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崇信:昔日撂荒地 如今“淘金田”

2022-05-27 13:39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倪杨金子

5月25日,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新窑镇杨安村,青山环抱的沟谷里,绿油油的玉米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在玉米田的不远处,大型机械来回穿梭,深翻后的土地开出一垄一垄的“黄土花”——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荒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窝窝”。

孙虎林,新窑镇杨安村村民,前几年在银川干着装卸搬运的行当,去年在村上的积极动员下,回乡建了3座牛棚,饲养基础母牛18头。

望着破土而出的玉米幼苗,他感慨地说道:“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承包的土地没人耕种,荒草都齐膝高了,现在养了这么多牛,吃草是个问题,今年春上,我把弃耕的20亩山地整理翻耕后全部种上了饲草玉米,闲置土地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像孙虎林这样将撂荒地、闲置资源经营利用起来的农民在新窑镇还有很多,这也是该镇集中开展撂荒地整治的一个缩影。

新窑镇有撂荒地890亩,当地政府协调农户,将一部分撂荒土地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经营。

“我们村两委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摸,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老百姓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崇信县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以来,崇信县坚持把农村撂荒地治理作为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将土地平整流转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三变”改革等工作统筹推进,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锦屏镇新集村东坪山、西坪山道路不畅、耕种不便,土地长期撂荒。今年,该村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布局,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支部引领,合作社搭桥,将1200亩山地交由新集村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代管、代耕、代种,建成了千亩花椒标准化栽培基地。

“我们年龄大了,土地在这里撂荒,种又种不了,既心痛又无奈。”看到过去无人问津的土地,经过治理后成了创收的“香饽饽”,种了一辈子庄稼的新集村村民王拴有十分感慨。“现在荒地变成了基地,以后叫我们去务工,还能多一份收入。”

新集村党支部书记朱鸿飞补充道,“基地建成后,丰产期年产量预计可达6万公斤,实现年收入120万元以上,利润按照农户20%,村级股份合作社80%的比例进行分红,既可以增加群众收入,也能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件互利共赢的好事。”

在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村撂荒土地被充分利用,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崇信县农业农村局农经中心主任梁靖江告诉记者,“我县累计摸排撂荒地2419.52亩,今年通过科学分类,综合施策,全部实现了应耕尽耕、应种尽种。下一步,我们将把健全长效机制作为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效的治本之策,抓整治、建机制、保成效,有效防止耕地撂荒反弹。”

作者: 王红刚  关改琴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