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谋脱贫 再接再厉促振兴

2021-06-10 08:00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李婧

编者按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全国各级乡村振兴(扶贫)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发挥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多年来,他们奋战脱贫攻坚一线,找路子、抓协调,较真碰硬、督促落实,默默坚守、亲力亲为,带动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地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6月8日,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本版特推出4名先进个人、2个先进集体的感人事迹,听他们讲述脱贫攻坚的亲历和感悟,激励大家在新阶段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新疆乡村振兴局监督检查处处长阿曼古丽·阿地力:

无怨无悔扶贫路 扬帆破浪再起航

我从事扶贫工作20年了,从北疆到南疆,走遍了32个贫困县,亲历了全区贫困县从“32”到“0”,贫困人口规模从“306.49万”到“0”的历史性变化。一路走来,有苦有甜,但更多的是光荣和自豪!

2014年3月,我到喀什地区疏附县乌润巴斯提村驻村帮扶。那个村子的村民都是维吾尔族,60%以上都是贫困户。我是维吾尔族,有语言优势,就挨家挨户找村民沟通感情,宣讲党的扶贫政策,调动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贫困户肉孜会养羊想养羊,但缺资金,找到我说:“古丽,你真能帮我过上好日子吗?”我说:“咱有手有脚,还有党的好政策,肯定能过上好日子呀!”我帮他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带领工作队员帮他盖羊圈,协调技术人员指导他养羊技术。当年,他家羊圈存栏即达到160多只,看着银行卡上卖羊挣的钱,肉孜连说:“共产党亚克西!脱贫攻坚亚克西!扶贫干部亚克西!古丽亚克西!”如今,肉孜的养殖事业越发壮大,已经带动17名贫困户脱贫。

为了让村民都挣上钱,我还帮助大家协调落实了养牛、养鱼、核桃种植项目,举办少数民族妇女手工艺培训班,创办刺绣专业合作社,让大家都能在家门口挣上钱,都能切实感受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驻村帮扶期间,因工作很忙,经常很长时间都不能回家看望自己80多岁的母亲。但看到今天的乌润巴斯提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集体收入早已破零,泥泞的道路平整了,破败的院落不见了,产业发展红红火火,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我心里真是比吃了哈密瓜还甜呢!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负责扶贫统计监测工作。精准数据是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为了把这粒扣子系对,我干脆抱着铺盖卷住进了办公室,开始没黑没白地跟那一个个数字较劲。脱贫攻坚工作制定政策、编制规划、确定项目等等都需要数据精准,2017年,全区开展精准识别再复核工作,我带领团队先后17次从数据库中提取全区、南疆四地州、22个深度贫困县及贫困村数据,对5000多万条数据进行核实分析。那段时间,我吃住在办公室,对着电脑一坐一整天是家常便饭。大家笑话我:“古丽你是木头人吗?”很快,颈椎病、肩周炎都找上门,头痛、整夜失眠成为常态。可是看到全区首次实现了“户有卡、村有表、乡有册、县有档、地有卷、区有库”,看到新疆扶贫工作首次真正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我真心觉得我这点付出太值得了!

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上海市长宁区合作交流办合作交流科科长刘旻——

扶贫路上收获的“笑脸”

精准扶贫8年,给我以最大精神力量的正是那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

让我触动最大的是来自云南省金平县哈尼族女孩杨梅感恩的笑脸。“家徒四壁”常用来形容贫穷,而她的家由竹片木板围成,连一面真正的“墙壁”都没有。杨梅身患先天性心脏病,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医治,病情日益严重。看着她瘦成巴掌大的小脸和绝望的眼神,我在心底发誓:我一定要救她!申请儿童基金会的资金需要流程,可病情不等人。我就找长宁区妇联,找区工商联,找援外干部,在上海蒸锅般的夏日里四处奔走,几近中暑。我的执着感动了几位身为母亲的女企业家。可杨梅病情复杂,当地无法医治,我又为她联系在上海做手术,还协调航空公司为她及家长来沪赞助免费机票。

在历时两个月,跨越2000公里的爱心接力下,手术取得了成功。当我去病房探望杨梅时,她笑着对我说“谢谢叔叔”,那笑容是世间最美的花朵!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云南省绿春县春秋航空乘务员李慧欣自信的笑脸。第一次见到小李是我下乡调研时,我问当时还在上高中的她:“你的梦想是什么?”她久久不语,仰望蓝天说:“我多想坐一回飞机呀!”2018年,春秋航空公司加入了“万企帮万村”结对帮扶项目,我提出面向建档立卡户招收空乘的创新思路,立即得到航空公司领导的赞许。我们一次次赴红河州对口县对接工作,走村入户动员贫困群众,吸引了大批当地青年踊跃响应,小李也是其中之一。

在各方助力下,首批35名学员终于通过培训考试圆梦蓝天。两年后,我带领新一轮“红河蓝天筑梦计划”空乘定制班学员来沪报到,在航班上偶遇了已成长为优秀乘务员的小李。她笑容可掬,自信大方,与曾经大山中的她判若两人。

令我感慨最多的是来自云南省红河县一名普通农户李普斗满足的笑脸。2020年,疫情汹涌,农民卖难。在县里调研时,我遇到了因为火龙果严重滞销而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李普斗。老人老泪纵横地说:“全完了,我这一年的心血全完了,我要返贫了!”我拉着他的手郑重承诺:“我们一定帮你把火龙果全卖出去!”

