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广西:民生科技惠民利民 创新成果落地见效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梁冰清
  • 作者:吴良艺 冯梓剑 陈秀清 
  • 2021-01-28 14:47:01

聆听“十三五”期间首府南宁科技创新的铿锵足音,让人倍感振奋——

  金草消毒颗粒成为近10年来广西首个在民族医药方面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的药物,破解了肿瘤的难治性,肿瘤防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实施科技扶贫专项130项,引进马蹄笋、黑皮花生、加工型野山椒、黄金柑等28个新品种,工厂化养蚕、砂仁低产改造、高架无抗养猪等105项新技术在贫困村进行试验示范;
  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398场次,引进、示范新品种1127个(次)、新技术945项(次),让先进的技术成果走进田间地头;
  选派5批次、1628人次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服务3.5万人次,实现我市421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全覆盖,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人才匮乏问题。
  ……
  一个个科技难题得到突破,一项项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十三五”期间,丰硕的科技成果跑出了首府南宁创新发展的“加速度”,让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科技红利。
  五年拾级而上,五年砥砺前行。“十三五”以来,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民生科技创新,加快民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扶贫成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生,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实用技术导入 提升贫困村“造血”能力
  农民、农业与农村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科技部门的主阵地和大舞台。要把特色资源变为特色产业、把特色产业变为富民产业,科技扶贫必须在其中持续发挥内在驱动作用。

  “十三五”以来,市科技局以“五个一批”脱贫措施为工作方向,深入贯彻落实“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的工作要求,深度聚焦扶贫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以科技创新驱动扶贫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产业扶贫插上腾飞的“科技翅膀”,助力贫困村、贫困户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几年前,马山县乔利乡乔利社区的盛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展了金银花、非自花授粉火龙果等种植,但由于品种选取和种植方式不科学,经济效益不明显。“一年到头忙活下来赚不了几个钱。”当地农户常常感叹道。
  2016年,市、县科技部门深入调研后,下达了“马山乔利果蔬扶贫产业开发基地”重大科技扶贫专项,引进金都1号火龙果及沃柑等多个新品种,开展标准化种植,建设以果蔬生产为主、农产品加工为辅的示范区。
  农户对一项技术、一个品种的认可直至应用需要一个过程,而认识这个过程最直接的就是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科技效果,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2016年,在科技强有力的支撑下,马山乔利果蔬扶贫产业开发基地的建设主体——马山盛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实现分红58万元,30名贫困户社员实现增收。
  “十三五”期间,市科技局积极打造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上林县(山水牛)生态循环肉牛产业化示范基地、隆安农之源科技扶贫示范基地、邕宁百济镇红星村柑桔产业示范基地等15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开展从优良品种选择、生产技术改良、扶贫模式构建到销售渠道拓展的全环节产业扶贫示范。通过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转化、集成、示范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进而实现农业科技应用推广,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市科技局还通过设立科技专项扶持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经济效益好、产业风险低为导向,优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贫困村进行产业示范,以切实的示范效果带动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品种新技术,带来了高质高效的特色扶贫产业。“十三五”期间,市科技局先后实施科技扶贫专项130项,引进马蹄笋、黑皮花生、加工型野山椒、黄金柑等28个新品种,工厂化养蚕、砂仁低产改造、高架无抗养猪等105项新技术在贫困村进行试验示范。
  此外,市科技局还通过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春耕科技服务、科技活动周服务、产业扶贫秋冬季大培训、“扶贫日”科技服务等活动,将先进的技术成果带到田间地头,让参加的群众短期内学有所成,提高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实现种植、养殖产业增产增收。“十三五”期间,市科技局先后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398场次,引进、示范新品种1127个(次)、新技术945项(次)。组织马山县、上林县、隆安县、宾阳县、横县、武鸣区通过县区电视频道开展技术培训,2016年以来先后投入科技经费115万元,播放《农业科技新视界》培训节目2500多期(次),宣传推介新品种、新技术200多项。
  聚焦科技人才引育 科技服务走进田间地头
  “村里有个‘科技明白人’,等于有个‘活财神’。”这句俗语生动地说明了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特别是依靠各类有能力的人才。
  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成立合作社服务广大养殖户、引进科技项目……2016年,广西畜牧研究所科研管理科副科长廖晓光有了一个新身份——上林县澄泰乡新联村科技特派员。
  “我们不怕苦累,想搞养殖,但没技术。”这是廖晓光刚到新联村时当地贫困户向他吐露的心声。
  廖晓光在深入调研后认为,要致富必须发展产业,而产业发展必须要有科学技术支撑。为此,他多次邀请科技专家到新联村开展技术示范指导、培训等服务,不断提升当地农户的技术水平。
  廖晓光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后,将澄泰乡博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定为养殖示范点。在以示范基地带动辐射周边的同时,廖晓光还深入到各个养殖场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服务足迹遍布上林县的6个乡镇,一项项新技术在贫困村“生根发芽”。

