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从三个关键字看山西忻州巩固脱贫新气象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兰宇
  • 作者:吴晋斌 马玉
  • 2022-01-20 15:04:02

忻州市是山西省唯一横跨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市。2020年11月,这里的11个脱贫县、2222个脱贫村、45.7万脱贫人口的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脱贫攻坚战宣告胜利。

摘掉了贫困帽子,并不意味着卸下了扶贫担子。跨越贫困后,进入到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段,面对巩固任务重、衔接难度大、振兴面积广的现实,忻州如何摘帽不摘帮扶,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让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聚焦“早”字,帮扶机制无缝衔接

自来水入户、建饲草加工房、发展肉驴养殖……从山西省住建厅到河曲县南也村任职第一书记的冯毅,驻村后,一口气办了70多件事。驻村工作队轮换时,村民联名申请他留下。看着一片鲜红的手印,他流下激动的泪水。

脱贫非一日之功,巩固脱贫也不能甩手了之。在村委会的一本台账里,记录下脱贫户的详细信息和帮扶措施,驻村帮扶工作队坚持一个月入户走访一次,对脱贫户动态化监测。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重在监测,要在帮扶,首先是要提升返贫致贫的发现能力。忻州市以县为单位,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为重点关注对象,建立了农户申报、村级排查、乡镇初审、部门比对、县级审核、录入系统的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乡村每月一分析、每月一研判,及时了解监测对象风险变化情况,按程序分别提出新增和解除监测对象名单,县级进行复核并综合研判,按季做好动态调整,按要求及时纳入并录入系统,分层分类做好针对性帮扶。

好的机制是脱贫取胜的法宝。聚焦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的重点群体,按照“全域覆盖、动态监测、分类施策、精准到人、一户不漏、绝不返贫”的原则,忻州市提高返贫致贫的发现能力、群众增收的发展能力、常态消除贫困的治理能力“三个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个早”,织密监测帮扶网,防止返贫固成果。

目前,该市3414户脱贫不稳定户、5486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1885户严重困难户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全部实现了预防性帮扶措施全覆盖。

进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新阶段,忻州市率先组建领导机构,成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吸纳市直相关单位参加,下设“一办十二组”,出台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和涵盖教育、医疗、住房、饮水、搬迁后扶、产业、就业、村庄规划、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强基固本、专项治理等十二个专项行动方案,构建起协同联动的政策体系,实现了十二个专项组与五大振兴牵头部门在推进机制上同向、任务内容上同频、路径举措上同行、考核评估上同步的工作合力。

聚焦“稳”字,移民后扶行稳致远

繁峙县繁城镇白堡村地处山区,位置偏僻,驾车走狭窄的盘山路需要二十多分钟。移民搬迁后还剩三户五保户,自愿不迁出,在村委会和驻村干部的帮扶下,三户村民从老房子集中搬进了不远处的砖瓦平房里,一处院落,一人一间。

寒冬腊月,下午三点,记者入户时,老人们没有穿着外套,手心暖和,而当时屋外的温度在零下十度左右。老人张瑞娃的冰箱里冻着肉和馒头,煤炉旁堆放着煤块。他说:“(村党支部)书记三五天过来看看,送些吃的,饿不着。定期会拉着我去县里医院体检、开药。”院里通着用水管道,打开龙头,水流汩汩,水质清澈。

而在移民搬迁安置点繁城镇雁头村,村里发展起食用菌产业。通过统一菌种、栽培技术、种植管理、产品标准、回收销售,实现了村有产业,一户种植一亩、一人增收五千、一家稳固脱贫。

2018年,村民张明亮左腿严重受伤需要手术,前后花去4万多元,“上了意外保险,每年30元,报销了2万元。”他说。

筑牢权益保障,促进搬迁后扶。今年以来,忻州市聚焦“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可融入”目标,以“五好社区”创建为抓手,以搬迁群众后续权益保障为重点,探索创建“双重管理、两地联动、厘清权益、各负其责、部门协同、保障到位”工作新机制,扎实推进搬迁后扶各项工作,切实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融入感、归属感。

此外,忻州市创新出台了“忻保障”救助机制,对因病、因学、因住等情况存在返贫风险的监测对象,在落实医疗、教育等各类政策性保障的基础上,及时启动“忻保障”救助程序,按程序及时提供救助帮扶。目前,全市共救助109人,支付救助金额91.7万元。

聚焦“业”字,产业就业双向发力

在繁峙县光裕堡乡大李牛村,脱贫户韩三丑在富云牧业有限公司的扶贫养鸡厂务工已三年,一年能干10个月,平均一天130元工资。像他一样的贫困户还有10人。

繁峙县光裕堡乡华岩村有建档立卡脱贫户252户,除了村级光伏分红外,2017年引进河南牧原养猪场龙头企业,流转土地480亩,每亩土地流转费900元使95户脱贫户收益,为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1万元。

企业落户贫困地区,可以让有劳力的村民获取务工收益,无劳动力的以土地、资金等入股获得分红收益,持续益贫效应明显。放大“造血”功效,忻州市坚持把“产业就业、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持续提高群众增加收入的能力。

立足产业,忻州因地制宜动员引导种养殖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特色水果产业、药茶产业、乡村文旅产业、生态产业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让产业输出脱贫动能,让脱贫人口融入产业链。

提高生产能力,组建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建立包县帮扶工作机制,到县到企到村到户开展农技服务、推进项目建设、强化市场营销,解决最迫切的问题。目前,已抽调市县有关专家技术人员300余名,组建20个市级包联服务工作队,对全市14个县(市、区)实现了全覆盖包联服务。

提优就业能力,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优先组织脱贫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确保掌握一门以上技能,优先组织劳务输出,实现持证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培训赋能,一技在手,神池县大泉洼村民徐庆丽随整村搬迁住入新居后,积极学技术、做生意,贷款开起美容院;静乐县90后姑娘姚艳梅带领贫困户搞起了“稻田剪纸画”和“杂粮迷宫”。昔日争着从贫困山村往外跑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

目前,忻州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8.16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77万人,共返岗复工脱贫劳动力16.45万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吴晋斌 马玉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