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农机隆隆响 种地不忙慌——青岛农机社会化服务成熟应用扫描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倪杨金子
  • 作者:郝凌峰
  • 2021-12-27 19:42:01

忙过三秋,转眼入冬,姜永战依然一刻也闲不下来,除了一万多亩的深翻订单要在土地上冻之前完成,不少机手的机器在“三秋”过后也送来保养维修,大约是得忙进腊月门儿了。十几年前,三十冒头的姜永战靠着一台亲友帮忙凑钱买的二手稻谷联合收割机成立了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汗水播撒,寒来暑往,目前姜永战的合作社已经有各类机械2000余台套,农机维修车间1000多平方米,是一家集农机销售、维修、作业以及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技术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青岛,像这样已成规模运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达700多个,服务面积1000多万亩,占全部大田作业面积的80%以上,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和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热门话题,在农村耕作劳动力日益减少的社会现实情况下,谁来种地,怎么种好,成了乡村振兴中必须破解的问题。青岛市现有耕地780万亩左右,农作物播种面积1000多万亩,这些土地,不仅有人种,还种得好,不够种。青岛能轻松化解“谁来种地”的困惑,离不开“农机经验”的“大显身手”。

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  “耕 种 收”一条龙,释放更多劳动力

青岛既是沿海开放城市,也是农业大市,既有浪漫绵延的海岸线,也有广袤深厚的农村大地。全市7个涉农区市中有5个区市是全国产粮大县,其中,平度市是超级产粮大县,全市132万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从“耕、种、管、收、加、储、运、销”全环节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力推进农机合作社跨越式发展,青岛势在必行。

青岛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相关负责人跟记者介绍,近年来,青岛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区域统筹、技术服务等形式,青岛发展农机合作社数量达到700多个,资产总额达到12亿多元,农机总值10亿多元,农机总量6万多台。特别是较大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近几年增速比较快,拥有农机原值100万元以上的190个,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52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占全部大田作业面积的80%以上,农机服务组织从无到有、从零散作战到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青岛农业生产的“主角”,为青岛现代农业机械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式作业不同,农机合作社综合利用资源,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搭建起农事服务综合平台,围绕不同阶段的生产需求,开展土地平整、耕种、植保、收获、机械运输等各种农业经营生产环节以及跨区作业服务,为托管户提供“耕,种、管、收”全产业链农业托管服务,推动农业农机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

农机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种不动,年轻人“不会种、种不好”的问题,还大大降低了耕种成本,增加了农户收入。合作社张俊利给记者算了笔账:合作社施行小麦玉米连作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地农机服务成本可以降低40元左右,而小麦、玉米秸秆收储可增加收入260元左右,农户每亩净利润增加300元。这样合作后,合作社有了规模收益,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增加。可以说是“一举双得”两边都赚的好事。

改革传统农机服务模式  多样服务满足新时代农耕需求

我国农村情况复杂,农机服务从无到有,对于农户来说,是一个新事物,需要“磨合”,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全程机械化服务适应不了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

有的家庭有中老年劳动力,干不动重活,但是轻省的农活儿还可以;有的家庭劳动力充足,农活都可以自己干,只是有部分技术性强的需要合作社帮助,有的农户则是都在城里务工,基本没用人力来干地里的农活……面对这些问题,青岛农机服务呈现出多样化灵活服务的趋势,由初期的单纯机收、机播作业,创新了“菜单式服务”、“一条龙服务”、“土地托管”、“土地承包”、“跨区作业”“保姆式”等多种服务模式。

青岛俊利昌盛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多年服务经验,开展了全程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多环节托管三种托管方式,满足不同农户的不同需求。

