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号角催振兴
——辽宁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2021-01-11 16:28 来源:中国农网

党建领航,号角催征,乡村振兴正进行!

辽河之畔,黑土之上,干部群众正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激荡着新时代回响,创造着乡村振兴的历史,讲述着辽河两畔农业农村的故事。

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五个振兴,其中,关键是组织振兴,组织振兴关键是农村党组织振兴。这不仅是时代给予的命题,也是农村发展的课题,更是现阶段农村面临的难题。

发展出题目,落实做文章。当政策脉络已经清晰,关键就是如何有效落实。作为组织振兴的实施主体,组织部门能否做好“贯彻路线的保证”“实现路线的工具”,措施和成效能否经得住逻辑的推敲和实践的检验,考验着组织部门的担当和组工干部的智慧。

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陆治原说:“组织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辽宁要着眼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对标对表中央及省委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部署要求,注重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两年来,辽宁省持续夯实农村党建基础,强化农村党员管理,提升基层组织能力,不断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保障力度,如今,辽宁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制度更加完备、行动更加有力、作风更加务实,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新常态正在逐步形成。

稳基固本,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隆冬时节,地处东北的辽宁天寒地冻,因为临近黄海的缘故,滨海的大连、丹东稍显温暖。

400平方米的新村部里,农民学习室、党员活动中心等功能齐全;2600多平方米的文体广场上,篮球场、健身器械区、休闲活动区等一应俱全;新建的设施农业小区内,百余座高标准温室大棚整齐排开;新修的柏油马路通到了农民家门口……富裕、幸福、美丽的丹东东港市马家店镇双山西村呈现在村民眼前。

乡村梦想照亮了现实。谁曾想到,就在两年前,双山西村还是当地出了名的后进村,村集体外债累计达23万元;连接各村民组的3条土路是“晴天尘土扬,雨天乱泥塘”;村部是一处100多平方米的破瓦房,办公环境像个大杂院,会议室像个久闭不开的旧仓库。

短短两年,对双山西村来说,乡村华丽转型的幸福来得有些突然,但村民明白,这样的转变离不开村党组织,离不了全村的“领头雁”。

双山西村党总支书记祝勇乍看上去和村民没什么区别,但是讲起来村里的发展,思路十分清晰,对政策理解准确到位。

“多用情、多用心、多用力。”祝勇说总结的话显得有些朴素简单。然而,朴素的语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似平常的事要做好往往更难。

为了让全省类似双山西村这样的后进村实现快速发展,辽宁组织部门把握群众所思,解决群众所忧,满足群众所盼,多次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求彻底打通政策“堵点”、补上组织“断点”。

——标准规范。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形成“行政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党组织体系新格局。

——推动示范。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行动,全省15个县(市)、398个乡镇被确定为首批创建单位。

——开展整顿。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严格落实县级领导联村、乡镇领导包村、第一书记驻村、县直以上单位结对帮扶“四个一”措施,强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一村一策”分类抓好整顿工作。

整顿措施见真章,急难险重显党性。去年8月,台风“巴威”即将登陆时,沈阳市康平县两家子乡东贾家村党支部书记林海森一声号令,以党员带头组成了一支30多人的抢险队伍,迅速做好了应急准备。曾几何时,村里干群关系的疏离、不解甚至怀疑,群众对村干部工作“一阵风”的忧虑、“抓小事”的异议、“走着瞧”的心态,现在变为对村党组织的认同和期待,逐渐形成了带动群众不“失效”,带领村民不“失位”,干部心里不“失落”的局面,村民希望党组织领着大家干、带着农民富。

辽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录卫说:“实践的自觉来自正确的认识,聚焦农业农村的短腿、短板问题,各地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党务、政务、村务融合发展,探索乡村组织振兴的新实践新路径。”

不拘一格,打造过硬农村党员干部队伍

“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7年了,从一名合作社理事长,到企业负责人,成长成为一名‘80后’村书记,感谢党组织给了我为家乡建功立业的机会和平台。”朝阳北票市东官营镇海丰村党支部书记孙欢不由感慨。

孙欢的话把人们的记忆带到了七年前。彼时,朝阳市作为辽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

能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看党员,特别是一线党员干部是不是能做到“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然而,当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情况却让人担忧: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后续发展对象不足、“名义党员”“口袋党员”多等问题普遍存在。

怎么办?“ 首要是壮大农村党员队伍,主动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在农村青年、妇女、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将优秀分子及时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辽宁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宋振华说,朝阳市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激励全体党员更加主动、自觉地投身脱贫攻坚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仗中,“闯”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新事业。

然而,对农村党员的选、育、管、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怎么做好环节的有效衔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培养村干部——把村干部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采取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全员培训的方式,集中轮训。

开展“三向培养”工程——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

推行“一肩挑”——严格人选标准条件,依法依规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净化队伍——建立村 “两委”人选资格县级联审机制,对全省村“两委”成员逐一排查“过筛子”,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人选拒之门外。

当考虑周全、方法对头、安排周密,过去很多难以解决的痼疾、困难重重的工作,都在逐渐地改变着、解决着、推进着。

为了进一步把党员培训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全省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活动……

于是,在辽宁广袤的农村,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党员联系着千家万户、梳理着千头万绪、克服着千难万难,以责任担当之勇、破解难题之智,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划分增加村集体经济的“责任田”、明确了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书”。

锚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党员能力双提升

“去年,交合作医疗费用时,村里给每个人补了50元钱。”沈阳市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村民佟锁林说,老佟今年60岁,承包了30多年的鱼塘,过去从来没想过村里还能给他交合作医疗的费用。其实,这只是村民其中一项福利,自打2018年以来,于家台村集体经济红火了不少,大家也真切地得到了实惠。如今,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就能收到红包,孩子考学、当兵也有红包。

村集体经济由弱变强,不止出现在沈阳。在营口大石桥市,集体经济已经“挂图作战”,旨在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在大连市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战家村,“党组织+合作社”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新格局。

据了解,省委组织部会同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2019年组织各地投入财政资金6.3亿元扶持1225个村,2020年又投入6亿元扶持1195个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优先支持经济薄弱村、贫困村,每个村扶持资金总额不低于50万元,推动各地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以前用的老井,才3米深,一到下雨天水就浑,天一旱就没水,吃水困难不说,这李子树浇不上水就不长。村里的第一书记来了后帮我家打了一口100多米深的井,不但我家的李子有救了,还能增产20%以上,周边10几户人家的果树都能浇上水了。”大连庄河市桂云花乡三道岭村村民王永和站在新井旁说起了三道岭村第一书记孙庭新打井的事。

其实三道岭村位于大连碧流河水库水源地,百姓“守着‘水碗’没水吃”,生产、生活用水紧缺。驻村第一书记孙庭新到村后,以党组织扶贫资金做“支点”,通过“以奖代补、一井多用、多户共享”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群众打井,每口井最高补贴5000余元,撬动农户打井积极性。打井59眼,解决了90余户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和500余亩农田、万余株果树的灌溉问题。

据统计,辽宁选派“第一书记”两年来共协调筹集资金105.4亿元,引进培育致富项目1.36万个,推动28.6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带动11个贫困县摘帽、647个贫困村销号。

作为党组织派到农村工作的重要力量,辽宁的“第一书记”把初心和使命扎根于脑海里、落实在为民服务的行动上、运用到一线实际工作中,在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愈发不可替代。

为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辽宁针对“第一书记”制定了有效的激励政策,一方面完善考核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对选派干部工作成效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在政策框架内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选派干部实际困难,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及时有效的工作指导。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