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苦作乐 养得鱼儿美 ——记援埃塞俄比亚水产专家李树涵

2021-11-23 09:20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兰宇

2018年11月8日,李树涵到达了位于东非之角的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这里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人民善良纯朴;这里和水资源丰富,被称“为东非水塔”。众多的高原湖泊与河流、天然湿地,点缀着这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大地。

这是李树涵第四次踏上非洲大陆。这一次,他担任中国援埃塞俄比亚水产专家。

李树涵是云南宣威人,就职于曲靖市陆良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高级农艺师,多年在基层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在当地农民的眼中,李树涵可以一位“好把式”。

回忆起前三次援非工作,李树涵历历在目。他说:“第一次是2003年12,参加中国—尼日利亚南南合作项目;第二次是2012年3月参加援津巴布韦第二期高级农业专家项目;第三次是2015年11参加援吉布提第二期高级农业专家项目。”

与前三次援非工作相比,这些是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挑战最大的一次。李树涵说:“整整三年时间没有回家,中间还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埃塞俄比亚政局动荡,打乱了原来的所有的计划。但不管有多难,有多大挑战,大家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作为水产专家,李树涵的任务自然离不开鱼。


李树涵(中)在指导Inssaro综合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受访者提供)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深入调研,李树涵基本摸清了埃塞俄比亚渔业资源和发展状况。

他告诉记者,埃塞俄比亚渔业资源丰富,拥有180余种鱼类,可利用来发展渔业的水域、湿地、低地、沼泽地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然而,2018年,埃塞俄比亚全国的水产品捕捞量仅为57166吨,其中人工养殖产量更是少之又少,仅为165吨,占比不足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李树涵认为,究其原因,一是捕捞业还处于传统的人工捕捞阶段,技术、设备都很落后;二是其水产养殖业刚刚起步,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丰富的渔业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三是缺乏必要的水产苗种和饲料。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埃塞俄比亚水产养殖业未来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援助工作必大有可为。

经验丰富的李树涵面对异国风情,虽然成竹在胸,却也颇感压力。他说:“在国内我们从事技术活推广工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试点示范,先做出样子来,让农民看,然后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带着农民干,由点及面逐步推开。”

说干就干。2021年初,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种种困难,李树涵在塞俄比亚开展的第一个水产养殖试验示范项目——哈勒尔州(Harar Region)小农户综合种养鱼用颗粒饲料的制作与示范项目正式上马,奥罗米亚州(Olonkomi Region)池塘养鱼技术示范项目也紧随其后。

“哈勒尔州(Harar Region)小农户综合种养鱼用颗粒饲料的制作与示范项目,主要是想帮助当地群众解决鱼饲料缺乏的问题。”李树涵说,“专家组从国内带去的一台小型鱼饲料生产机器,示范效果很好,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奥罗米亚州(Olonkomi Region)进行的池塘养鱼技术示范项目,专家组为这里的池塘配置了相应的援助设备,对参与的养殖户进行鱼池改造、清塘消毒、池塘施肥、苗种放养、投喂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示范工作,赢得了广泛赞誉。

李树涵高兴地说:“这里的农民慢慢地掌握了池塘养鱼的技术要点。技术的改变也为他们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专家组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友情也更深了。”

除了做好试点示范工作,李树涵还坚持开展调研,并为当地群众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3年来,在Bishoftu综合水产养殖职业创业培训中心、Ginchi农业研究中心等地,李树涵累计开办了4期培训班,共培训学员196人。同时还完成大量的专题调研报告等,为埃方渔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援助总有结束的时候,而这些接受培训的技术人员、农民是带不走了。他们才是埃塞俄比亚渔业发展的未来。”李树涵坚定地说道,“相信,中埃两国水产养殖业合作一定会有有新思路、新方法,也一定能取得新成果。”

援助任务结束时,李树涵虽然收获了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颁发的“援埃塞特殊贡献奖”,但他更在意的是3年间播下的友谊种子,和留下了的一段又一段美好记忆。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