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新阶段,产业扶贫怎么干?
——“产业精准扶贫研讨会”在京召开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赵新宁
  • 作者:姚媛
  • 2020-11-19 11:21: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日,由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共同主办的“产业精准扶贫研讨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省、市、县、乡、村各级地方代表,旨在聚焦产业扶贫提质增效、完善带贫机制、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等关键问题,交流产业扶贫最新实践成果和研究成果,探讨2020年后产业扶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产业扶贫成果丰硕,形成丰富的理念内涵

  “近年来,通过多措并举抓投入、分类施策抓培育、围绕增收抓带贫、因地制宜抓特色等多项行动,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一级巡视员吴华在致辞中说道,截止到今年9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扶贫龙头企业近三万个,贫困人口就业达到80多万人。全国贫困人口中有92%的人参与了产业扶贫,超过2/3的贫困户得到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很多贫困县和贫困村的扶贫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院长叶敬忠强调,中国特色的产业扶贫在于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和制度杠杆对市场行为进行调控,以此实现共享式发展的目标。因此,不能仅仅用收益—成本的效率机制进行衡量和评价,而必须置于中国特色的减贫理论和制度创新中进行理解。“产业扶贫作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精准扶贫战略抓手,充分体现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整体性目标,需要从经济与社会结合、贫困户脱贫与区域综合发展相结合的整体性角度进行理解。”

  产业扶贫不仅是一项专项工作,而且是一项系统性变革,对农村的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贵州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彭锦斌介绍,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2018年以来,贵州省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立意民情、基层党建”八个要素,发起了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取得了培育优势扶贫产业、创新组织发展方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生态绿色发展、推进产销有效衔接和促进六个根本性转变,农业增加值增速近两年连续位居全国前列。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如何脱贫,怎么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村寨、边远村寨,十八洞村的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意义。

“十八洞村人均耕地不到1亩,且非常分散,发展产业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多方考察,到四川、湖北等地学习,决定转变思路,跳出十八洞村,发展自己的产业。”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施金通介绍说,村里采取股份合作方式,与县龙头企业苗汉子野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集中流转1000亩土地,共同发展猕猴桃产业。同时,十八洞村立足苗族传统针织的优势,传承发展苗绣加工,与步步高集团合作开发山泉水,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发展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形成了“旅游+”产业体系。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6.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4668元。目前,十八洞村发挥自身品牌优势,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是所有扶贫政策中最有效、最持久的,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政府在介入市场的过程中没有固守‘本本主义’,而是因地制宜进行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其他国家通常采取“一村一品”的模式发展产业,中国还创新了“一镇一业”“一县一业”甚至“一省一业”的产业模式;集体产权改革突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公地悲剧”的集体产权悖论,产业扶贫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现阶段要总结好产业扶贫的理论,呈现中国减贫理论和减贫实践的独特性。

贯彻新发展理念,呈现多元带贫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指出,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一种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形态。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产业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基本生计问题;2000年以后,农民生活的货币性支出增加,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增加,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成为重要发展议题,产业扶贫解决的是农产品远距离销售的问题。“在精准扶贫时期,产业扶贫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产业链比以往更长,由于技术、投入、市场等问题需要解决,公司的介入比以往更多了;二是产业发展多元化,光伏扶贫、扶贫车间等业态快速发展;三是社会参与更加广泛,特别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带动电商的发展,让人们能以更多的方式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也让城市消费者与农村更好联系起来。”

  在精准扶贫阶段,产业扶贫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模式。“当前,我国产业扶贫在组织模式上表现为现代企业驱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资产收益分配型和农户自主经营型四种类型。产业组织体系的一系列创新,既巩固和强化了贫困户的脱贫增收效果,也为乡村振兴时期产业兴旺的组织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叶敬忠说。

  对此,与会地方代表介绍了各自在推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经验做法。

  “扶贫车间是来源于农村、创造发展于农民的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创新实践。”山东省菏泽市委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蔡维超说。荷泽市在全国首创“扶贫车间”模式,几个能人在农民院子里面搭起来十多平米的塑料棚加工假发,这就是扶贫车间最初的雏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推动下,扶贫车间从“小窝棚”逐步发展为规模化企业。“我们鼓励县区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扶贫车间建设资金,统筹利用财政资金、专项扶贫资金、整合利用涉农资金、扶贫协作资金、社会资本等投资建设扶贫车间,对扶贫车间规划、建设选址、投资、运营、监管等进行全面规范;一方面对扶贫车间配套水、电、路、网、物流等基础设施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对扶贫车间的产权、工商税务、金融、劳动保障、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予以规范,出台《扶贫车间财政扶持办法》、《扶贫车间金融扶持办法》等政策,指导督促企业稳定聘用贫困人口……”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上的规范措施,扶贫车间的就业日趋稳定,形成多元化的利益联结和带贫机制。

