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三农头条 详情

农民日报客户端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何兰生:打造“三农”言论的时代桅杆
  • 来源:新闻战线
  • 编辑:裴逊琦
  • 作者:何兰生
  • 2022-01-25 20:26:01

近日,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何兰生在《新闻战线》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打造“三农”言论的时代桅杆——从农民日报“仲农平”文章谈“三农”舆论引导》。敬请关注。

微信图片_20220125183012.jpg

微信图片_20220125183019_副本.jpg


2021年春节刚过,“三农”界、传媒圈出现一个新名字——“仲农平”。“仲农平”是谁?包括三重意涵:中国“三农”评论、重农评论、中国农民日报评论。

欲听重农音,要看“仲农平”;“三农”有大事,必看“仲农平”。从2021年2月25日首篇《中国时刻!中国震撼!》问世,到2021年11月10日《复兴之路中国粮》付梓,署名“仲农平”的文章已达7篇,无一不是在重大时事、农事节点刊出,“仲农平”已经成为观察中国“三农”、了解国情农情的一个重要宣传文化品牌。既彰显了农民日报“在党言党、为农代言”的使命和情怀,更体现了媒体融合发展形势下,党报评论守正创新、大有可为的价值所在。

微信图片_20220125194425_副本.jpg


“三农”新时代,为何需要“仲农平”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国有数千年的政论传统,从古至今,在历代知识分子“文以载道”情结的驱动下,诞生了诸如《论贵粟疏》《陈政事疏》等众多政论名篇。及至近现代,蓬勃兴起的新闻评论赓续政论传统,逐渐承担起引导舆论、启发思想的功能和责任,“任仲平”“任理轩”等重磅品牌就是鲜活的例证。

“三农”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但还没有一个聚人心、领风向、叫得响的评论品牌。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重大历史节点,农民日报策划推出“仲农平”,旨在将其打造成为“三农”评论领域一支标注高点、瞭望未来的“时代桅杆”。

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需要言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是行动指南,也是根本遵循。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是农民日报作为中央“三农”党报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农民日报提升“三农”舆论引导力的基础性工程。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宣传阐释,必须用好评论这一武器,充分发挥言论的舆论引领作用,把相关历史背景、丰富内涵、重大意义、科学方法讲清说透,积极推动广大“三农”战线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仲农平”是农民日报在宣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方面的一大机制创新。希望以此为“拳头”产品,将农民日报打造成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主力军和主阵地。这是报社创办“仲农平”的初衷之一,也是今后不懈努力的重要方向。

乡村振兴呼唤新、重、大“三农”评论

步入新发展阶段,“三农”事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经济上,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业农村有巨大空间,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变量;政治上,“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化上,农耕文化的价值被重新发现,乡村文化自信逐步树立起来;社会上,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相互激荡,城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融景象正在形成;生态上,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乡土大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速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正在铸就美丽中国的健康底色。

在这样一个时代,“三农”发生千年未有之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形成了多主体、多声部错综复杂的舆论生态。越是如此,越需要新“三农”评论、重“三农”评论、大“三农”评论,这也是报社创办“仲农平”的初衷,希望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三农”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积极作用。

微信图片_20220125183539.jpg



全媒体时代需要纸媒发挥“定海神针”作用

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传媒格局。很多媒体在内容创作上更加强调短平快、流量至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深度内容、理论文章的作用。在互联网上,不缺内容创作者,缺的是愿意下功夫深入调查研究的深度内容创作者;不缺生活娱乐的流量明星,缺的是传播主流价值的网络大V;不缺众说纷纭的观点输出,缺的是众声喧哗时的一锤定音、大局视野下的系统分析、普遍现象中的理论提炼。这些,绝大多数自媒体乃至市场化媒体无意去做、无力去做,也难以做到,靠纸媒特别是主流媒体担纲。

在这样的媒介格局下,“仲农平”应运而生,旨在进一步发挥好农民日报长于思想、重于深度、见于细节的独特价值,以及作为思想瞭望哨、舆论定海针、价值守望者的作用。

怎样创办“仲农平”

“仲农平”的推出,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深层的积淀。

自1980年创刊以来,农民日报始终遵循“做党的宣传喉舌、农民的知心朋友”的办报宗旨,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形成了“三重”(重大言论、重大经验、重大典型)报道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有指示,农民日报一定第一时间有声音。其中,2013年“七论‘三农’中国梦”系列,2017年“五大理念新实践”系列,2018年“七论乡村振兴”系列,特别是《中国农民礼赞!——写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2019年《四十年后再出发——致敬中国农民和农村改革》等,堪称农民日报近年来重大言论的精品力作。

