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使粮食安全保障备受关注。10月18日,中储粮集团公司山西分公司举办了以“科技赋能 爱粮节粮”为主题的中储粮第三届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代表走进大国粮仓、探秘粮食在生产之后,如何科学安全储备。
走进中储粮太原直属库,可以看到,经过入门登记、扦样、检验、检斤、监磅收购结算、资金统一支付等环节,粮食实现从收购到入库。每一环节都是机械化、仪器化作业。
据介绍,中储粮直属企业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中使用“一卡通”收购系统,将政策性粮食从收购、入库到出售做到全程信息化、全程留痕化。实现购粮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
然而,这只是科技赋能“大国粮仓”的一个序幕。
经过近红外谷物水分测定仪的检测后,两种不同品种小麦的容重、蛋白、拉伸长度等数据在仪器屏幕上清晰可见。“这些数据将成为储备粮的一项选择依据。”中储粮集团公司山西分公司太原直属库工作人员介绍,接下来还要经过毒检,并且在粮食储备量达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的时候再次进行检测。重复检测是为了精挑细选,保证粮食的品质和安全。
优选下的粮食将进入到科技化管护的粮仓中。“粮仓配备了内环流绿色储粮新技术,确保了仓库夏季仓温可以控制在23摄氏度,仓湿40%以下,粮食不会变质。”太原直属库工作人员介绍,这项技术结合北方气候条件,利用冬季通风降温储存在粮堆内部的冷心,在夏季通过环流风机抽出粮堆内的冷空气,输送到仓内空间,经过粮堆再进入风道,反复循环,形成内环流,达到降低粮堆表层粮温、仓内湿度,实现低温储粮,减少了储粮害虫滋生。入库后的粮食实现了绿色储粮、科技储粮、安全储粮。
该技术也是中储粮坚持储粮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围绕安全储粮、绿色储粮、节能降耗,以及信息化、智能化持续发力,基本形成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和气调储粮为主的储藏技术体系架构,中央储备粮绿色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98%,储存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到1%以内。目前,中储粮科技储粮科技覆盖率达到98%,基本形成北方以低温和准低温、南方以控温和气调为主的储粮技术。
科技创新让粮仓管护升级,也大大提升了粮食储备量。记者看到,一个平仓的粮仓可以储备7000多吨的小麦。而与之相匹配的管护人员仅仅几人,借助智能化粮库管理系统平台,和布设在仓内的数百个温度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工作人员能够高效实时对粮仓实现管理和监测。
“一个储备7000多吨小麦的仓里,深度5.8米,共设四层,每层又分为6行,一行里布设15个数据监测点,形成了全方位的粮情数据监测。”太原直属库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在线粮情监测系统,可以查看全国任何一个直属企业任何一个仓库的粮食储存情况,之后进行大数据分析,可对粮情变化趋势进行智能预测和预警。
科技赋能让粮食管理不再仅仅依靠报表,而是直接管控到现场、到实地、到粮情的即时变化,真正实现粮食看得见、管得住、守得好。
据悉,自2018年开始,中储粮集团公司先后两次成功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今年是中储粮成立20周年,中储粮集团公司再次敞开大门,在全国线上线下同步开放近140家库点,开放预约30个省会库,覆盖粮棉油所有储备品种,涉及收购、仓储、调运、研发等所有储备管理环节。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