。一说你好像人人都认识,都能说出啥时候,你帮他们办过什么事来。”

01.jpg

刘适瑞在前门正阳人家接受家乡电视台记者采访。

与其说刘适瑞是一位企业家,倒不如说他更像一位社会活动家,最准确的定位是,他是一位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家乡人的事,就是他的事,他都会竭尽全力去办。二十多年来,他前门的红人家政,几乎成了家乡人来京的接待站、联络处。

凡来红人家政上班的人,一律先工作后交费;不在红人家政上班的,节假日休息时,也可以免费提供吃住之便。他常说:“一个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服务的人越多,价值就去越大。”

垣曲有一位中年农村妇女,在西客站南广场走失。刘适瑞接到家属求助电话,立刻启动紧急响应,在十多个老乡的微信群发动几千人帮助寻找。垣曲上王村有一位中年男人,在昌平建筑工地干活去世。刘适瑞立刻带领着在京做律师的老乡,驱车赶过去协助家属了解情况,维护老乡的合法权益。

一个叫七斤的放羊老汉,因卖羊亏了二千元患老年抑郁症,在老家怎么看也看不好!他的两个女儿急得没办法,领着老人来到北京。刘适瑞不但帮忙联系北医六院,而且每天还管吃管住,车接车送。后来伺候七斤的老伴也急出院了,刘适瑞又安排儿子、女儿轮流陪同了半个月。

垣曲有个婆婆给刘适瑞打电话:“刘总,我可真得谢谢您!我有个儿媳妇,过去早上不起床,还天天打麻将。自从到北京打工后,就像变了个人,人勤快了也干净了。饭做好了,还亲自给我端一碗。年年我过生日,不是给我买裤就是给我买鞋。”

2019年9月,中共垣曲县委、垣曲县人民政府,授予刘适瑞十大优秀农民称号,称他是热爱家乡、有家国情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型农民。2020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又将其事迹,以全国优秀农民工评选被推荐人身份,上报给国务院农民工领导小组办公室。

刘适瑞虽事业有成,但他没停下脚步,他联合老家在外人士,在北京成立舜乡投资联盟,组织农民企业家回家乡创业。这位不屈不挠的农民工兄弟,永远在奋斗的路上。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