全程托管模式是社员将农业生产的全部环节委托给合作社经营管理,经村委协调置换连片50亩以上,由合作社与农户、村委签订生产托管协议,这样在不改变承包经营权,不流转土地的前提下,农民只需交一定的服务费,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从整地播种一直到收获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农民不用自己下地劳动,就可以得到收益。而对于一些还能从事一部分较轻的田间劳作,只能在休息日等有限的时间内参与田地劳动的农户,可选择多环节托管模式。合作社为这样的农户提供所需部分农资和部分作业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并享受比市场行情较低的费用,日常田间管理由农户自已承担。

李大爷一家选择了多环节托管。老两口还能下地劳动,农忙时城里工作的孩子也会在休息日回家帮忙,李大爷选择的多环节托管,种子、化肥、农药这些都不用自己跑腿去镇上选购,合作社全部用低于市场的优惠价提供给李大爷,在小麦收获、玉米播种这些“大活儿”上也不用自己出力,全由合作社“包干”。提起合作社的服务,李大爷忍不住连连点头,“以前想都不敢想,种地能这么轻快!”李大爷说了,等过几年干不动了,就全部托管给合作社,他放心!

对于全程托管模式,我们简单算了一笔账:农资由分散采购改为集中采购后价格下降15%-30%。再加上作业质量提高后带来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和损失减少以及机械对人工的替代带来成本大幅度下降,综合下来,全程农业生产托管总体上比农户以传统方式自种成本要下降20%-40%。对于农户来说,耕地省心了,收益反而增加了,也就不奇怪李大爷为什么如此满意了。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岛农民对生产托管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全程托管面积从无到有,截止2020年已经发展到90万亩,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环节托管发展到400余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

智能农机装备赋能智慧农业 未来现代化农业“铺路搭桥”

智能化农机装备也是实现释放农村劳动力的一个关键点。

在青岛西寨农机专业合作社智慧农场里,利用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小麦联合收获机、播种施肥一体机、植保无人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农机装备,从最初播种到最后收获实现了农机智能化作业,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作业精准度。农场负责人跟我们介绍,使用,配备的植保无人机每台每天作业量可达300亩~500亩,减少农药使用量30%以上;应用精量播种机,降低种子使用量33%左右;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施肥装备,实现亩节水30%以上、节肥20%以上……智慧农业,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科学种地,有“谱”可靠、有“据”可依。

近年来,青岛通过政策引导,加快了农业物联网设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生产流水线、无人驾驶装备、农业机器人等数字化农机装备在园艺、畜禽、水产、田间管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目前,全市农用北斗终端农机保有量已达到800多台,极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胡萝卜、大葱、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整地作业90%实现无人驾驶;全市植保施药机械8800台,植保无人机1000多架,基本构筑了“地上+地下+低空”的立体防控作业局面;安装深松、保护性耕作监测仪2300多台套,对农机作业轨迹、作业内容、作业面积、作业质量实施远程监测,实现了农机作业监管的精准化。依托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智慧农场”“智慧果园”“智慧牧场”等相继建成,引进示范推广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收割机、新能源无人驾驶拖拉机、自走式无人驾驶打药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等新型智能农机装备,在耕整地、播种(移栽)、植保、收获等农业种植全流程实现“机器换人”。

除了普遍的耕种服务,记者还了解到,青岛农机合作社创新服务氛围浓厚,不少合作社会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发展一些“创新业务”,例如青岛俊利昌盛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利用现有资源优势,通过光大银行、华夏银行、蚂蚁金服等金融企业合作,帮助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难题,方便了农业生产大户的农业机械化提升和规模扩大。而青岛勤耕农机专业合作社则开创了农机维修服务,在“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开展24小时上门维修服务,随叫随到,坚持先维修后收费,为机手赢得宝贵作业时间。目前,合作社的维修业务已经覆盖西海岸新区全境并辐射到潍坊、日照等地,逐步发展成为青岛市西南部区域化农机维修保养中心,年农机维修保养收入超过100万元。

农业现代化,必须机械化。青岛农机服务,把合作社打造成为人才、技术、资本集聚的高地,破除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瓶颈的制约因素。“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困惑已经逐渐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成熟应用,以实践成果得出了答案,农机一响,种地不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