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曹县爆红背后的“力量”

2021-05-26 14:18 来源:三农号 编辑:韩啸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80611_28d630d4872046dfba783c3df9560c8a.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曹县丁楼村一角。(资料图)

时至今日,人们对互联网平台的表达特性已不再陌生,由网络直播“喊麦”而引发舆论反响的情形更不多见。可就在过去一个月,被网友称作“宇宙中心”的山东曹县,却因一段“喊麦”视频爆红网络,“山东菏泽曹县666 我的宝贝”频繁登上热搜,相关内容在抖音平台播放了近3亿次;同时衍生出各式调侃诸如“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上海一套房”,激起了不明觉厉的网友们的好奇心。笔者以为,人们在主流社交平台上流露出的对曹县最大限度的肯定,并愿意参与到这种“庸俗”的调侃中去,是值得深思的。

诚如“喊麦当事人”——曹县短视频创作者孙硕所说:“自己老家能够爆红是意料之中的事”。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前后蜂拥而至的电商风潮,让曹县成为电商销售额突破198亿、遍地富豪的“网红县”。全县4000余家电商、5.5万个网店带动了超过20万人创业就业,并形成了151个电商村、17个电商镇,拥有“全国十大电商发展典型激励县”等重要头衔。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鲁西南小城,因为深谙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逻辑,成为仅次于浙江义乌的全国第二大电商村集群。

在发展农村电商的过程中,市场、社会及政府三股力量彼此影响,形成合力,让曹县在面对“产业振兴、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乡村振兴重要议题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回应,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邱泽奇称之为“三秩合一”。那么这三股力量的奥秘究竟在哪里?

精准把握需求、细化产业分工的市场经济秩序

曹县这个“梗”所拥有的巨大的传播势能,源于受众一般认知里对“草根”和“富庶”的巨大落差。刻板印象里的曹县的确很“草根”:从大环境来看,菏泽的发展长期掣肘于地缘因素,农业传统根深蒂固,整体经济水平一直处于山东省末位;而曹县作为山东劳动力资源第一大县,当地村民除了有限的农业收入外,只能依靠外出打工贴补家用,贫穷状况较为普遍。

这种情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得到改观。曹县大集镇丁楼村陆续有村民开始从事服装行业,他们为影楼、戏班加工生产服饰;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到周边各个城市开拓市场,也打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2009年,丁楼村村民葛秀丽去部队探亲,“意外”学习了电商技能,回村后开起网店并一发不可收拾。在“熟人社会”的乡村没有秘密可言,开网店能赚钱很快就成了人尽皆知的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

慢慢的,这些最初的创业者们开始揣摩“开放市场”的供需规律,一些村民们把网络销售积累的“第一桶金”投向生产,他们发现演出服饰、学校校服的需求量远比影楼服装更大,于是就调整策略,构建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一些商户积极转向专门品类的生产和销售,“网络爆品”就此诞生。比如丁楼村把握最近几年“汉服”文化的潮流,各种类型、场景的汉服产品在这里都能找到“龙头商家”。

2765793222_1035869200.jpg

丁楼村的主干道上,各类服装店一个挨着一个。(资料图)

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必然推动更加细致的分工,专业的设计师、服装公司经理、原材料公司销售、管理人才都逐渐聚集过来。2016年以前,曹县不少电商都要到浙江绍兴等地采购布匹,到义乌等小商品集散地采购辅料和配饰,后来这些原材料和辅料厂家都到曹县开设专营店,甚至把工厂也开了过来。

如此一来,从销售服装起家的丁楼村,实现了从互联网销售,到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规模化扩张、再到单品类爆款的发展历程,这种业态迅速扩散到大集镇乃至全县。目前,曹县约有服装、汉服及上下游相关企业2000多家,原创汉服加工企业超过600家,原创汉服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

这种从传统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转型,跨越了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经济和小农经济,完全符合互联网所构建的开放市场的特征,无论是产品生产、营销活动还是产业分工,都要遵循“互联网+产品市场”的原则,形成销售和生产一体化、相关产业集聚化的格局,传统产业也实现了升级,并积极开拓出海外市场。可以说,以互联网为“底色”的新经济彻底改变了丁楼村、大集镇乃至曹县的经济版图。

延续家族成员共同参与、支持年轻人才成长的社会文化秩序

由市场变迁引发的经济格局的演化,必然会影响到传统的乡土文化和道德生态。曹县毗邻孔孟之乡,长期以来,以家族血脉为根本的乡土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曾主导了村里的政治经济生活;家业兴旺、光宗耀祖、上赡长辈、下育子孙等道德律令仍有较强约束力。只是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消费文明的时代,农村青年对传统道德的实践遭遇困境,如何维系乡土文化中的精髓,并对它们进行现代化改造,成为助力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的积极力量,亟待解决。

农村电商在此问题上同样交出了具有创造力的答卷。首先,电商吸引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回巢”,据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末,曹县返乡创业累计达到8.6万人,避免了我国大部分乡村所面临的“空心化”窘境。

其次,村民网店在发展过程中,必定要面临用人问题,这对于“小作坊”式的新兴业态会造成不小的成本风险。而传统乡土文化中的生产模式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家族成员共同参与经济活动,由长辈向年轻一代传递劳动技能和经验,并将效率、稳定、低成本、低风险放在第一位;在电商发展过程中,留守老人、妇女等农村闲散劳动力参与进来,既有效规避了风险,又形成了新的代际分工样态——长辈因“资历”仍存在旧权威,年轻人因在电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获得能力上的新权威,“两种权威”并存不仅延续了传统乡土文化,又提供了“新乡贤”和“新农人”的培养机制。一方面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长辈威权得以沿袭,家庭和谐和乡风文明有了落脚点;另一方面,又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统筹协调、提供有针对性服务的政府治理秩序

电商的繁荣发展也改变了政府的施政策略,和以往直接投钱、投项目扶持乡镇企业不同,政府和电商创业者之间在产权和收益上都没有直接关系,但两者仍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标,那就是“产业振兴”。地方政府并不独立设计财政转移支付下乡的项目或计划,而是在电商发展的重点环节和领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比如大集镇政府在2013年前后,利用山东省光网改造试点的契机,对乡村进行光网改造;在2013-2016年间,大集镇接入互联网的平均增长率达114%,光纤入户数增长率达129%,这个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765787540_1035869200.jpg

同时,镇政府将原来办乡镇企业留下来的厂房、庭院及其他闲置土地改建成服装加工厂或是电商产业园,缓解家庭式工厂生产空间不足的问题。该镇的电商产业园已成为山东省重点发展项目,入驻45家电商和服装生产厂,平均每家入驻企业的年产值均超千万。针对企业注册过程中的繁琐手续,涉及到工商、公安消防、金融等多部门的,曹县同时还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由电商服务中心、商务局、财政局、邮政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人社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各镇(街道)成立以镇长(主任)任组长的电商领导小组,并明确分管负责人任镇(街道)电商办主任,负责。

同时,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设立电商专项资金,最大限度支持电商发展;开展“千村万人大培训”,培训涉及电商企业家、电商初创人员、电商服务站管理员和基层干部等,内容涉及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等课程;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电商专家学者,到曹县挂职副县长,对曹县电商发展做顶层设计规划等。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服务属性强的施政策略,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影响力大大提升,能够及时、有效回应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诉求,能够充分体现政府影响力的乡村治理秩序得以落实。

在“三驾马车”的驱动下,“曹县”人的幽默感让人肃然起敬,这里成了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科学范本,也是市场、社会和政府形成有效合力的成功实践,为一些欠发达地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素材。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