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版面 详情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战地文化映红美丽渔村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蔡茂楷 杜兰萍 王岩 王可依
  • 2021-06-24 10:22:07

1958年8月23日下午5点半,第一发炮弹划破天空的平静,从围头射向金门。此后的20多年里,英勇的围头人民与解放军一道,在光荣而艰巨的对台湾国民党军斗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朱德、陈毅等一百多位将帅的足迹留在了这里。

战火已经过去,毓秀楼、安业民烈士纪念碑、防炮洞、“八·二三”战地公园……村里来往的大巴车,载满了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他们追随围头先辈的脚步,拂去历史的尘灰,重启一段段红色记忆。

好一个“民兵之家”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南京、上海和福建,隔海相望的金门岛成了国民党军最后防线。

围头村是大陆距大金门岛最近的渔村,距离只有5.2海里,是海防前线的前线,天晴时甚至肉眼可见岛上的炊烟和路上的汽车。那时,轰炸、炮击、小股袭击、水鬼偷袭,国民党军不时窜犯围头沿海,抢夺、扫射百姓渔船。晋江素有参战支前、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洪水平一家也是如此,7口人齐刷刷都是民兵。

福建1.jpg

驻守在海岸线上的哨所民兵 资料图

目光如炬、行走如风,第一次见到洪水平时,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的军人气质,这不仅因为他长达18年的戍边哨长和营长经历,还有一些骨子里、血缘上的传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洪水平儿时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打靶训练——自己坐在旁边,看奶奶、父亲母亲他们伏在沙滩上,7个人7支步枪,一溜儿排开,“砰砰砰”的枪声,海鸟被惊得四散而飞。

走进他们的家,81岁的母亲吴秀梨穿着一身整洁的军装,胸口的军功章照得她神采奕奕,唱起红歌来坚定又洪亮。“那年炮战的时候我就在东线负责包扎,那个时候才17岁啊,从来没见过那么多血,一开始害怕还手抖,后来就慢慢熟练了。”她说。

在“八·二三”炮战中,围头村先后派出300多名民兵参战,运送弹药、抢救伤员、挖掘工事。他们战场上是战友,战场下是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

永远的红色印记

洪水平告诉记者,村里很多人和他一样,出身于这样的家庭,生长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想把红色文化和精神传承下去。

庙小难为,穷家难当。曾经的围头港,是南北洋往来必泊之地,瓷器和茶叶从这里坐船出海,为西方带去古老而又新鲜的东方文明。但在炮战中,不到3平方公里的村庄落下了5万多发炮弹,超过一半的房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破败的围头村似乎被遗忘在东海的海浪里。

但围头人民不敢忘记先辈的付出和嘱托,红色印记,变成了支撑围头人的精神力量。

福建2.jpg

“战争与和平”展馆展示了围头从昔日“炮与炮对话”,到今日“心与心交流”的变化历程。

参与过炮战的老民兵自愿担任讲解员,在村主题党日活动上动情讲述历史;村里建起了养老院,几年如一日地给老人送餐饭;从这片土壤走出去的年轻人也义无反顾回到家乡,把新鲜的思想注入村集体的发展中;侨胞捐赠的校园活动中心,正见证着一代代围头儿女茁壮成长……每一个围头人都明白,自己身上的红色基因从何而来。每一个围头人也都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责无旁贷。

逐梦最美渔村

发展有战略,破解有战术。村“两委”根据村庄的发展规律,前后琢磨了4个月,给围头村做了一个为期20年的振兴规划——一幅立足实际且具前瞻思维的蓝图,在他脑海中擘画成型:发掘弘扬优势资源,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围头,打造海峡第一村!

福建3.jpg

围头战地文化渔村导览图

认准了就只有一个字——干!从2007年的环境整治年,到2008年的资源整合年,再到2009年的旅游发展年……围头村一年一台阶,五年一跨越,把战地的劣势变为红色资源优势。

来到“八·二三”战地公园,可以看到老旧的观察哨所,满目疮痍的旧洋楼,退役的坦克,伪装的阵地和战壕,战时使用的大炮……弹孔还留在墙上,仿佛战争就在昨天。如今,围头吸引了各地累计近200万人次前来参观,影响辐射范围已扩大到全国甚至海外。

福建4.jpg

来自晋江的小学生参观炮台遗址钢铁阵地。

围头村还将绵长的海岸线开发成旅游线路,以“福建省首批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为载体,以“海峡第一村”闽台文化内涵为主轴,打造“海角度假区、围头人家体验区和围头妈祖展望区”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升级版。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养殖鲍鱼,2019年围头村集体收入远超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8万元,年旅游人次突破200万,直接带动800多名村民就业创业,全村工农业总产值攀升至3.85亿元。

英勇、顽强、坚决,这些海岸炮兵的特点,如今也成为了围头村民骨子里的性格。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规划、一种信念,围头人民在红色力量的感召下拧成了一股绳,将围头这艘船的帆拉满,扬帆远航、乘风破浪。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杜兰萍 王岩 王可依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