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政法·热点 详情
一个工业强镇的田园牧歌
  • 编辑:李婧
  • 作者:李婧
  • 2021-08-02 09:50:01

20世纪,在苏南农村地区曾有一种说法,“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目前,苏南城镇化水平接近80%,农业在经济发展版图上处于边缘位置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苏南最发达的苏州市,常熟市海虞镇似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是一个工业强镇,202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266.2亿元;这也是一个农业强镇,入选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是苏州市唯一入选的乡镇。

一个工业强镇何以留住农业,又将如何做强现代农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进海虞镇寻找答案。

在工业园中守住米粮仓

“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常熟市因此而得名。改革开放后,在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常熟市较早完成了从鱼米之乡到现代化城市的融合蜕变。

作为常熟市最早发展起来的乡镇之一,海虞镇镇区高楼林立、商业繁华,已形成中新海虞花园城、新材料产业园、苏虞生物医药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一城三园”产业载体布局。其中,新材料产业园自2013年起连续8年入围“中国化工园区30强”。

出了镇区,视野愈发开阔。稻田成方连片,路旁绿树成荫,一派田园牧歌好风光。目前,海虞镇水稻种植面积3.86万亩,奶牛、肉牛养殖总规模超3000头,年出栏15万头商品猪的养猪厂处于建设尾声,为常熟市乃至苏州市的“粮袋子”“肉篮子”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双重压力下,海虞镇为何还要守住农业并去做强农业?

“看待农业不能只看经济价值,更要看到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海虞镇党委书记朱惠明认为,“到处都是高楼、厂房,人们怎么去感受自然?没有稻花飘香,常熟的底蕴就要缺失几分。”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为留住农业,海虞镇下足“绣花功夫”。依托中新海虞花园城项目,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小区建设,提高居住集聚度;加强存量工业用地“腾、退、盘、改”工作,改造老旧工业园区,进一步扩容楼宇资源空间,实现低效土地再开发。

守住耕地,农业就有了发展空间。目前,全镇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4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苏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构建起奶牛、生猪养殖业与优质稻米产业相结合的农牧循环、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按照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相关创建要求,海虞镇计划3年后镇域农业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海虞镇2019年农业产值为4.74亿元,这意味着3年内该镇农业产业产值要实现翻番,是一道颇具挑战的“考题”。

海虞镇的破题思路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精做优特色产业、招引培育龙头企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计划到2021年,实现农业主导产业产值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达到4.5∶1。

在新型合作关系构建中打造“品牌农业”

海虞镇辖区内河网密集、土地肥沃,为目前常熟市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绿浪翻滚的稻田与车水马龙的城市相映成趣。

在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当下,如何长久留住“江南鱼米乡”的韵味?海虞镇的思路是以品牌化为引领,做强稻米产业。然而,发展品牌农业并不容易,首先要解决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的难题。

海虞镇的主要抓手是打造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虞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种、苗、粮、产、加、销”全产业链服务。该合作社模式颇有特色:农民入社、政府投资、职业经理人运营。

农民入社:合作社由七峰村发起,逐步联结到郑家桥、肖桥、徐桥等7村3000多户。农民只管专心种粮食,其余一切交给合作社;创办“粮食银行”,社员凭米券可随时领取新鲜大米;对入社的种田大户,在国家收购价基础上对不同品种加价0.1-0.2元/斤收购结算。

政府投资:合作社基础设施和设备全部由政府投资。从2011年至今,政府已投入资金1亿元。目前合作社建有粮食仓储、晒场和生产用房面积1万多平方米,拥有47台烘干设备,日烘干水稻能力达550吨,日产大米能力50吨。镇政府还帮助合作社引入国际安全标准管理体系,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合作社实现“硬件”“软件”双提升。

职业经理人运营:把农业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结合起来,合作社聘请一位能人为职业经理人,同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职业经理人及其团队有明确的薪酬奖励。

海虞镇镇长须亚军认为,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合作社没有私人资本收回投资和盈利的压力,服务成本低,能最大限度地惠及社员和种粮大户。目前海虞已有2万亩水稻由合作社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种植、统一加工销售,并统一打造虞盛大米品牌。

除了虞盛大米,沙家浜绿茶、双燕庄葡萄、郑家桥葡萄、沁园葡萄、金鸡墩水蜜桃等农业品牌纷纷崭露头角,着力开拓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

