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政法·热点 详情
看齐鲁样板的“三年答卷”
——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李婧
  • 作者:何兰生 杨志华 吕兵兵 孟德才
  • 2021-06-15 10:05:02

“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作出重要指示。

这一天,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山东省诸城市的“山区拓荒人”魏本欣心潮澎湃:“2014年起,我在家乡的这片荒山上发展榛子种植,巨大的投入和短期难见的效益,让我身心俱疲,一度心灰意冷。今天,总书记的指示给我重新加满了油,鼓足了干劲。”

如今,魏本欣带领的华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平欧大榛子种植基地2.1万亩,打通了从种苗繁育到榛子干果、榛子乳等加工再到榛子体验游的全产业链条。这处一望无际的绿色榛子海洋,也成为齐鲁大地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一抹耀眼色彩。

在省委书记刘家义看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的一次深刻阐述,更是对农业大省山东的殷切期望:“打造齐鲁样板,要求山东瞄准三农发展进程内存在的共性问题,深度书写‘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创新探寻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和样板,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作出具有开创和引领意义的‘山东贡献’。”

三年多来,山东坚持问题导向,以“会当凌绝顶”的顶层设计,采取“响鼓重槌式”举措,在强化统筹推进、守护粮食安全、利益联结机制、村社一体发展、人才回流体系、金融支农惠农等方面找到了众多可行可鉴可推的路径,乡村全面振兴沉稳起势,总书记的嘱托响彻齐鲁大地。

针对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等问题,山东将“重中之重”落到实处,全面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推进机制,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流向乡村、润泽乡村、振兴乡村

在2018年初召开的山东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履新山东9个月的刘家义明确表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在随后的机构改革中,山东成立省委农业农村委员会,省委书记任主任,省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任副主任。

这样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部署,正是瞄准破解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共性问题。“必须坚持‘四个优先’和‘五级书记抓振兴’,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统筹协调,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流向乡村、润泽乡村、振兴乡村。”刘家义说。

三年多来,类似的全面擘画和重农部署,在山东推进三农工作的进程中一以贯之: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主任的农业农村委员会,出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意见和落实五级书记抓振兴责任实施细则。成立“五个振兴”工作专班,每个专班由2名省领导任组长,2到3个省直部门为牵头单位。

——强化统筹推进机制。与农业农村部签署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框架协议,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建立五个专班定期通报会商制度,完善联合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等办法;健全横向抓统筹、纵向抓落实工作机制,每年梳理确定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实行月调度、季汇报;发挥省委农办的统筹协调作用,在重大政策出台、重点项目推进、重要示范创建等方面牵头抓总,做到全省“一盘棋”。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在省级率先建立包含1个意见、1个规划、5个振兴工作方案和省有关部门若干实施意见为主要内容的“1+1+5+N”规划政策体系,明确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和监测指标,把乡村振兴纳入市县综合考核和省直部门绩效考核,形成“政策保障、标准引领、动态监测、考核评价”的制度体系。

——强化资金保障措施。2019年、2020年累计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67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超过千亿元。2020年,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3.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省财政统筹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资金689亿元,较上年增长8.36%;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80亿元,较上年增加40亿元。探索“PPP+财政支农资金”方式,截至今年3月底已落实PPP项目174个,总投资1306亿元。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选树21个示范县、200个示范乡镇和1986个示范村,辐射带动全省乡村振兴。

针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非粮化倾向重”等问题,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坚持“藏粮于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规模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双轮驱动”,全面推行“稳粮就业”双增收路径

6月上旬,麦浪翻滚,山东小麦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展开收获。

“技术员说每亩麦穗能达50万元,老农民都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麦子。”在成武县伯乐镇玉皇庙村,村党支部书记郭庆起笑言,“去年咱村‘两委’牵头发动,把2000亩小麦托管给了金丰公社,并承诺‘五五分成、保底八百’,当时心里不免打鼓,现在放心了。”

郭庆起所言的金丰公社,自2017年7月起在山东省临沂市发源,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在山东已成立县社83家、乡镇服务中心或村级服务站4900家。“通过与村‘两委’开展社社联合或直接服务种粮大户等方式,今年在山东提供托管服务的面积约500万亩,普遍带动增产10%以上。”金丰公社董事长李计国说。

采访发现,农民当上“甩手掌柜”,放心进城务工或家门口创业,专业人员驾驶专业机械,提供全程高效服务,在山东已是普遍现象。据统计,山东以金丰公社、供销社、农机类合作社等为代表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已超8000家,能够为5000万亩粮食提供关键环节服务。

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然而,一边是稳粮增收的政治责任,一边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非粮化倾向重”等现实问题,如何破解?山东的答案是“保障产能+增产增收+就业增收”,粮食主产区同样有清晰的乡村振兴路径。

“落实三藏”保产能。围绕“藏粮于策”,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和粮食生产稳定度考核,压实各级党委政府重农抓粮责任。围绕“藏粮于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逐级细化分解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13万亩。围绕“藏粮于技”,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山东培育的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品种多次创全国高产纪录,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综合机械化率达89%,均处全国领先水平。