“仲农平”这一品牌的诞生,源于重农基因、根植“三农”土壤、承自农报历史。农民日报希望通过“仲农平”,更好发扬“在党言党、为农代言”传统,更好展现对政论内容形态、表达形态的不懈探索,更好承载评论新征程“重整旗鼓再出发”的由衷期许。

“灵魂”创意

好创意是好作品的基础。农民日报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切领悟、对党和国家“三农”大政方针的深刻理解、对“三农”现实的深入认知、对农耕文化的深沉思考、对农民群众的深挚情怀,紧扣主题主线、把握时间节点,云水氤氲、思考裂变,每每在关键和重要时刻,迸发“灵魂”创意,酝酿形成“仲农平”文章的写作构想。这五个“深”,凝聚成“仲农平”的精神内核,使之得以圆满面世,成为一个亮眼的宣传文化品牌。

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是“仲农平”的不懈追求。从创作过程看,探索形成有创意、有主笔、有提炼、有参与、有编校“五个有”的协同作战机制,从主题确定到结构框架,从稿件撰写到上版付印,主创团队深入讨论、逐句修改,数易其稿、倾尽心力;从作品呈现上看,“仲农平”有文采、有意蕴、有格调,给人以发人深省的思想陶冶和余韵悠长的情感滋养。可以说,“仲农平”凝聚了主创团队的心血,是农民日报工匠精神的生动集中体现。

全媒呈现

为进一步扩大“仲农平”在互联网空间的影响力,农民日报充分运用全媒体手段,为“仲农平”量身定制新媒体产品。如,分别对应《大转折,中国命运百年逆袭》《大跨越,中国历史乾坤再造》《大智慧,中国道路开天辟地》《复兴之路中国粮》等“仲农平”文章,制作推出《那些值得铭记的“第一”》《那些永载史册的大事件》《那些影响深远的法律法规》《粮食,历史最深层的决定者》等新媒体产品,节选“仲农平”的“干货”内容,通过动态音频、互动长图的形式,进行二次创作、再次传播,受到广泛好评。

微信图片_20220125184012.jpg


“仲农平”有何特点

“仲农平”创办虽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但已形成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立足大时代——“仲农平”的风格和站位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仲农平”可贵之处在于,它与当代中国“三农”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无一例外,每一篇“仲农平”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贯穿全篇,并以此为纲、以此为魂,展开鞭辟入里的分析论述,积极引导读者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从民族复兴的维度、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重新认识“三农”问题,力求推动广大读者在对国情农情的认识上再进一步、更深一层。

“仲农平”也是观察当代中国、了解国情农情的一手素材,很多当下最主流、最生动的“三农”内容都能在“仲农平”中觅得踪影。《中国时刻!中国震撼!》写于中华民族千年小康梦圆之际,如实记录了中华民族摆脱贫困的伟大战役,全面呈现了中国减贫的伟大功绩;聚焦“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这一主题的《大转折,中国命运百年逆袭》《大跨越,中国历史乾坤再造》《大智慧,中国道路开天辟地》,是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作。3篇文章独立成篇,又互为唇齿,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农民、依靠中国农民实现大转折、取得大跨越、汇聚大智慧的壮阔历程,如一曲回环往复的交响乐,使得百年党史与农史中的大事件如在眼前,鲜活的时代感扑面而来。

“仲农平”的时代感,还体现在其叙事极富层次感,由点及面、从远到近,纵横捭阖、收放自如,既有国家话语的宏大叙事,又有民生百态的细微展现,二者交相辉映,囊括了更多的时代内容、集纳了更多的人物和故事,全面而深刻。

微信图片_20220125184115.jpg


写活大历史——“仲农平”的视角和选题

“仲农平”评说的对象是什么?是某个事件,是一众人物,还是某项工作?这些都有,但又不局限于此,更准确地说,“仲农平”是抱着书写历史的志向而奔走不息的。其书写的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最熟悉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当代史,是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三农”的视角和内容。

一段历史被写入“仲农平”,不是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选题上,重点把握两方面原则:一是寻找公共新闻的“三农”接口。如,2021年国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2周年华诞,农民日报推出《复兴之路看振兴》,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视角看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抓住国庆之机再次宣传“三农”的作用和贡献;二是寻找“三农”新闻的公共出口。如,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推出《擂鼓催征 振兴大道求共富》,旨在把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三农”话题导向“三农”外部,不断扩大“三农”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重农强农、爱农支农的良好氛围。

