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版面 详情
中共青海第一个农村支部诞生地双树村:红色引擎下的奋勇争先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孙海玲
  • 2021-06-24 10:22:07

“现在的日子太好了,天天跟过年一样!”今年70岁的袁有贵喜笑颜开地坐在院子里:“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咱们村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党支部。”

袁有贵老人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双树村村民,1970年代他曾担任过村大队队长,还当过生产队的保管员,老人亲身经历过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谈及“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时,他的脸上依然洋溢着些许自豪感。

青海1.jpg

双树村村委会办公楼及青海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黄灵燕 摄

距离互助县城7公里的地方,有着一个800多户3000多人的村子——双树村,这里紧邻塘川河畔,宁互公路穿村而过。此地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初年,因明万历年间有两棵大榆树而得名“双树”。

初夏时节,土族之乡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到处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带着仰慕之情,走进双树,在这里聆听了一段红色的双树故事。

71年前,就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塘川镇双树村党支部,升起了青海农村大地上第一面党旗。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宣告了马步芳反动集团的覆灭,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互助,互助全县解放,中共互助县委员会、互助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同年10月,互助县委派出由刘元祥、郝凤洲为正副队长的征粮工作队进驻双树村,同封建残余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重点培养贫雇农中的积极分子。

彼时,刚刚解放的互助县,新生政权立足未稳,国民党残余势力、流寇、马匪横行。当地群众在敌人“见了解放军开枪、见了二转子杀光”的威胁下不敢向党组织靠拢,然而红色的希望还是从双树村群众心中不断燃起。

1949年11月2日,经过党组织考验和战斗洗礼,双树村村民胡成海、袁生英、胡明伟、袁忠寿、李禄邦5人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互助县第一批批准入党的党员中,双树村就占了27.8%,但是由于解放初期形势十分复杂尖锐,出于保护革命同志的需要,他们的党员身份一直没有公开。

1950年2月8日,正值寒冬腊月,冷雪冰霜。在一区区委组织委员苏仕仁的主持下,于胡成海家西北屋角召开了青海省农村党组织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共双树乡双树村支部委员会。

自此,饱经风霜的双树村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其后的几十年里,双树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时候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亲身经历过这段岁月,我认为,没有村上的党支部,也没有今天的双树村。”袁有贵老人举例说,“村子能发展,村里的党支部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前咱们村上种的小麦,亩产顶多500斤左右,后来党员们带领村民科学种植,引进先进的种植方法,带着大家平整土地,此后村上小麦一亩地能收将近1000斤,这在当时可了不得。”

1980年代,良种工程建设力度加大,青春533、4425、马牙蚕豆、下寨65、杂交油菜相继在双树村的沃土里生根发芽、结果。各种新型农机具开始耕犁这片古老的土地,地膜洋芋、蚕豆点播、油菜丰产栽培等先进技术也实现了与古老土地的完美“嫁接”。

逐渐地,养殖业已从配角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角,开始大放异彩。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今天,当记者走进这个红色村庄时,村委会办公楼对面的中心学校里传来琅琅读书声,柏油路直通家门,村道巷口干净整洁,村子里学校、图书馆、文化休闲广场等公共场所设施一应俱全。

71年花开花落,71载岁月流转,曾经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的“奋勇争先、永不停步”双树精神,如今依旧延续着,这种延续体现在群众满脸洋溢的笑容里,也体现在村庄不断向前的发展足音中。

“从吃井水到每家每户用上了自来水,从煤油灯到如今的电灯电话,咱们村里还修建了处理污水的下水管道,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方便好用的水厕所,按一下就冲干净了。”袁有贵讲述着今天的“好日子”。

“可不是吗,现在咱们村民的生活水平好了,衣食住行都有所提高。我们家也宽裕了,新盖了二层小楼房,咱们老两口还能养养猪,日子过得可真幸福呦!”在一旁的老伴笑着说。

如今家中已是四世同堂幸福美满,但袁有贵老人还是闲不住。前几年,他在自家后院建起了猪棚,养殖规模也从刚开始的几头猪到现在的80头,去年正赶上猪肉行情好,他家的收入达到了10万元左右。现如今,像袁有贵一样通过养殖走上致富路的村民越来越多。

青海2.jpg

双树村新貌。资料图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袁广珠是双树村第11任村支书,据他介绍,目前双树村共有农户831户3334人,党员65名,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全村现有商铺128家,现在村上一半人家住楼房,70%的人家有汽车,农户通电通水率达到100%,2020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8%。

“2018年,咱们村种植当归600亩,收入达300万元。2020年,咱们村有了光伏产业,村集体收入达51.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了。”袁广珠说,口袋富了,全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也在持续增强。如今党建已成为双树村发展的“红色引擎”,特色种植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密码”,下一步双树村将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发展设施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奔向乡村振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