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风吹过稻田,我们想念您!
——湖南纪念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菁
  • 作者:杨娟 吴砾星
  • 2022-05-23 11:46:01

2022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恰逢小满节气,风吹稻浪,思念斯人。绵绵怀念之情,如同秧苗,在三湘大地生长蔓延……

缅怀——

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5月20日,是深受年轻人喜爱、代表“我爱你”的日子。当天清早,60岁的邓启云,身着朴素的深色衣裳,手捧一束金色鲜花,沿着袁老墓地,缓缓绕行,深深鞠躬。作为袁老爱徒的邓启云,是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带头人。邓启云特意赶在袁老逝世一周年前夕的这个特别日子,来表达他对恩师特别的爱。

“恩师,学生‘邓八克’来看您了!”邓启云在袁老墓碑前感念老师的教导和信任,告诉恩师一定不负嘱托,继续在杂交水稻产业化推广上尽心尽力。

“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邓启云向记者回忆“邓八克”这个绰号的由来,当年自己刚刚选育出一个每穗稻谷重达8克的超级晚稻新品种,比其他同类品种的每穗种粮足足高出一倍多时,老师袁隆平亲自给他起的。

在无比怀念袁老的日子里,湖南各地、各单位以不同方式纪念着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名誉校长,为表达纪念与敬意,学校将第十二教学楼命名为“隆平楼”。

5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8名农业院士齐聚袁隆平生前所在单位湖南省农科院,共同出席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高峰论坛。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弘扬袁隆平同志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探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共谋未来发展前景,围绕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与种业振兴等议题开展交流讨论。

为纪念袁隆平院士,湖南省委宣传部拟组织袁隆平纪念馆、湖南省新华书店、省图书馆、省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纪念袁隆平院士出版物”集中展示。

其中,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袁隆平》,以新闻报道纪实形式纪录了袁隆平故事,以“一系列报道、一座城的送别、一群人的缅怀、一种精神的传承”为主线,系统整理、影印海内外各界悼念、追忆袁隆平院士的盛况。

雪峰山下的洪江市,杂交水稻的发源地,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37年的地方,在“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的纪念活动中,现场人员观看了学习袁隆平院士专题片,发布了由袁隆平作词的纪念袁隆平歌曲《种子》MV。

传承——

让中国人从吃饱、吃好到吃健康

“一别一年,我们和稻田都很想您!”袁隆平逝世一周年当天,“袁三代”的代表之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并配上自己最后一次向袁老汇报工作的照片。

冬季到海南,春天到湖南,李建武像候鸟一样,多年来追随袁老的步伐。不管到哪,都要第一时间奔赴稻田。

为了让中国人民都有饱饭吃,追求高产、高产、更高产,是袁隆平一生永恒的主题。如今,先生已去,年轻人奋力接棒,为完成袁老未竟的事业而努力。

“我一定会以他‘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甘耐寂寞,执着追求;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精神为榜样,继续扎根稻田,埋头苦干,勇攀杂交水稻高峰,争取早日实现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为中国水稻高产、更高产贡献力量。”李建武说。

在吃饱的基础上,让国人吃好、吃健康也是袁隆平所关心的。

“李劳模,我们以前推广杂交水稻是让老百姓吃饱,后来推广优质米杂交水稻是要让老百姓吃好,你现在开发高硒功能米就是要让老百姓吃出健康,吃出长寿来!”——对于袁院士生前的这句嘱托,今年80岁的全国劳模、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泉塘子农技站站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泉塘子中试示范基地负责人李罗斌至今记忆犹新、言犹在耳。

1985年以来,泉塘子农技站一直是袁隆平院士的杂交稻中试示范基地,从“三系杂交稻”到“两系杂交稻”再到“超级杂交稻”,共引进杂交水稻新组合192个,为农民增收数亿元。

袁院士到泉塘子基地现场指导达39次之多,与李罗斌相识相知36年,两人亦师亦友。2019年9月27日,袁隆平院士来到泉塘子杂交稻中试基地的田边,现场品尝了农技站煮的再生稻“忠香优丽晶”高硒米饭后夸赞说:“这才是真正的优质米!”,并向他提出了“要让老百姓吃出健康,吃出长寿来”的殷切嘱托。

带着嘱托,李罗斌仍躬耕田野,致力于让国人吃上更好、更健康的富硒大米。

创新——

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林子

“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2021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并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做了如此要求。

一年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在各自岗位辛勤耕耘,取得不少成果:镉水稻研究实现“三个率先”,6个品种进入国家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续试;第三代高产攻关周年亩产1603.9公斤,再次突破世界纪录……该院还将发挥其在杂交水稻、特色蔬菜、杂交油菜、绿色生物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学科领域优势,突出基础性原始性创新,为湖南建设世界顶尖种业实验室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左2)在“院士林”植树。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娟  摄

一粒袁隆平精神的种子,终将长成一片林子。5月22日上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在纪念袁隆平的活动现场,23名院士,每人携手1名青年代表,1名少先队员,共同栽下1棵树,并标识院士简介和“寄语”,将“院士林”的第一批树木植树成林。

“‘院士林’寓意着科学、创新、奉献、传承和希望,将激励和鼓舞更多农业科技工作者鼓足干劲、励精笃行,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大智慧与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表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娟 吴砾星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