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广西宜州:科学应对精准服务实现蚕业稳定发展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陈晨
  • 作者:阮蓓
  • 2021-01-25 22:09:01

本网讯(记者 阮蓓)今年以来,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将蚕桑产业列为“十大百万”扶贫主要产业之一,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依托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及茧丝行情低迷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因地制宜,科学应对,精准服务,实现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产业发展。该区年初把桑蚕生产目标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考核指标,并及时跟踪问效,年底进行绩效考核。2020年桑园面积达37.7万亩,养蚕量155.4万张,带动养蚕农户10万户45.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4.1%,预计全年平均茧价36.8元/公斤,鲜茧产量6.76万吨,养蚕售茧收入24.9亿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5460元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316户2.25万人,蚕茧产量达1900吨,养蚕收入达到6700万元,分别占2020年全区贫困户的44%。小蚕共育户188家,小蚕共育率80%以上。宜州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16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

强龙头聚集群,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依托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并以此作为平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茧丝绸加工企业17家疫情稳定后即第一时间复工复产,预计2020年白厂丝产量3901吨,坯绸产量344万米,丝绸企业总产值14.3亿元,电商渠道销售茧丝产品75615.1万元,出口额1674.85万美元。2020年宜州区获认定为自治区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2020年广西12个农产品加工强县之一;茧丝绸加工能力继续保持广西县域第一,鲜茧缫丝继续在全国领跑。

搭建“产+学+研”平台,引领业内创新发展。宜州区与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浙江大学、广东省农科院、广西蚕业研究院等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河池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2020年申报高新科技企业并获认定2家,国内首个降血糖原创天然药物“桑枝总生物碱片”获批投产,国家桑蚕产业技术体系与宜州区达成蚕桑全产业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宜州丝绸企业参与起草的《鲜茧缫丝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已由中国丝绸协会于2020年4月颁布实施。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五批绿色制造名单中,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桑蚕丝被、丝绵、真丝四件套、丝巾等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绿色设计产品”。

精准施策服务,增强产业发展后劲。2020年先后组织申报宜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广西农产品加工强县项目、地理标志农产品(宜州桑蚕茧)保护工程项目、广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试点扶持项目、3个广西出口(供港)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项目、4个广西出口(供港)农产品示范基地认证工作并有1家企业获得认证。2020年全区共向1562户贫困户已发放以奖代补桑苗2752.09亩,补贴给贫困户资金共477.53万元。2020年全区共开展桑蚕种养技术培训153期,养蚕农户参加培训11260人次。去年5月,总投资8-10亿元,占地400亩、年产2000万米的丝绸炼染项目在当地开工,建成后将填补广西丝绸产业炼印染空白,形成全产业链覆盖、高效率集聚,成为中国丝绸织物最大最集中的深加工生产服务基地。

唱响品牌建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积极申报2020年宜州桑蚕茧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共实施9个项目,项目资金400万元。2020年宜州桑蚕丝被产量达25万床,产值 2亿元多,形成了如“刘三姐”、“南方丝巢”、“壮歌”等行业知名品牌。全年养蚕农户和3家蚕沙处理企业共无害化处理蚕沙约15万吨,加工生产有机肥约15000吨,产值1500万元,蚕沙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以上。2020年,全区共生产桑枝食用菌8500万棒,产鲜菇2.3万吨,桑枝食用菌产值2.18亿元;建设示范基地28个,标准化基地7个。去年在第19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桂林)交易会上,宜州蚕丝被单日成交量突破2000件,2020年电商渠道销售茧丝产品75615.1万元。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