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技术服务”要“脱贫红利” ——记贵州省六枝特区农技帮扶干部廖冰

2020-11-24 09:16 来源:中央稿库 编辑:戴军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农技帮扶干部,为了不耽误农事,他带领攻坚团深入田间地头看生产、测土壤、查湿度、搞调研,“土专家”“田秀才”成了他的良师益友,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大课堂。他就是六枝特区农技帮扶干部廖冰,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农技知识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让农民吃上了技术饭。

田间逐梦,小地头变成大舞台

农村,是干事创业的新天地。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凭着对农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农业工作的热爱,刚参加工作不久,他就主动申请调整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从此,与农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8年,省委孙志刚书记发出了农村产业革命的冲锋号,作为一名资深“农人”,他深知身上的责任重大。为了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晚上深耕学、白天连轴跑,先后完成了有机蔬菜种植、精品水果种植、生态肉牛养殖等10余门课程的自学,用半年时间跑遍了全区211个村,深入田间地头看生产、测土壤、查湿度、搞调研,向土专家、田秀才学本领,为全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第一手参考数据

为推动技术转化,他选择帮扶的关寨镇补底村为试点。为了打好“第一枪”,把宿舍安在了村里、把课堂搬到地头,手把手教学、一步步示范,通过村干部带头、致富带头人示范,先后在补底村发展起茶叶种植1500余亩,水产养殖业100余亩。

精准培训,“帮帮团”育成新农民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金钥匙。作为一名农技人,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技术饭”,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

2018年,到关寨镇补底村调研时,看到村里投资建设食用菌种植大棚,由于不懂技术,温度、湿度掌握不好,出菇率底、出菇质量不高,17户群众的入股资金打了水漂。他第一时间组织村干部、合作社成员到六枝上善和食用菌种植基地实地学习,同时联系2名技术人员到补底村基地开展蹲点指导、技术培训,经过3个月努力,合作社走上了正轨,产业开始见了效益。

这件事使他很受触动,当时正值六盘水市推进扶贫专班建设,于是我牵头组建了8个农技“帮帮团”,带领60名农技人员深入村组,到农户家中、在田间地头、在产业基地、在生产一线开展产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还主持起草了《六枝特区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方案》《坝区(园区)农业产业技术培训计划》《六枝特区10大产业技术指南》等文件,近三年累计深入一线培训指导2.26万人次,让贫困群众真正懂得了技术,吃上发展“技术饭”。

智志双扶,老百姓挑上“金扁担”

群众,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产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动力是根本。以前,很多老百姓受传统生产观念影响,内生动力不足,不愿接受新产业、新技术。

面对这些情况,他坚持技术培训和思想引导两手抓,通过召开院坝会、宣讲会,入户走访动员,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在实施岩脚镇草原村养牛项目时,很多群众不愿参与,找到他说“你这个东西啊,怕是搞不成,还是老老实实种玉米把稳”。面对群众质疑,他沉下心再次进行市场调研和技术研究,并挨家挨户说政策、讲市场、谈前景、算收益,最终打消了群众顾虑,存栏3000头的养牛场如期建成,还动员周边5个村1900户群众入股种植皇竹草、紫花苜蓿等牧草8500余亩,带动216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近年来,他积极采取思想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拉动等方式,在全区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8个,积极发展凉都跑山猪、本地黄牛养殖、生猪养殖等产业,全区畜牧产业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

六枝特区于2018年如期实现了“减贫摘帽”,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达到清零标准,但作为一名农业农村战线的干部,他还想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战场上,问技术服务要红利。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