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三夏·本网聚焦 详情
科技有力 丰收在手
  • 来源:中国农网
  • 作者:李丽颖 孙眉
  • 2021-06-17 09:09:56

风吹麦浪满目金黄。农机手们驾驶收割机追逐着麦浪,由南向北跨区收获着丰收。

“我种的2000亩小麦收完了,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左右,稳稳的一个丰收年!”安徽省利辛县种粮大户邓辉,心里乐开了花。在全国小麦主产区,一张张笑脸,是对丰收的礼赞。收获的背后是,科技正着力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粮仓装得更满,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品种升级加速小麦增产提质

麦收时节,国家小麦产业体系专家对安徽省涡阳县的三块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收测产。  测产结果显示:三块田的单产均超过800公斤。其中,位于店集镇宋牌坊村的“烟农1212”最终测产数据是847.1公斤/亩。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想产量好,首先必须得种子好,其中良种培育是至为关键的一环。国家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肖世和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培育了一批小麦新品种,在产量提升、品质改良及抗性选育方面成效显著,小麦的增产幅度在三大主粮中最为明显,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丰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从去年开始,合作社近80%的土地换成了一种名为“新麦26”的小麦品种。“新麦26 ”属于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具有抗倒伏、耐后期高温等优点,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公布的4个超强筋品种之一。合作社负责人刘红力介绍说,从实际收获情况来看,新品种小麦不仅亩产高于其他品种,麦粒也更加饱满。

新麦26已成为我国黄淮麦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成为五得利、中粮、益海嘉里等国内大型制粉企业增筋增效、配麦配粉的骨干供给品种,不但受到农民的青睐,更得到粮食收购企业的追捧,整体效益要比种老品种略胜一筹。

一系列稳产质优的小麦新品种“百花齐放”,有力提高了大面积小麦生产的产量稳定性和商品原粮品质,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新麦26、师栾02-1等强筋品种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满足了高质高效面粉加工业和市场需求,实现了优质增产增收。新麦9369、中麦6052等养分高效品种,可在减施氮磷肥料20%的条件下,维持产量。扬麦33在大面积高产的基础上,赤霉病抗性鉴定连年稳定达到高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麦5051、衡麦29在小麦全生育期灌溉1水的情况下,亩产超过500公斤,节水40-50方。

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已将优质品种作为小麦生产的主力和发展方向。安徽省建立了307个优质专用小麦万亩片,探索“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 ”的产销加一体化模式,绘制出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地图,实现农民成“片”种麦、企业按“图”索粮。河南省已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1533万亩,占麦播面积的18%,收获的小麦普遍籽粒饱满、品相好、容重大、质量等级高,订单率达到90%。

科技服务全力护航小麦生产

小麦灌浆期,河北省邯郸市冀南新区农技人员黄庆国,跟着农户一块又一块麦田“问诊把脉”,结合小麦灌浆期易发生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害,指导农民做好病虫防治和药物喷洒,确保小麦增产丰收。为保障农业生产,用好用对技术,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黄庆国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一名农技人员,小麦从种到收,黄庆国一天也没闲着,到田里查看苗情、到农户家里进行指导,还要随时在微信群里答疑解惑。

在我国,这样的农技人员50多万,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服务在农户身边,全力传授种植“秘诀”。今年4月,江苏省植保系统会商分析,预计全省小麦穗期病虫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广大农技人员下基层、踏田头、入农户,深入病虫重发区流行区、技术力量薄弱区和苗情复杂区,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指导,确保种植户能抢抓适期、选对药种、科学防治。

除了身边的“贴心”服务,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也及时有力。以全国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为核心,从国家到地方的农业专家团队常年服务在生产一线。春节刚过,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全国冬小麦技术指导意见,夯实夏粮丰收基础。今年5月中旬,湖北、陕西、江苏发生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天气,造成局部小麦倒伏,农业农村部迅速派出3个专家指导组奔赴灾区实地查看灾情,指导落实抗灾保丰收措施,减轻灾害影响。

根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数据,自3月份以来,仅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8000多名专家、46万名农技人员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全国31个省区、2400多个县区的300多万新型经营主体和2.3亿小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指导服务,累计解答110万条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服务147.3万次。利用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进行在线答疑、技术指导等服务,有效推动了全国范围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经营性组织等在线无障碍沟通互动,实现了农技指导24小时全天候、跨时空高效服务,充分彰显了科技服务在支撑夏粮丰收的重要作用。

“藏粮于技”组合拳全产业链保障夏粮

在河北志清合作社示范基地,横穿麦田的大型喷灌架非常醒目。华北农业节水增效协同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副所长李科江告诉记者:“通过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可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灌水,应该灌多少。这个喷灌机组,可以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既节水节肥又省工,形成小麦玉米绿色生产高效节水模式。”

从育种、栽培,到灌溉、病虫害防控,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渗透了科技的力量,我国逐渐打造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集群,包括种业科技、农机科技、植保科技等。比如在植保上,病害预测预报、防控方法选择、环保农药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在小麦主产区实现了全覆盖,确保我国小麦大面积生产“有病不成灾”、“有虫不成害”。

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和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智能+”在农业领域的不断渗透,中国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智慧农业”转型嬗变。自动孢子捕捉仪、5G高清实时监控土壤墒情、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越来越多“黑科技”在田间地头加速应用。

在安徽阜南农业服务中心,全县31万亩优质小麦的长势情况都能在大屏幕遥感图像上一目了然。如果遥感图像显示地块颜色异常,那就说明小麦长势不好,只需要到麦田里找到生长不好的原因并立刻解决就可以了。据介绍,今年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种地,阜南小麦平均亩产增加100多斤。

肖世和说,我国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96.5%,主产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从秸秆处理、整地播种、节水灌溉、一次性施肥、灾害防控、减损收储等生产环节进行综合技术的优化和集成,全产业链提升了小麦生产效率和收益。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要打好“藏粮于技”组合拳,加强种业创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充分挖掘科技增产效能。要建设一批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夯实科技根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孙眉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