我们决定发挥长宁“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在上海开设扶贫产品直播专场。功夫不负有心人,直播当天,火龙果销售异常火爆,李普斗只得忙着再协调补货,满足的笑容早已驱散了曾经的愁容。

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云南省国际扶贫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叶军——

扎根剑川大山 深耕扶贫一线

2016年,时任云南省扶贫办人事处处长的我主动申请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理州剑川县从事扶贫工作,担任驻村扶贫工作总队总队长,并挂职担任县委副书记。

我到任之初,全县共有4个贫困乡镇、46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作为一个驻村扶贫总队长,队伍怎么带,工作怎么开展,作用又怎么发挥,我费尽了心思。

我带领同志们经过研究论证,提出了“抓管理促规范、抓培训促服务、抓创新促产业、抓责任促落实、抓亮点促提升”的思路,制定了工作队考评办法、管理制度,抓实了脱贫攻坚县级项目库建设,开展了党建示范村、驻村管理模范村等试点,大大提高了全县驻村帮扶工作水平。

为了唱好“样板戏”、当好“领头羊”,我还兼任了羊岑乡的第一书记。该乡大佛殿村是个彝族村,背靠着风景秀丽的老君山,但由于位处高海拔地区,只能种青稞等耐寒作物,村民们日子过得很艰苦。村里有个曾在广东打工的彝族青年叫杨禄森,见过世面,回乡搞起了农家乐。一次下乡,我问他:“你的农家乐经营得怎么样啊?”他长叹一口气:“唉,跟您说实话吧,没资金,上不了档次,村里环境又差,一个月来不了几个人,我看也撑不了多久了。”我给他加油打气:“现在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你又守着青山绿水,这就是金山银山啊,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只要你肯干,咱们就一起想办法!”回去后,我立马协调县里,争取各项到村帮扶资金,改善村容村貌,完善旅游设施,并从总队工作经费中拿出5万元,帮杨禄森将原来的农家乐升级改建为全乡第一家旅游客栈——开心彝栈。杨禄森有声有色地干了起来,不仅将客栈经营得红红火火,还依托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和食品,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小能手。他还影响和带动了村里一批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现在,大佛殿村的旅游客栈已经从1家发展到6家,成为剑川县乡村特色旅游的一张名片。

剑川产业单一、基础薄弱,仅靠自身造血,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脱贫效果。所以,我在抓工作总队建设、抓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发展产业。五年里,我跑了很多地方,远的如上海,近的如广东,至于在省内各地之间的往返更是不计其数,经常忙得吃饭睡觉都没个准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目前,已经引进了七八家企业投资近2亿元,在剑川发展肉牛养殖和种薯、冬桃、车厘子、中草药种植等产业,有力地助推了剑川县脱贫攻坚进程。

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江西省遂川县扶贫办主任古小亮——

我的三个感悟

我从事扶贫工作已近8年,思考和感悟很多,但有三个感悟始终牢记在心。

第一个:脱贫攻坚就是群众工作。

坦率地说,确实有个别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就拿我们县贫困户曾兄弟家来说吧,妻子患有肌肉萎缩症,四口人挤在一间窄小破旧的危房里,他们不想法子主动脱贫,而是一门心思靠政府、要东西。尤其是他妻子,每次见到扶贫干部不是哭就是闹,每次都伸手要这要那。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于是,我再次走进他家。他妻子还是跟我闹,我早做了准备,当场就拍了桌子。没想到,我这一番激烈言辞还真触动了他们,他的妻子不哭也不闹了。此后,我又继续锲而不舍做思想工作,他们的思想渐渐转变,人勤了,干劲上来了。我又四处张罗帮他家落实帮扶政策,联系了省城就医,他们的日子很快有了起色。2018年,曾兄弟家顺利脱贫。

我想,脱贫攻坚就是做群众工作、思想工作,要把工作做深做细真正做到他们心里去。

第二个:脱贫攻坚就是要接地气。

在扶贫工作中,一些结对帮扶干部有热情没方法,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帮。我反复琢磨总结出了“结对帮扶”四字工作法:“结”就是与贫困户结对子、结朋友、结亲戚。“对”就是对照原因拔穷根、对照标准抓帮扶、对照政策抓落实、对照需求抓解困。“帮”就是帮两业稳增收、帮吃穿两不愁,帮助医教三保障。“扶”就是要扶智扶志、扶技扶业、扶财扶物、扶勤扶德。这个方法推出后,全县帮扶干部都用了起来,有利于帮扶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看到这些土办法起了作用,我感到十分欣慰。我想,我们基层做扶贫工作,就是要接地气找务实管用的办法,只要能解决工作的问题、群众的困难,就是好办法。

