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榜样 详情
“苏”写新时代“鱼米之乡”辉煌篇章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李沅津
  • 作者:陈兵 李文博
  • 2021-06-09 18:52:01


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夏收现场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长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在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开启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形成了现代农业多项指标全国领先,生态、经济效益互促并进,工农、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良好格局。

江河湖海汇聚,山川草木秀美。在中国乃至人类农耕文明史上,江苏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江”字饱含的水韵灵动,“蘇”字彰显的物产富庶,向世人展示着“鱼米之乡”的生动与美好。

江苏自古便是天下粮仓,进入新时代,更是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推动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全省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超700亿斤,创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绝对自给、总量平衡有余的辉煌成绩。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讲很不简单”。

牢记嘱托,在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江苏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全省高标准农田比重达65%以上,受国务院表彰激励;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4%,在全国率先实现整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高出全国平均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9:1,四分之三的设区市比值已经降至2以下……一串串喜人数字的背后是江苏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为全国探路、提供示范样本的使命担当和不懈努力。


东海县黄川镇以大户、能人、返乡创业者为引领,不断推进草莓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休闲化方向发展。图为游客们前来体验草莓采摘。 张开虎 摄

从“会种地”到“善种地”——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筑高地

“过去种地是体力活,如今大活小活都有机器干,把地种好还得靠科技!”记者日前见到江苏省句容市纪兵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谢纪兵时,他正遥控着植保无人机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治。“用传统的手动小喷雾器打药,一人一天最多也就十几亩,现在一架无人机每天能作业三五百亩。效率高,人轻松!”说话间,谢纪兵又转身去查看水稻育秧情况了。

江苏连续多年将农业物联网技术纳入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感器等智能装备已在设施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大田种植等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全省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22.7%,累计建成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2家、省级基地412个,有64项新成果入选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


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控制中心

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示范“无人农场”是江苏大田智能种植的排头兵,其利用5G通讯技术和基于北斗卫星的农机自主导航、精准控制技术等,实现耕、种、收的全程无人机械化,节省人力成本45%、燃油成本20%,增产10%以上。

江苏以占全国3.4%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6%的粮食、7.6%的蔬菜、3.5%的肉类,持续开展种业科技创新、品种选育,保障良种供应能力是重要支撑。“十三五”以来,全省共选育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其中稻麦品种优质率达到95%以上,良种推广率超过90%,国家级保种场和基因库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由江苏省农科院选育的南粳系列优良食味水稻品种,荣获国家、省级荣誉称号30多个,迅速成为南方粳稻区优质米品牌的主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8000万亩。

江苏涉农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省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搭建平台,集聚人才,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从上世纪90年代大力实施农业“三新工程”,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创新,到2017年组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数万名农技专家和推广人员长期进村入户、入企入棚,活跃在田间地头,借助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APP全天候在线服务36万农户,帮助打通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科技引领,构筑发展高地,一批国家级农业科创殊荣纷纷花落江苏。南京国家农创园是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布局的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按照“五中心一硅谷”定位,园区招才引智,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南京国家农高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首批两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一,运营以来紧扣智慧农业主题,在先进技术示范、科技振兴乡村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南京市江宁区大塘金农家乐专业村游人如织。 蒋宁 摄

从“钱景”到“前景”——生态优先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径

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侯庄村村民林民,是在全区较早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甜头的种粮大户。自从和江苏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稻麦肥药减量与周年高产高效集成技术项目,他的经营思维就从“钱景”转向了“前景”。

林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实施稻鸭共作,水稻价格每斤至少卖到7元,每亩节省化肥、农药各30元,加上“稻田鸭”的效益,一亩稻田足足可以增收1500元。去年,林民家的“稻鸭米”上市不久就销售一空,今年他将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大到了520亩。“地要种好,环境更要保护好,只有这样,农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林民乐呵呵地说。

绿色是乡村底色,农业是添绿产业,农业生产不仅要看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江苏始终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农业农村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农村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

为降低资源环境负荷,江苏首先在农业投入品使用上做好“减法”。持续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由粮食作物向粮经作物并重转变、向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拓展,大力实施千村万户百企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示范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缓控释肥等技术模式;深化农药零增长行动,实行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高效植保机械、专业化统防统治。2020年,全省化肥施用量较2015年减幅超过10%,农药使用量减幅超过13%。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江苏在控总量、调结构的同时,综合用好“加法”、“乘法”、“除法”,着力培强生态富民产业、拓展生态循环农业多元路径、打造美丽田园乡村。

全省不断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已形成优质稻麦、绿色蔬菜、规模畜禽等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旅游农业园区景点超1.2万个,2020年接待游客2.6亿人次,综合经营收入超800亿元;全省农产品网络营销蔚然成风,2020年销售额达843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5%以上的高增速。


水稻专家一线指导生产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构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体系的必然要求,江苏正加快建立并持续拓展生态循环农业三大发展模式。种养“外循环”,即引导养殖集中区建立适度规模的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促进粪肥科学还田;农田“内循环”,即在太湖地区率先试点探索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对农田灌排系统实施生态化改造,实现农田退水生态净化或循环利用;区域“大循环”,即试点整村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突出“生态兴业、生态强村、生态富民”,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板。

在打造美丽田园乡村上,江苏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眼前的生活环境问题,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提升村容村貌。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超95%,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超99%,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74.6%。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等“国字号”数量全国第一。


扬州市广陵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育苗中心

从“以城带乡”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掀起乡村建设新高潮

江苏在全国较早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异军突起”的优势,就开始了“以工促农”的实践。1990年以后,苏南地区开始实行“三集中”发展模式,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民向新社区集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进入新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江苏积极顺应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演变,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着力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渐入佳境。

“十三五”期间,江苏相继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意见和规划、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省委贯彻实施办法等重大政策文件,并启动乡村振兴督查和实绩考核,硬招频出、对标对表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盐城市大丰区新型农村社区

盐城市大丰区刘庄镇是全国重点镇、江苏省重点中心镇。镇党委书记黄磊说,“连城就乡”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全镇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以友谊村为例,新建社区临近204国道、老村庄、大丰火车站、镇政府和镇工业园,农家书院、便民超市、医务室、党群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和服务一应俱全,实现了搬迁农民生产、生活、就业“三便利”“三提升”。

友谊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只是江苏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一个具象。近年来,全省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持续推进苏北农房改善产业配套,把产业发展与农房建设工作同步规划,支持农房改善区建设小微企业、农民返乡创业园,确保农民搬得进、住得好、能致富。

江苏将工业化思维、市场化办法加快引入农业农村领域,吸引更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推动村企要素互换、供求互补,专门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投资规划,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储备库。2020年,1086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1077亿元,覆盖现代种养、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现代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2021年预计开工重大项目1200个以上、总投资超1700亿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支持。截至目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与11家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3年内将向农业农村领域授信16500亿元;设立江苏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首期总规模100亿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江苏整省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目前,全省拥有家庭农场17.5万家,农民合作社8.5万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97家,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40万人。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198元,增幅连续11年高于城镇居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湾途径江苏,以一篇《次北固山下》描绘出大江直流、水天一线的磅礴美景。今天,江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摹画出的三农新画卷则更加波澜壮阔、美丽动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兵 李文博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