“稳粮就业”双增收。在种粮面积达110万亩的齐河县,不少村庄成立了两个合作社。一个是服务性合作社为粮田提供专业化服务,一个是劳务类合作社引导村民高质量务工,实现了一举三得:村民放心外出就业,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合作社为本村和周边提供服务,村集体有了收入;统一服务实现种植面积增加、技术落实到位,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严抓+巧抓”,山东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连获突破。2020年粮食总产达1089.4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在国家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中名列第一。

针对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小农户散弱”等问题,探索“按揭农业”“合伙人制度”“拎包入住”等做法,构建“投资商+运营商+农户承租管理”运行机制,找到多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路径

在诸城南部的丘陵地区,传统农业比重高,土地产出效益低。为推动这一区域的乡村振兴,诸城着力发展林果、茶叶等产业。然而,这些产业投入大、周期长,技术、市场门槛高,依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发展,谈何容易?

2019年以来,诸城跳出“农民融资、农民投资”的传统思维模式,探索推广以“国企融资投资+社区公司组织+农民按揭经营”为特点的“按揭农业”机制。作为融资和投资主体禾融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诸城由市财政出资3亿元成立的市属国有企业。社区公司,是由农村社区“两委”领建的农业公司,负责统一流转土地和组织管理。二者合力建好基地后,社区公司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签订按揭经营协议,按投资总额的20%缴纳“首付”,余下的分5年从收益中扣除。

枳沟镇北杏社区农民陈明,就在这两年见证了一个千亩樱桃园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萌生了大干一场的念头:“明年樱桃就能结果了,俺两口子准备承包五亩地试试看。”

无独有偶。寿光市国有企业金投集团投资建设了占地1500亩的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园区与菜农建立“合伙人制度”,协助菜农“拎包入住”,用种菜的收益支付租金。金投集团董事长杨云龙介绍:“资金、技术和销路,都由园区统一负责,菜农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就能实现‘少投入、多收入’。”

设施蔬菜投入大,菜农可以“拎包入住”,传统畜牧转型难,养殖户也可“一步到位”。在有“山东肉羊第一镇”称号的利津县盐窝镇,为改变传统养殖布局分散、环保压力大、发展质量低等问题,统一规划建设了“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养殖户缴纳租金即可“牵羊入住”。“水电路配套齐全,养殖场圈更是一流,很多设施用手机就能控制,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咱牵着羊进来就能实现现代化。”农民薄纯俭的话很有代表性。

探索多种多样,路径殊途同归。“这都可以概括为一条‘投资商+运营商+农户承租管理’的运行机制,即针对‘农业产业薄弱、小农户散弱’等问题,通过在产业链条上的分工合作,将大主体与小农户紧密联结起来,实现现代农业元素快速落地。”山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说。

春风得意马蹄疾。山东现代高效农业迅猛发展,农业全链条、全环节加速升级,已初步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0年,山东农林牧渔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占全国近四分之一,连续22年领跑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360亿元,同比增长22%。

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资源分散闲置”等问题,统筹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用活用好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有效平台,找到一条统分结合的“村社一体化”发展路径

人口五六百人,土地七百余亩,无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十多年前,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就是这样一个的典型“三无村”。

变化始于2007年12月,庵上湖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统一调整土地,种植优质瓜菜,发展乡村旅游……时光荏苒,终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庵上湖村已是“村美业兴”:村民人均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科普惠农先进村”“全国设施蔬菜标准园”等殊荣。

作为这项探索的发起者,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最喜在落日余晖下,看着兴尽返城的游客和收工返家的村民,幸福和骄傲写满脸庞,展望未来他信心满满:“党建引领,合作社带动,把分散的土地资源优化组合,吸引人才、资本下乡,走融合发展之路。”

此外,高密市松兴屯村、寿光市东斟灌村、寒亭区前阙庄村、坊子区洼里村……山东在总结梳理先进村庄发展经验时发现,这些村庄都是通过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经济组织的手段,破解“集体经济薄弱、资源分散闲置”等问题,发挥了“统”的作用。

这样的探索在潍坊市,已被概括提升为“村社一体化”发展路径: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经济组织一体化发展,以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队伍为前提,以“三块地”改革为基础,以村党组织领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以科学处理统分关系为关键,以做好城乡要素聚合文章为落脚点。

路径清,方向明。村党组织是“指挥部”,更是“先锋队”,通过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组建坚强有力的村党组织班子,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力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这是保障农民利益的需要,是建立产权清晰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由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经济组织,立足本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主导产业等情况,统筹整合资源,搭建起资源要素聚合和干事创业的平台。

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运营,关键在于统分二字。农民能算着账、有能力干的领域,尽量坚持“分”,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合作组织要瞄准农民干不了的领域,比如产业链的上下游、关键环节的专业化服务等领域,发挥“统”的作用。

“通过完善的政策设计,保障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社经济组织互相配合、共同发展,盘活以土地为主的村庄资源,对接本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吸引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下乡,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村社农一体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潍坊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常祖领说。

针对“涉农干部队伍不强、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现代农业后继无人”等问题,聚焦“引进来”“培养好”“沉下去”“留得住”,强化“店小二”“保姆式”服务,打造人才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样板