第三个:脱贫攻坚就是要拼命干。

常年的“5+2、白+黑”,让我的身体出了意外。2017年3月的一天,上午连跑了几个贫困村,中午连饭也顾不上吃,我又开始加班,突然就感到一阵天旋地转,随后眼前一黑,晕了过去。当我醒来时,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原来是同事拨打了120,经紧急抢救我才躲过一劫。医生诊断为操劳过度导致心肌梗死,需要长时间住院治疗和休息。无奈病重比不上任务重,我只住了两天,就揣上药回到了工作岗位。

说句心里话,我也不想拼命,我也没有那么伟大。可是话又说回来,尽管后怕也得拼,因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没有退路的政治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丝毫不能懈怠。

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兰考县扶贫开发办主任陈趁义——

勇于担当善作为 奋力开创新征程

脱贫攻坚以来,兰考县牢记使命、践行嘱托,干在实处、精准发力,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兑现了向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

在兰考县脱贫奔小康进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抓牢产业就是夯实基础,稳定就业就是增收保障。在产业项目的培育过程中,扶贫办整合资源、因势利导,严格把关、严格验收,促进了一大批产业成长壮大。徐场村的乐器产业,杜寨村的蜜瓜产业,白云山村的果蔬产业,都是这几年培育起来的带贫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民族乐器和板材加工,带动了全县1700多家板材企业发展、8.6万人稳定就业,年产值达300亿元。兰考蜜瓜种植面积达5万亩,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认证;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牛羊+饲草”畜牧产业体系。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力巩固了脱贫基础,累计带动5.5万脱贫群众稳定增收,2020年全县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5862元。

人居环境的提升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观,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精神风貌。我们推进垃圾分类,实施“五分钱工程”,号召群众每人每天捐出5分钱、累计每年18元,开展捐资、捐物、捐力活动,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两年来,全县累计捐款达3216万元,捐物折资2170万元,捐工90万个,采取“村收、乡管、民用”模式,用于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维修。村村成立村民理财小组,确保每花一分钱都公示上墙;建立了农村厕所“卫生化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智能化服务、长效化管理”的管护模式。如今,到过兰考的人都夸赞兰考变化大,其实兰考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生态的变化”,“水清、树绿、干净、有序”已成为兰考的新标识。

我们认识到,要实现生活富裕的长远目标,就必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兰考县坚持以上率下,县级领导连续六年开展“百日驻村”活动,帮助基层解决难题。今年,我们新选派735名优秀队员,组建222支驻村工作队,利用年初三个月时间,开展大排查,大走访,重点排查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重度残疾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等八类人群,综合研判分析,确定低收入家庭994户,有针对性实施分类帮扶,逐步缩小与中等收入人群差距。

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卓——

较真碰硬补短板 敢打敢拼践诺言

甘肃临夏州是国家“三区三州”之一,脱贫攻坚长期处于全省末尾。实现高质量脱贫,困难重重,我们苦苦寻找问题症结,发现“干部作风不实、工作底数不清、部门联动不畅、群众增收渠道狭窄、东乡县脱贫难度巨大”等五个问题是关键制约因素。

为解决干部作风不实问题,我们从抓学习抓党建抓作风入手,不论工作多忙,都坚持每周集体学习,建立学习群交流心得,开展业务竞赛提升工作能力,在全系统推广“三抓”做法,统一思想认识,提升党性修养。精准扶贫8年,我办有3名同志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全州有16名同志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为解决底数不清的问题,我们抽调3000名干警、发动万名干部,历时3个月,对全州农村人口户籍信息进行大起底、大清理、大整顿,解决人口“四项变动”等户籍问题30多万项。各部门以规范后的户籍人口为基准,全面校准基础数据,为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锁定了目标、奠定了基础。今年初,我们又以东乡县为试点,在全州探索推广面向所有农户的户情台账信息系统。

为解决部门相互联动不畅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考核督查指挥棒作用,协调建立直通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的信息渠道,健全领导小组月部署、办公室月调度、专责组主抓主推、督查通报整改联动工作机制。

为解决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我们狠抓产业和就业扶贫。产业上,培育壮大“牛羊菜果薯药菌”七大特色主导产业,2020年全州特色种植面积达到88万亩,牛、羊、猪存栏分别达到55万头、346万只、35万口。就业上,一方面,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引入厦门等地企业,建设扶贫车间340家,吸纳7900多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另一方面,我们定下了每个贫困家庭至少要有1名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硬指标,并出台优惠的劳务奖补政策。2020年输转劳动力55.86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多人。

东乡是我州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为确保如期脱贫,我们集中最强力量,采取针对性措施,攻克了最后最硬的堡垒。

2020年,全州70.5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历史性地甩掉了千百年来困扰临夏民族地区绝对贫困的帽子。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