  作为直接服务农业生产终端的一个科技服务团队,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通了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像廖晓光这样投身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在全市421个脱贫村都能够看到。“十三五”期间,市科技局共选派5批次、1628人次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服务3.5万人次,实现我市421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全覆盖,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人才匮乏的问题。通过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户进行实地指导和开展种养技术培训等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人才,促进了一批涉农企业家、乡土人才成长,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技、信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热情。
  市科技局充分依托科技特派员、结对科研院所、入驻科技型企业,开展面向普通农户的普适性技术培训和面向种养大户的持续性定制化服务,为贫困村培育科技种养能手。“十三五”期间先后培育和服务农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3737个。同时,鼓励自治区级、市级和县乡级科技特派员组团开展服务,通过区、市两级科技特派员有效带动县(区)和乡镇科技特派员,有效提升县乡级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水平,培养本土科技人才。

  通过组织马山县与广西大学农学院、上林县与自治区畜牧研究所、隆安县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邕宁区与广西农科院签订合作结对帮扶协议,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助推扶贫产业发展。

  聚焦产业模式创新 探索农业扶贫新模式
  农业要持续向好向上发展,创新模式是关键。“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带动贫困村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在产业扶贫模式上进行探索。“十三五”期间,市科技局多措并举让贫困户深入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形成利益联结体,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2017年8月11日,邕宁区蒲庙镇广良村的贫困户们拉着一袋袋晒好的黑皮花生,来到村里的优质花生扶贫产业互助会收购点销售。
  “黑皮花生抗旱抗病性较强,更易于种植管理,收购价格达12—14元/公斤,是普通花生的2倍左右,还有保价回收服务,真是太好了!”贫困户梁承宪乐呵呵地说。
  梁承宪口中的“保价回收服务”正是市科技局实施的加工驱动订单生产模式。通过充分利用自有加工厂的渠道优势,与贫困户签订农副产品订单生产协议,在技术管理、投入品管理等环节进行规范,严格产品回收标准,既让贫困户最大限度地受益于产业发展,又化解了产品销售这一最大的市场风险。

  企业带动的分包经营模式是推动产业模式创新的另一举措。市科技局通过帮助合作社引入稳定合作的技术团队,由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完善基础设施后再将土地转包给贫困户和移民搬迁户,采取统一技术、统一投入品、统一销售的方式带动农户开展种植、养殖。企业带动的分包经营模式既有效降低了种植、养殖户的投入成本和产业风险,又确保了种植、养殖户可以长期稳定地受益于产业发展。

   聚焦民生痛点问题 科技成果为民增福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三五”期间,市科技局聚焦“为民服务解难题”,坚持刀刃向内紧盯民生找问题,拿出实招硬招为民服务解难题,为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贡献应有的“科技力量”——

  2016年,投入科技财政80万元支持“民族医药创新科技惠民平台—多灵壮药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2020年11月,基于该项目开发的金草消毒颗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该药物是近10年来广西首个在民族医药方面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的药物,破解了肿瘤的难治性,肿瘤防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17年,投入科技财政60万元,支持“广西金边蚂蟥活性提取物制备治疗中风病新壮药制剂的研发”重大项目研发。2020年8月21日,净雪皇联合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研发的广西首个以金边蚂蟥入药胶囊——蛭血通肠溶胶囊获得广西药品监管局批准通过,并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正式投入使用。

  此外,还支持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西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技术攻关组开展技术攻关,培育出了抗(耐)香蕉枯萎病新品种“桂蕉9号”,并创新集成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与“桂蕉9号”配套栽培技术。该技术体系在南宁、崇左、百色等地的枯萎病蕉园应用结果表明,病区种植“桂蕉9号”第一代枯萎病发生率可控制在5%以下,第二代起可控制在1%左右。目前“桂蕉9号”全面进入推广阶段,2020年推广面积达2万多亩,为确保我市以香蕉种植为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