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三夏·各地动态 详情
不同的身影 同一个“三夏”
  • 来源:中国农网
  • 作者:张培奇 王帅杰等
  • 2021-06-10 14:22:13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随着5月底、6月初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中原大地迎来了小麦大规模机收时刻。农谚道,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现在小麦收获机械化程度很高,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场面难以再现,但是昼夜奔忙的身影在千里沃野中处处可见。

满心欢喜:“高标准农田给了我新机遇”

6月9日,河南省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粮大户刘天华的身影忙个不停,组织农机收割小麦、打捆秸秆。地头停着两辆大卡车,那是刘天华用来运送小麦的车辆,圆柱形的秸秆静静地躺在田间。见到记者,刘天华感叹:“这几天忙得脚不沾地,虽然累得很,但咱种地的老百姓宁愿天天这么累!”

据了解,刘天华在商水县流转了3000亩土地,截至9日,他家今年麦收已大头落地,只剩下最后的几百亩当天就能结束收割。“今年小麦收成不错,平均亩产能达到1300多斤。”刘天华边说边扯下几棵麦穗揉搓起来,片刻,粒粒饱满的麦粒摊在他手心,“你看今年麦粒多好,今年小麦灌浆期比往年多了6、7天,生产期长了所以品质特别好。而且由于单一地块只种同一品种,收获的小麦杂质少,卖的时候也比普通小麦贵上不少。”

刘天华从事规模化种植已经有13年了,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其间,他的流转规模一度高达数千亩,但由于“地难浇、人难请”,种植成本逐年上升,2016年赔了一大笔钱后开始退地,最后只剩下1000多亩土地。近年来,随着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的加快,刘天华再次看到了机遇。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是高标准农田的标配。截至目前,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县”的商水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6.5万亩。2020年,更是斥巨资打造了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在示范区实现了灌溉自动化,远程控制与节工、节水、节能的有机结合。去年,刘天华在商水流转了3000亩耕地。

“政府建好了高标准农田,我们种粮大户只要专心种好粮食就行。由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我们抵御极风险的能力也增强了。”刘天华说,“5月中旬,商水县经历了一场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当时小麦处正在灌浆期,因为担心倒伏,我从外地急着往回赶,到地里才发现麦子在风雨中屹然挺立,基本上没有倒伏的。”

究其原因,刘天华分析道,得益于“田成方、林成网”,田间道路两旁碗口大的树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风速,地头的沟渠又及时把降水排了出去,再加上种植的“周麦”系列抗倒伏性强,所以即使大风大雨也没影响今年小麦收成。

问及下一步打算,刘天华对未来充满信心:“十四五期间,我准备把流转规模扩大到5万亩,并积极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展无人农场,实现无人机械播种、收割,让种地更加智能化。同时,发展可追溯农业,打造自己的粮食品牌。将来我希望我生产的粮食加工产品,一扫描,就能看到粮食生产的所有情况。”

略显焦虑:“成熟的麦子还没收,我看着可心疼”

6月8日,记者采访途中偶然看到,一位大姐在路边正伸手拦截过往的收割机。下车询问才得知,大姐名叫刘永丽,在路旁经营着一家农资店,眼见附近村庄几百亩小麦已经成熟却迟迟没有收割机来收,“成熟的麦子一直没人收,我看着都心疼。”说着大姐眼圈变红、声音也哽咽起来。

原本附近村民有一辆收割机,考虑到乡里乡亲,附近村民都想着让这位村民帮忙收割。谁知临到小麦成熟期,这辆收割机发生故障一直未能修好,这下附近村民开始慌了神儿。眼瞅地里的小麦已经成熟,却没有农机来收,刘永丽开始义务承担起联络员的责任。只要在路边看到有收割机经过,她就会招手拦下来,然后赶紧联系附近有需求的村民。刘永丽把附近麦地的情况熟记在心,在哪里、有几亩地、地块什么形状……她都了如指掌。她把农户的需求告诉农机手,然后亲自带着农机手来到麦田。

为了让农机手安心工作,刘永丽一家不仅给机手提供食宿,甚至还帮他们洗衣服、提供面包车方便他们出行。刘永丽的小儿子一听说有农机手来收割小麦,主动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收拾干净、铺上新被褥、打开空调,好让辛苦一天的农机手能住得舒服些。两三天里,刘永丽已经拦下了9辆收割机。

虽然是义务帮忙,有时仍受委屈。因为附近村民多是小散户,种植的面积大些也就一二十亩,很多农机手作业的意愿不太强烈,刘永丽便苦口婆心说尽好话,“大哥,你看着这长熟的麦子,再不收就要烂在地里了,你忍心吗?”

交谈中,刘永丽的电话响起,她一接通便有些紧张。原来是她昨天联络好的农机手因为收割田地的亩数与农户有异议,便打算离开不收了。刘永丽赶忙安慰道:“你放心,我马上过去给你解决,这附近谁家田地有多大我都清楚。要是农户到时不给你钱,你找我、我给你!你先收着,我这就过去给你解决问题。”说完,刘永丽便匆匆骑上电车赶往田地了。

据农机专家介绍,由于今年河南五月份天气较常年气温低,豫南小麦比常年晚成熟了五六天。六月初连续几日高温天气,让豫中豫北小麦迅速成熟,全省南北差异缩小,导致全省机收时间集中。部分参加作业的农机手急于返乡收割,造成局部地区农机短缺。

重任在肩:“让全省最后一亩小麦颗粒归仓”

6月8日晚上8点多,记者就部分地区缺少农机的情况向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农机技术中心主任凌中南反映。当晚9点多,凌中南返回单位农机指挥调度中心,把相关情况告知南阳、驻马店等地农机部门,并要求他们加强县域机械调度,继续搞好服务,完成任务的县要支持其他县市,打好最后一战,确保丰收到手、丰收在握。

据悉,南阳市宛城区曾一度出现缺少农机的情况,在省市农机部门的精心组织下,附近新野、唐河、镇平、邓州等县市农机技术中心鼎力相助,宛城区引进1280台农机,分赴到全区8个乡镇抢收,大幅度缓解了收割机缺口过大问题,截至9日,全区麦收任务大头落地。

随后,凌中南说:“其实大家不要紧张,从整体来看,机具是不缺的。部分地区缺少农机,我和地方农机部门通了紧急通话,要求他们,第一是要通过各类平台发布引进信息,第二是引导外地的机手跨区作业,第三是积极联系本地外出作业的机手连夜返回,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作业不停,做到人歇机不歇,千方百计地加快机收进度。”

6月9日,记者再次联系凌中南时,他已经去到机收一线,到主收区的乡镇现场随时调度农机,好确保不出现农机短缺的现象。

凌中南告诉记者:“我们一定不浮躁、不懈怠、不放松、不怕疲劳再战一周,直到让全省最后一亩小麦颗粒归仓。”

截至6月9日17时,河南省已收获小麦7540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88.7%,日投入联合收割机12.5万台,日进度858万亩。其中,平顶山、许昌、郑州麦收基本结束,南阳、开封、洛阳、驻马店、漯河等地接近尾声。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为了顺利把每一穗收割下来、把每一粒装进口袋,河南省全省上下都头顶烈日、脚踏泥土、努力奔跑着。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范亚旭 王岩 王可依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