这几年,兰陵县向城镇徐皇路村多了个熟悉的身影,此前在上海经营航空食品二十多年的徐振东选择做一名“归雁”,组建合作社,领建蔬菜种植基地,直供上海市场。

一开始,村民担心挣不到钱,并不支持他。徐振东拿出闯上海的韧劲儿,带头作示范、反复做工作,直到把这件事情落地、办成。大伙儿看他回来是真干事,就选举他为村党支部书记,徐振东又变身“头雁”。

如今,徐振东带动周边6个村对4000多亩地整体开发,种植优质设施蔬菜,配套仓储加工设施,实现了“抱团闯市场、加油奔富路”。2020年5月,他又被选拔到镇里,挂任向城镇副镇长。这一变化源于兰陵“四雁工程”的一项创新政策,选拔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挂任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或县直单位副职。

溯源“四雁工程”,时针还需回拨三年。2018年,为鼓励更多人才“到乡村去”,兰陵连续出台制度文件,构建起“物质激励+台阶激励+精神激励”的政策支撑体系。村党支部书记“头雁”引领、在外闯荡能人“归雁”返乡、乡村经营人才“鸿雁”示范、多类乡村人才“雁阵”培育,破解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人才引不来、引进来后留不住等问题。

兰陵实施“四雁工程”,临朐则是“四个留人”。据县委书记杜建华介绍,该县通过制度平台留人、设施服务留人、山乡美景留人和文明文化留人,着力构建“产业兴、人气旺、生态好、环境美”的乡村留人“生态系统”,近两年已培育200多位乡村创客,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元素,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带动乡村振兴,效果显著。

“四雁工程”“乡村合伙人”“村村都有好青年”“第一书记在行动”……记者在齐鲁大地采访中发现,山东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围绕破解“涉农干部队伍不强、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现代农业后继无人”等问题,聚焦“引进来”“培养好”“沉下去”“留得住”,强化“店小二”“保姆式”服务,着力打造人才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样板。

据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陆续出台《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二十条措施》等政策举措,针对下派干部、县乡涉农干部、村“两委”干部、返乡创业队伍和农村专业人才等,分类出台奖惩激励、待遇保障、培训提升、项目帮扶、评先争优等举措。全省已有3.5万余名基层专技人才获得职称,6.2万人通过“直评直聘”获得中高级职称。2018年以来,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超过200万人次,招收公费医学生、农科生等2.2万多名。“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52万人次。全省农民合作社23.59万家、家庭农场8.65万户。

针对“涉农贷款难贵烦、金融活水难下乡”等问题,山东以省农担公司为龙头,以农业农村大数据为依托,通过“农政银担”四方合作,实现“农担简化程序降成本,银行竞争拼服务,农业主体选银行”

邹平县的王洪军是村里的“种粮大户”,流转了1300亩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每年的春耕备耕,一度是他最头疼的事儿:“购买大量的化肥,雇佣人工和机械下地,资金缺口很大。找人借钱,张嘴难,还人情更难;找银行贷款,额度小,手续繁琐,利息也高。”

2020年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王洪军本以为办贷款会更麻烦,但却有了一次截然不同的体验:登录山东农担公司的“农耕贷”小程序,在线申请,20来分钟30万元的贷款就拿到了手,贴息后成本只有1.7%。

农民的“新体验”,源于一个“新机构”。由山东省财政厅注资36亿元,于2017年12月成立的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农担”),截至2021年5月底已累计为11.4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578.3亿元,其中在保9万户、444.5亿元;在保金额、新增金额、放大倍数均居全国首位。平均贷款成本降低到仅2.1%,比原来农村实际融资成本下降80%以上,累计为全省11万户农业主体节省资金55亿元,户均减负5万多元。

站在山东农担的大数据系统前,看着实时增长的涉农担保贷款业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华祥言语铿锵:“山东农担通过构建‘乡村场景金融’,充分放大政策性担保的带动效应,吸引更多金融机构下乡进村,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产生了‘鲶鱼效应’,实现了农政银担的‘信息互通、风险互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

四方如何共赢?山东农担政策到位,规定10万到300万元之间的涉农担保贷款为政策性业务,可享受省财政2.175%的贴息政策,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又提高到3.175%。与县级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成立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客户评价;按照“利率优惠、客户互信、风险共担、免收保证金”原则,与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客观推动银行之间开展业务竞争;发挥龙头企业、乡村专家、农把式在“熟人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升获客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

有了农担简化程序、降低成本和风险,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党委书记孙开连感慨良多:“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我们与农担按照互信原则,实施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产品创新、错位作业,全力创新产品方案,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4月末,山东农商银行系统各项贷款达1.58万亿元,比2018年初增长5363亿元,贷款余额、新增额均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

泰山脚下青未了,黄河岸边回声远。2018年,突出顶层设计,落地开篇;2019年,强化担当作为,狠抓落实;2020年以来,注重路径集成,攻坚克难……记者欣喜地看到,通过三年多的努力,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已然足音铿锵,轮廓可见了。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何兰生 杨志华 吕兵兵 孟德才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