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三双手破译移民地“蝶变”密码
  • 来源:新华社
  • 编辑:李沅津
  • 作者:马思嘉 黎广滔
  • 2021-06-11 16:05:01

23万人,从宁夏昔日干旱少雨的南部贫困山区,搬到一片叫红寺堡的区域,在风沙里拓荒建设。20多年过去了,种田的农民在新家园成为诗人,卖玉米的姑娘成为酒庄庄主,走出黄土地的大学生返乡创业。移民之初那片荒漠,在勤劳双手的开拓下,成为产业与精神的沃土。

种地的手 写出诗文

李世忠前半辈子没敢想过,自己这双种地、拉粪、摆小摊的粗糙的手,有朝一日能泡茶、浇花、用手机写散文和诗歌。

“搬到红寺堡后,我觉得精神上有些东西改变了。”这个65岁的农民诗人说。

李世忠的老家在宁夏西吉县马建乡土窝村,由于干旱少雨,父辈在地里劳作一年的收获都不够果腹,他曾“盼雨盼得眼泪掉下来”。高中毕业后他返乡务农,从此几乎不再写字。

1998年,宁夏吴忠市开发建设红寺堡区,将黄河水引入这片荒漠。23万生活在贫困山区的百姓陆续 “逐水”而来,李世忠也在其中。

刚搬到红寺堡时,当地满目黄沙,吃沙子、喝浊水、平田、修渠——拓荒的艰辛,李世忠尝了个遍。水、电陆续通了,看到玉米拔节生长,他觉得有了奔头:“种啥成啥,只要肯劳动,就能过上好日子。” 在当地政府引导下,他又种上附加值更高的枸杞,农闲时还去附近打零工。

在危房改造政策帮助下,他家盖了宽敞的新房,自来水直通后院。院子里桑葚、枸杞、杏子生机勃勃,树荫下,儿子的白色轿车彰显了生活的富足。

“生活不愁了,就想写点东西。”2015年,李世忠用新买的智能手机写下《盼雨》《长在树上的庄稼》等数十篇诗歌、散文,并成为红寺堡区文联成员。

冻裂的手 建起酒庄

“我这双手,过去全是裂口,都不敢让人看见。”红寺堡罗山酒庄42岁的总经理王玲边洗茶边说。

红寺堡开发之初,专科毕业的王玲从宁夏中宁县到此创业。“当初这里只有玉米一个产业。”她收购红寺堡的玉米卖到中宁,再将中宁的化肥卖到红寺堡。

2007年,当地政府发补贴、送技术,鼓励移民种高附加值、低水耗的葡萄,王玲也改种葡萄。被招商引资吸引到红寺堡的外地酒企,将她的葡萄园作为原料基地,她趁机跟酿酒师偷师学艺。冬季酿酒时,手被冻得裂口,染上葡萄的紫色,她觉得很难看。

掌握了酿酒技术后,王玲自己建起酒厂卖原酒。在宁夏“小酒庄、大产业”的政策引导下,她聘请专业酿酒师,建起罗山酒庄,拥有了自主葡萄酒品牌。

现在,她的精力主要放在红酒销售和酒庄旅游上。她的200多亩葡萄种植基地,每年带动附近约50人次村民务工增收。

如今红寺堡有10万多亩酿酒葡萄基地,葡萄酒产值达4亿元,每年带动56万人次务工增收。

“码农”的手 扛起锄头

“我们努力上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 34岁的“码农”薛宏伟边给枸杞树松土边说。

薛宏伟的老家也在西吉县大山中。作为来红寺堡的第一批移民,他经历了从“翻山越岭上学”到“家门口上学”的变化,并考入北京的大学,毕业后留京做数据库软件设计。每次返乡,看到父母一年到头忙着几亩枸杞地,收入并不高,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4年,薛宏伟抓住电商发展机遇开起网店,帮父母销售枸杞。随着订单日益增多,他辞去工作,开始收购其他村民的枸杞,专职做电商。

去年,薛宏伟和妻子返乡,尝试在田间直播卖枸杞,并拍摄、剪辑妻子在田间劳作的视频“吸粉”,没想到年销售额达到了数百万元。他一鼓作气,流转村民土地,将枸杞种植扩至300多亩,并带动附近约20名村民在地里务工。哥哥、嫂子学着他直播卖枸杞,一年收入也达几十万元。

“电商下沉到农村了,我们真正的事业是销售。”薛宏伟说,乡村振兴让农村成为创业热土,一二三产业融合已是发展趋势。最近他忙着建厂房,打算生产有自主品牌的枸杞产品。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