  蔡维超介绍,为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升级,荷泽市探索将扶贫车间与产业培育、产业融合发展、产村融合、消费扶贫相结合,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乡村扶贫车间布局,扶贫车间经营的产业门类从最初的3大产业、42个门类发展到8大产业、81个门类。做好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物流的同时,注重发展电商、创意策划扶贫车间,为其他扶贫车间提供品牌策划、平台运营、管理提升等服务。同时,注重以扶贫车间推进产村融合发展。目前全市3063个扶贫车间,有1025个扶车间注册为小微企业。

  “围绕产业精准扶贫,兰考谋划品牌家居、绿色畜牧、循环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全新产业链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河南省兰考县县长李明俊强调,兰考搭建“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群众干中间、金融扶贫惠全链”的产业增收带贫模式,引进龙头企业,进行研发繁育、品牌塑造、市场销售,做强产业链的顶端和终端;重点培育群众不离乡不离土、易融入的“5+5”特色扶贫产业,构建多种带贫机制;紧扣“普惠、扶贫、县域”三大主题,搭建筑巢引凤、贴息支持、股权合作、共建共享等定制化商业模式,减少企业前期投资,在种植养殖环节,扶贫贷款、普惠金融及时跟进,在产业发展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注入金融支持。今年,兰考县把设施农业奖补变为投资总额50%的贷款贴息支持,1000万元的贴息可撬动2亿元贷款和总计4亿元的投资。

  1996年5月,福建和宁夏两省建立起了对口扶贫协作关系,从单纯的扶贫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在教育、文化、医疗产业多领域合作,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结合的对口协作新机制。二十多年里,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镇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万多名移民,创造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闽宁镇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劳务产业、旅游产业、商贸物流等五大产业格局,保障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闽宁镇副镇长杨青介绍,闽宁镇打造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镇万亩酿酒葡萄基地、贺兰红共享酒庄、电商一条街、汽车物流园、肉牛养殖园区等10余个扶贫产业项目,引进40余家优质企业落户闽宁镇,年产值达63.5亿元,涵盖养殖、种植、制造加工、电子商务、高新技术和科技等多个领域。自2010年以来,闽宁镇争取项目资金累计47.7亿元,凡落户企业与移民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可享受税收部分减免等优惠政策。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技改、稳工、保岗、增岗等措施保障移民群众稳定收益,闽宁镇鼓励贫困户利用承包地或流转土地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探索出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4方利益联结构建产业扶贫闭环的“4+5”产业扶贫模式。“闽宁镇创造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奇迹,走出一条产业支撑的致富之路,更是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民族和谐的团结之路。”

  “兰考县和闽宁镇两地体现了不同地区产业扶贫发展阶段的差异。兰考有着长期的贫困治理历史,扶贫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方面做法已经较为成熟。闽宁镇作为移民搬迁地区具有一定独特性,很多经验需要总结。”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张有春点评道。

  天津红日药业股份公司副总裁龙焕明将红日药业的带贫模式总结为“五依托,五带动”:依托药源基地,带动当地道地药材种植采购;依托产地初加工空间,带动贫困户就近稳定就业;依托工业生产空间,带动劳动用工;依托企业产品优势和产业规模,带动地方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依托企业对当地社会经济贡献,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

  明年起,扶贫工作将进入新阶段。为适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应采取哪些改革举措,推动产业扶贫转型升级?

  “下一步,我们将在乡村振兴框架下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推动产业扶贫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长短结合、标准兼治的体制机制,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做到可持续产业扶贫,完善带贫减贫机制,坚持市场导向、加强产销对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吴华说,具体发展过程中,贫困地区的一、二、三产业比例要切合实际发展阶段,特别注重补齐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的短板;要处理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扶持小农户的关系,让党的农村政策惠及广大小农户;注重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期举措坚持下去。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钱学军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定点扶贫云南临沧市镇康县,从推动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学科扶贫六方面制定规划,通过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技术示范培育产业、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等措施,精准服务贫困地区,建立扶贫长效机制。

  “下一步,兰考县将持续深化改革,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城乡管理综合改革和农村宅基地改革。”李明俊说。

  王晓毅指出,在下一阶段,产业扶贫需要将脱贫攻坚时期好的政策和经验制度化,在产业发展中把“抓大”和“抓小”相结合,避免产业扶贫的市场风险。

  “产业扶贫要按照精准扶贫的三个层次来落实,一是找准点,产业选择必须与益贫相结合;二是发准力,要形成有效的产业业态,实现产销对接;三是可持续,使老百姓持续获得收入。这对于后扶贫时代和相对贫困治理时期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雷明说。

  叶敬忠认为,产业扶贫中,政府与市场主体和企业之间,必然会存在产业发展的市场逻辑与政府扶贫扶弱的社会逻辑之间的张力、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张力,这是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也是需要正视和应对的挑战。同时,叶敬忠指出,贫困户由于固有文化与社会特性,要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持续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还需要一个过程。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提升是一项综合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他从设立产业扶贫巩固提升期、完善产业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化社会服务供给以及加强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产业扶贫长效实施的行动建议。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