“仲农平”善于运用大历史的眼光凝眸,着力凸显“时间景深”。虽是以近些年来的事件为主体,但视野开阔、思考深远,既有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作为大远景,也有国际“三农”实践作为参照系。如《复兴之路中国粮》,旁征博引,将古今中外重农抓粮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拿到一起说、汇到一起讲,极大增强了历史纵深感和理论说服力。

写透大智慧——“仲农平”的专业和思考

“仲农平”具有深厚的思想性。文章写作基于对党和国家“三农”工作大局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三农”政策方针的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权威、专业的解读阐释能力,在对“三农”大事要情的分析中阐明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独特智慧、独到方略。如,《大智慧,中国道路开天辟地》一文,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农民、依靠中国农民成功解决土地问题、吃饭问题、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治理问题、大国小农现代化问题等历史难题的大智慧;《复兴之路中国粮》一文,系统全面总结了中国式粮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认识、正确处理了“多与少”“抓与放”“稳与快”“藏与显”这四对关系,见解深刻,令人很受启发。

“仲农平”不是束之高阁、藏诸名山的纯粹学术,而是具有鲜明现实指向性的实践思考,是以鼓舞人心、观照现实为旨归的。一方面,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如,《中国时刻!中国震撼!》一文,对脱贫攻坚大决战之际外界的3种疑问进行了正面回答,展现我们党“不汲汲于方寸,远超越于得失”的初心使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另一方面,传递智慧和经验,提供实践参考。“仲农平”总结的经验和智慧,很大一部分源自大量采访调研中发现的基层创造创新,经得起实践检验,对“三农”战线干部群众是宝贵的启迪。

微信图片_20220125184206.jpg



写出大情怀——“仲农平”的立场和情感

人文关怀和情感力量是一篇文章打动人心、感染读者的关键所在。细读每一篇“仲农平”文章,都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心潮涌动的丰沛情感。这情感,来自书写对象的真挚情怀,也源自写作者的匠心酝酿。

“仲农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用心良苦、思虑之深展现得淋漓尽致,还生动呈现了“三农”战线干部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懈努力和磅礴力量,写出了社会各界关心“三农”、支持“三农”的深情大义,热情讴歌了中国农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正如《大智慧,中国道路开天辟地》一文所言:“中国农民,这个世界上人数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也许并未受到多少系统的教育,也没有渊博的知识,但是数千年农耕文明在他们身上孕育了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存能力。正是这种创造、这种意志、这种精神,给了我们党最强大的滋养,给了中国崛起最坚实的支撑,让中国道路行稳致远。”“仲农平”的情感和立场,正是农民日报始终秉持的“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办报理念的生动体现。

“仲农平”的启示

要强化舆论引领力

这是一个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和媒体竞争纷繁复杂的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来形塑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对复杂的社会舆论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是主流媒体重要的职责使命。

发挥好舆论引领作用,要强化“下定义”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事件或现象中给出权威性、引领性解释;要强化议题设置能力,增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计划性;要强化劝服能力,在互联网语境下研究表达方式,凝聚思想共识。“仲农平”抓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国庆、粮食即将迎来“十八连丰”等重大时事农事节点,合理安排议题,突出重大主题宣传,使得正面声音先声夺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舆论支撑。

要突出思想穿透力

好文章总是蕴含深邃的思想,足以穿透现象的迷雾,在坊间的闲谈和厚重的史册中留下印记。一篇文章的思想含量,取决于其能否提供有价值、有深度、有分量的观点。“仲农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从广阔的历史视角和国际视角出发,透析“三农”事件或现象,得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道理,为“三农”干部群众深化理论认识、开展相关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微信图片_20220125184137.jpg


要讲究论证说服力

评论的本质是一场说服,评论写作传播的过程是思想观念从写作主体到阅读客体逐步转移渗透的过程。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评论要想通透彻底,离不开严密深入的论证。

“仲农平”的说服力建立在对某一新闻事实全面深刻的理解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腻解剖。如,在分析论述反哺农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既以理服人也以情动人,起到了很好的说服效果。

要增强情绪感染力

主流媒体的优势是理性与客观,要使主流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就必须在贴近读者、抵达用户上下足功夫。只有不断增强表达的亲和力、情绪的感染力,充分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硬核内容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仲农平”对评论的大众化传播有着不懈的追求,主要体现在敢于打破思想和表达的常规,力避文件化、模式化、空泛化,坚持全局视野与百姓视角的统一、宏大叙事与微观话语的融合,真正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这一尝试,不断拓展着“仲农平”的传播范围,使之在全媒体时代具备越来越广泛的用户基础,也再一次为农民日报“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的办报情怀写下新时代的深沉注脚。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