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破译乡村治理的密码
——青海贵南趟出一条“三治并进”的乡村治理之路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陈艺娇
  • 作者:孙海玲
  • 2021-12-02 18:05:01

“严禁在婚丧嫁娶期间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保护和传承民俗习惯,厉行节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条例,而是一份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塔秀村群众认可、被百姓称赞的“村规民约”。

这份“村规民约”是否真的能成为乡村治理的一把“金钥匙”?“以前婚丧嫁娶村民们互相攀比,有了这个以后给大家都减负了。”“现在每个村民都是监督员,大家都很自觉的按照村规民约办事。”“如今,村民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越来越浓了……”从老百姓的点赞声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个偏远欠发达牧区乡村治理的一些经验和启示。

乡村治,百姓安。2019年12月,贵南县列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115家试点单位,试点期两年。作为全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县,贵南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治理之路?

“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农牧区,只有基层稳,全县大局才能稳,因此说社会治理的重点在于乡村治理。”贵南县乡村治理办副主任刘增寿告诉记者,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试点示范县以来,贵南县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重点,把发展农牧区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主要任务,采取小切口、大治理方式,扎实高位推进乡村治理试点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进”,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治理的根基

走进贵南县塔秀乡塔秀村,一排排整齐的大瓦房、水泥铺筑的小路、干净整洁的大院跃然眼前,村里的一间民俗文化馆尤为引人注目,管内陈设了牧民生产生活用品,从男女着装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实施以来的变化。

“几年前,村里盛行攀比之风,这套藏族男女服饰,加上配饰一身下来得20万元,好多人一辈子才能换来这样一套衣服。村规民约实施以后,这种不良风气被刹住了,如今,这一套衣服也就一二百块钱,更加简化,更加方便。”塔秀乡组织委员祁银姐指着两套风格迥异的藏服告诉记者,塔秀村的村规民约是1996年提出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村里在原来的基础上制定了“五严禁一承诺”的村规民约,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拥护。

常言道,基层自然村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管好了自然村,80%的社会治理问题也就解决了。

如何抓村级“两委”班子建设?贵南县积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6名县委常委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其他8名县级领导干部任社区党建指导员。坚持党建强村,强化政治引领和村民自治功能,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同时,结合村级换届,把懂治理、善治理、敢治理的乡村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来,选优配强“带头人”“领头雁”。

“你家上榜了吗?”在贵南县的乡村,老乡相互碰面,经常会这样寒暄。村民口中的“红黑榜”涉及家庭卫生、孝老爱亲、文明诚信等内容。

2019年以来,贵南县把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治理试点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制定相应的积分管理办法,将积分个人诚信、先进评比挂钩,给予政策和精神双重奖励,通过积分管理,引导群众参与“微治理”,进一步激活了基层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

随着推行“红黑榜”、制定村规民约等一系列移风易俗举措的推广,过去垃圾乱堆放、薄养厚葬、婚丧大操大办、聚众酗酒赌博等陈规陋习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治融合,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宽敞明亮的村级办事大厅里,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说起前些年村里的样貌,茫曲镇那然村党支部书记马登彪脸上略过一丝苦涩,泥泞狭窄的土路、简陋破败的土房、还有邻里的纠纷和矛盾……

“近两年,我们村过上的好日子。”马登彪口中的“好日子”是在政府扶持下盖起来的新房子,是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养殖、家里刚多出来的两头小牛犊,是村上越来越好的风气和越来越干净的巷道。

一旁的第一书记李筱进接着说,那然村是一个纯回族村,由于人口基数大,户数多,前几年邻里纠纷较多,脱贫攻坚开始后,驻村干部把乡村治理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这几年,村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级服务大厅、硬化村巷道路,整治人居环境……一件件以前不好办、办不了的事就这样解决了、办成了。同时,村干部联合村警,大力开展法治宣讲和引导,通过努力,很直观的改变是现在全村实现了“零发案”。

从后进变先进。那然村的“蜕变”在贵南处处可见。

把牧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渴望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过乡村治理集中诉求会议反映上来,通过法治、德治、自治,切实广大群众解决生存发展、民生保障、矛盾纠纷等一系列问题。

推进法治,通过“2+3+X”的依法治理模式,建成贵南县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充分运用大数据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妥善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民调员、律师、村警及社会贤达在矛盾调解中的作用,成功化解了一批农村牧区长年积累、想解决但未能解决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县排查出矛盾纠纷426起,化解424起,化解率达99.5%。

推进德治,深化移风易俗,针对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对婚嫁、彩礼、人情消费、宴席、丧葬等进行纠正整治。就拿塔秀乡来说,各村统一确定彩礼不超过5000元,女方陪嫁由原来的50头牛或100只羊控制到现在的5头牛或15只羊以内,婚礼费用压缩近90%。

推进自治,按照“因地制宜、务实管用,突出一乡一特点、一村一特色”的原则,75个村、22座寺院、9个社区居委会、修订完善了“三约两制度”(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寺规僧约,清真寺管理制度、积分制管理制度),创新“三约两制度”的自治“一揽子”贵南方案。

产业引领,提升乡村振兴活力

2018年,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在青海全面展开,一场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战斗全面打响,“一穷二白”的茫曲镇沙拉村用仅有的1万元“起了步”。

恶劣的环境阻挡不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破零”怎么破?产业怎么选?工作怎么抓?带着这些问题,沙拉村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为契机,村两委将全村6622亩耕地以托管的形式集中统一起来耕种青稞和其他农作物,由村“两委”主要成员负责经营,收入归集体所有。

“集约化种植不仅可以上大型机械,还能降低成本,提高亩产。第一年收入5万元,第二年75万,去年突破100万元,今年预计收入150万元。”沙拉村包片干部都文强告诉记者,今年是个大丰收,全村青稞收了930吨,油菜260吨,目前青稞已全部通过订单销售完了。

如今,沙拉村建立养殖基地,产品深加工基地,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越来越多的从1万到100万的破零嬗变,而粮食储备库、榨油厂以及饲草料加工基地也在投入使用,为村集体翻番加力。

蝶变的根源来自哪里?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让沙拉村有了村集体经济,产业收入大幅增加。那么,这么好的主意是谁想出来的呢?

村党支部提议,全体村民集体决定。发展什么样的集体经济、怎样发展集体经济这样的大事,村民不仅有知情权、参与权,还有发言权、表决权。“自己决定的事儿干起来当然有劲头”,沙拉村的村民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精气神,才让这个村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化学反应”。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正是对这个制度化的探索,让贵南走出了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创新之路。

乡村治理最终的目的是激活乡村产业振兴这盘棋。近年来,贵南县立足“三黑一绿”农牧基础产业优势,以融入牦牛、藏羊、油菜、青稞全省产业联盟为依托,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殖大户为主体,以家庭种养殖为基本单元,以打造“万千百”和“一乡一业、一村一特色”为目标,实现规模经营、抱团发展。

在大治理格局下,贵南县农村牧区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跃然呈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