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政法·乡治 详情
让爱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
——江西省信丰县探索特殊教育发展示范之路
  • 编辑:李婧
  • 作者:邓保群
  • 2021-06-10 08:03:01

 许先胜老师(右)在给孩子上课。 施阳珍 摄.jpg

许先胜老师(右)在给孩子上课。 施阳珍 摄


近日,我们在江西省信丰县城坐上汽车,15分钟后车子倏然转入山林,之后缓慢爬坡,路面越来越窄,只能换步行。信丰县第九小学施阳珍副校长和许先胜老师在前面引路。大约走了10分钟陡坡后,我们来到农户陈三娇家。

“孩子第一次见到我时,很排斥,叫他名字也不搭理,找个角落就靠在那里。”施阳珍说,经过多次互动,教他画画、分辨颜色、认识五官,孩子才慢慢感兴趣了,变得热情起来,“题目做对了,他会咿咿呀呀发出声音表示高兴,情绪控制也比以前好了,基本上没有大的发作。”

对无法进入校园学习的重度、极重度残疾孩子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是信丰县大力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年多来,全县累计走访残疾学生家庭1540户,送教课时4.5万余节。

“都要找出来,一个都不能少”

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启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目标,信丰县针对所有类型残疾儿童少年做到全覆盖,对无法进入校园学习的重度极重度残疾孩子开展送教上门服务。

为了精准掌握需要送教上门的孩子的实际情况,从2014年开始,信丰县以残联登记在册名单为基础,由县教育局统筹局包校干部、特教学校教师、各乡镇责任教师组成若干个调查组,以乡镇、学区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不在家的就打电话问或者通过村(居)委会协助搞清楚孩子去向,无论是随父母外迁的、由亲戚照顾的都做好记录,并且将摸底工作纳入常规工作范畴,每年开展。

“都要找出来,一个都不能少。”信丰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黄红艳说,“我们当时能做的,就是不打折扣地把上级的精神落实好,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015年,信丰县被列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截至目前,全县共摸排出适龄残疾儿童963人,其中特教学校就读114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659人,送教上门172人。

成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以来,信丰县大力推进改革实验,对所有类型残疾儿童少年做到“全覆盖”“零拒绝”“零收费”。县里以信丰县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还在各乡镇共设置了13间特殊教育资源教室。2020年,信丰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被遴选为江西省特殊教育示范性资源中心。

县财政从2015年起,每年安排30万元特殊教育专项资金,支持送教上门工作和发放教师交通补贴。信丰特教学校会对送教上门工作进行常态化巡回指导督查,动态调整康复策略和安置形态。县教育局在整合普通学校和特教学校的师资力量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人员调配及时有力。

“多方协同参与,尽最大努力”

在信丰县第五小学校长巫锦春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罗鲜花家中,只见邱晓霞老师和邱帮辉老师正在给罗鲜花的小儿子上课。孩子患有多重障碍,不会说话,摆弄着益智模块,不时发出笑声。

“老师很关心孩子,他们来了,孩子就很高兴。以前内向,与我的交流都很少。”罗鲜花说,孩子不能独立行走,需要专人陪护,她爱人在外务工,大儿子还在念小学,也需要照顾,所以腾不开身,不能陪小儿子到特校就读。

“我们想慢慢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后父母老了,孩子一定程度上能照顾自己。”邱帮辉说。

巫锦春也有过送教经历,在他看来,经历就是一种成长,课程设置不仅要和家庭环境相适合,还要给孩子带去一些新鲜事物,帮助孩子心智成长。

“一周一次送教,与普通班课时相比悬殊太大,而且,仅仅是教会他们听懂、配合简单指令,就要付出巨大心血。”信丰县第九小学的许先胜老师说,“我们不断给家长和孩子教授一些安全知识、生活常识,希望他长大以后有可能融入社会。”

然而,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对送教上门具有正确的认知。黄红艳说,普通学校的一些老师觉得,那些教具只是“逗孩子的玩具”,还有的人甚至认为,送教上门就是“送温暖”的代名词,不必对这些孩子抱希望。但是与特教老师几次送教上门后,看到孩子的变化,他们的观念也逐渐转变。

起初一些家长对送教上门很抵触,以为老师走过场、作秀。还有的家长觉得送教老师会耽误他们干农活。之后看到老师们坚持过来,耐心地给孩子上课,慢慢地接受了老师,相处久了,还会拉着老师说心里话。

“送教上门,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个心坎,毕竟这相当于把家里的伤疤展示给别人看,当他们体会到老师的真心实意后,对老师很感激。”黄红艳说,“很多事情不是说我们一厢情愿,就一定能见到效果,但是我们要和家长、和整个社会一起,多方协同参与,尽最大努力。”



走进信丰特教学校的一间教室,记者好奇地翻开老师们的教案,上面写着:手工制作、比较大小高矮、颜色分类、动手擦口水、剥花生、认识天气变化和交通工具……

这些在普通学校学前班就能教会的技能和知识,在这里需要花费长年累月的努力。很多特教老师反映,好不容易教会了今天的课程内容,孩子转身又忘了,第二天又得重新教。

因此社会上不少人对特殊儿童有偏见,觉得都这样了还有必要教吗?但是在特教老师眼中,“这些特殊儿童与其他普通儿童一样,都像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极大的耐心,静待花开”。

黄红艳认为,教育是一个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让孩子一直待在家里,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并不适宜。所以轻度和中度的残疾孩子,建议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对一些丧失行动能力的极重度残疾孩子才采取送教上门。“我们不会把送教规模扩大,相反,我们要把送教对象尽量减到最少。”

社会上有一些不理解特教工作的声音:“他们又没有教学考评压力,不就是带着孩子玩吗?”

“特教工作的心理压力比普通老师大得多。”信丰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李华权和何冬香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精神上的认可。

在黄红艳看来,只有深入特教具体工作中,才能深刻体会职业价值感。她提起一个令她难以忘怀的细节:有一个孩子患了极重度脑瘫,送教老师还耐心地教他用勺子吃饭,并给他按摩。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折腾有啥用?而我们就是觉得,要让孩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相互理解和有爱心才是最美的行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保群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