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可理解,但请一定“站起来”

2021-06-02 09:20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李沅津

对于年轻人选择“躺平”,我们要理解,同时也希望社会和年轻人能共同努力,超越内卷的阶段,让年轻人不要只盯着天花板看,而是能够站起来,走下去,看到更多风景。

近日,又有一个词闯进大家的讨论中:躺平。该词来自4月份“中国人口吧”里的一篇《躺平即正义》的帖子。很快,“躺平学”就成了一门“学科”,甚至还有人做出躺平学导论课程的课件。近日,这个话题又活跃起来,直接原因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对躺平青年的批评:“‘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他的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其中不乏年轻人的不满,也让“清华教授称躺平态度极不负责”的话题在微博上引起热议。

如果说最初“躺平学”里的躺平是一种偏哲学意义上的探索,而且带有一丝调侃,那么当下的“躺平”则更多是指年轻人在面对内卷时感到无力或者无所谓,由此选择躲进舒适圈过一种低欲望生活。与“躺平”相关的词这几年频频出现,比如“城市蹲族”和“三和大神”。前者指城市中那些受过大学教育、家庭出身还可以的年轻人,却甘愿家里蹲着当“咸鱼”“隐形人”,并以现实低欲望、网上多冲浪的方式闲散度日。后者原指游荡在三和这个地方的新一代农民工,本怀揣着赚钱致富的梦想出来打工,却被现实无情打击,于是选择破罐破摔。除此之外,还有佛系文化和“人间不值得”的丧文化等。我们看到,原本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等讨论的主体是农村年轻人,如今渐渐越过城乡、学历等因素,扩大到很多年轻人中。那么,当下有效的讨论就不在于争论清华教授说得对错与否、年轻人是否变得不负责任,而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不论城乡,这种“与世无争”的选择能够如此强烈地引起年轻人共鸣?

其实,与“丧”“放弃”等有一些不同,“躺平”更多的是针对内卷,即低水平的、缺乏创造的环境中展开过度投入和恶性竞争,从而造成没有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内耗,因此躺平青年选择降低开支以退出内卷去“节流”,而不是用拿命工作参与内卷去“开源”。也就是说,“躺平族”不是不努力、不工作、不竞争,而是反对没有价值的无效内耗,反感一套关于成功的说辞。但是,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身处的环境,或者暂时没有找到新的模式,所以选择以“躺平”的方式让自己在竞争中不被耗尽。可以说,这是一种“弱者的反抗”。从这个角度看,不应该只讨论年轻人是否不负责任、是否不思进取,而是应该更多关注当下社会一些竞争机制是否合理、给年轻人的空间是否充足。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并不是支持“躺平”,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分析这个词及其背后的形成机制,以引起一些反思。毫无疑问,这个词的热度说明它“来势汹汹”,说明它在一些年轻人中已经是种“潮流”。一味批评不解决问题,正视它并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才是正确态度。

目前,部分行业的资源越来越集中,一些人对获得成功感到力不从心。对此,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渠道和路径,让“普通”的年轻人能够获得更多进步和上升的机会。同时也要给年轻人一些成长的空间,包括试错的空间,让他们能够一步步往前走。当然,也要形成更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年轻人有更多可能。

对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来说,首先要警惕的是“躺平”的地方可能不会一直是平的。因为“躺平”的舒适圈是需要前期的努力创造和“躺平”过程中的低欲望去维持的,在当下高速运转的社会中,“躺平”的舒适圈很难一直保持舒适,而且还可能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去保持“咸鱼”心态。其次,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保持好心态,一方面,不能还没站起来走几步的时候就觉着难,就选择躺下,而应该有良好的心态、充盈的内心去对待生活和工作,毕竟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另一方面,年轻人不能因为在一个领域、一个行业或者一件事上受挫,就感觉自己“看破红尘”了。当前社会中还有很多机遇和潜力,要多思考,毕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再次,需要认清的一件事是,内卷是社会或者某一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甚至有些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年轻人在加入内卷和“躺平”的选择之外,还应该思考是否有新的空间可能去寻找,甚至是创造。这是一条比较艰难的路,但可以让人自主地站起来,走下去。

总之,对于年轻人选择“躺平”,我们要理解,同时也希望社会和年轻人能共同努力,超越内卷的阶段,让年轻人不要只盯着天花板看,而是能够站起来,走下去,看到更多风景。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