在用地环保制约夹缝中推进“工厂农业”

历史上,苏南地区不仅是鱼米之乡,也是有名的生猪主产区,当地群众长期选育形成了二花脸猪、梅山猪、沙乌头、米猪等特色品种。

过去一段时间,受用地、环保、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苏南地区养猪业一直处于萎缩趋势,不少地方实行严格的限养禁养。2014年,常熟市养猪场多达5000多家,经过几年环保整治,小散户基本退出,生猪自给率从40%猛降至10%。

近两年,在保供压力下,苏州市再度鼓励发展养猪业。“养猪与环保,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维系美丽家园,我们要在两难之间求两全。”朱惠明说,要通过先进的工厂化、智能化养殖方式,突破用地和环保的双重制约。

在海虞镇西北角,一座占地280余亩的现代化“养猪工厂”正拔地而起,德康福山生猪养殖项目工程主体建设即将完工。全面投产后,这里将成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楼房式生猪循环养殖基地,可存栏能繁母猪7200头、年出栏商品猪15万头。

“相比传统平房养猪,楼房养猪可节约用地90%以上,节约用水70%以上。”该项目负责人张丛琪在施工现场告诉记者,由于饲养密度大,养殖场实行封闭式分区管理,配备人工智能化养殖、智能化供料设备,引进国内一流水平智能温控、湿控系统和完善的粪污处理系统,为生猪营造良好生长环境。

为了缩短养殖周期,猪场采取了“边建设边投产”的超前模式,目前,猪场后备舍里已有2000头加系二元母猪“入住”,长势良好。

这个项目不仅是海虞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带动全镇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而且被列入江苏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稳产保供类重大项目、常熟市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将挑起常熟和周边地区市民的“肉篮子”保供重担。

在农文旅深度融合中开拓“体验农业”

若论海虞镇乡村旅游的“C位”,那一定非七峰村的“铜官山乡村乐园”莫属,2020年苏州市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在这里举行,更是让它一举成名。去年国庆双节,就有7万名游客来此“打卡”。

沿铜官山拾级而上,山上林木葱茏、山腰垄垄茶园、山下多彩稻田,颇具水乡风情的村庄坐落其中,构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田园画卷。

七峰村“铜官山乡村乐园”是海虞镇重点打造的农文旅综合体。之所以定位于此,不仅因为这里有美丽的山水田园,更因为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公元341年,铜官山的周边就是一个古县城——南沙县。公元540年,南沙县更名为“常熟县”,县治在南沙城,现在铜官山山脚下便是南沙城城垣遗址。“从这里,可以开启常熟的寻根之旅。”七峰村党委书记程刚颇为自豪。

借助入选江苏“特色田园乡村”试点项目,海虞镇充分挖掘铜官山的历史文化,对山体植被、文化景观和步道设施等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改造,融入稻谷茶叶、南沙古城等元素,错位布局了共享茶亭、花影隧道、稻田栈道等40多个特色点位。其中,新建的乡村振兴学院、铜官山历史文化馆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不必远行,诗和远方的田野就在身边。”海虞镇党委宣传委员、铜官山管委会主任周雯霞认为,要使乡村旅游具有持久的吸引力,需要精心设计、仔细打磨,创造游客能够沉醉于斯的独特体验,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心底的乡愁记忆和对桃源意境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铜官山历史文化馆,有一个影音显示屏总会引人驻足。常熟方言在吴语系中以“难听懂”出名,常熟本地各镇的语音也各具特色。展馆以影音形式对比展示常熟本地七、八种方言,让游客品味到“常熟话”的特别意趣。

徜徉于景区,这样的体验设计随处可触:在茶场可体验手工摘茶古法制茶,在共享餐厅可闻到菜园子的瓜果飘香,闲居于精品民宿可听到蛙叫蝉鸣,漫步在稻田栈道可体味成长与收获之乐……

今年,以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为目标,海虞镇对铜官山进行二期升级,建设杂交水稻科普馆、虞乡人家时代体验馆、观山云隐民宿群、虞乡集市等多个“研学游”项目,串联起铁黄沙生态岛、平巷里花海和螺蛳湾等点位,打造集观光、体验、打卡于一体的景观带。

到2022年,苏州市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海虞镇紧抓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的机遇,朝着苏州市乡村振兴“样板田”“产业优、配套优、生态优、文化优、服务优”的“江南无忧小镇”方向大步迈进。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