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最好的思政课就在火热的田间地头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张燕
  • 作者:杨丹丹
  • 2022-08-08 13:54:41

刘益东是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2019级林学专业学生,从6月下旬开始,到7月22日,他和78名同学在安徽省金寨县马鬃岭林场开展专业综合实习。

时间虽然不长,对刘益东来说却是人生20多年来最深刻的一场体验,他不仅有了惊心动魄的经历,也从心底里认识到一名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骨气。

快放假的时候,刘益东得知要到深山老林去实习,心里充满了期待,家在乡镇的他偶尔到山区旅游,“天气凉快,大家一起去玩玩,肯定很快活。”

和刘益东同样想法的不少,哪想到第一天实习,就给大家“迎面一棒”。

一堂行走自然的实践课

早晨6点起床,简单吃了早餐,备好中午的干粮,从驻地出发。临行前,老师给大家下了任务:5天的时间,每人至少认识树木不少于200种,采集完整的花、果、叶制作标本。

要想完成实习任务,不能走“阳关大道”,要专门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有的路要手爬脚蹬甚至要在后面推一把,一不小心就容易划到手。

这还不算最难的。没走多远,刘益东就感觉腿上爬了个东西痒痒的,以为是蚊子没在意,再走下去感觉有点疼,低下头一看爬了一条虫子,吓得大叫起来。带队老师跑过来一看,赶快帮着把虫子打掉,告诉他是蚂蟥,咬了一个小口子,好在没有钻到皮肤中。刘益东强作镇定说没事,其实心里砰砰乱跳。

又没走多久,一个女同学大叫起来,蛇!安静的山林一阵骚动,老师笑着跟大家说,“你们今天见识了马鬃岭‘三宝’蚂蟥、蚂蚁和马蜂,收获不小哈。”

中午的时候,大家找了一个小平台,吃了点面包喝点水,稍微休息一会儿又开始工作。

直到太阳下山,队伍才赶回驻地。刘益东感觉身体快散了架,老师告诉他,今天大家走了30多公里。

晚饭后,老师把同学们召集在一起。坐在院子里,山风拂面,同学们一个个又情绪高涨。

舒敏说,“我现在觉得山林间的每一棵树木、每一种昆虫都是最好的老师,实习实践的收获和感悟太多,走出教室校园,走进田野山林,才发现最好的知识、最快的成长来自实践和生活。”

“老师,我今天在山里一直心惊肉跳,平时我最怕这些小动物,现在想想也就这么回事,明天我再见到也就习以为常了……”

第二天,在马鬃岭树木园采集标本;第三天,到达马鬃岭最高峰,对标本进行抽查、考核、评估,互相鉴定;第四天,沿红岭公路进行标准地调查、径阶大小确定、每木检尺、树高测定……

回到学校,刘益东写下一段话:穿行在林间,不仅锻炼了真本领,更触摸到真实的中国。40多位同学被蚂蟥“光顾”,有个同学因发现不及时,一直流血被紧急送往山下医院;同学们从一开始见到蚂蟥、蛇的大喊大叫到后来的镇定自若,从刚爬山时的囧态百出到后来的健步如飞;我们带回的不仅有采集制作的几十箱昆虫、树木标本,更有对祖国河山的敬畏、对青年大学生责任的再认知。

“我对林业工作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绿水青山,这些都将成为我日后护林营林兴林的基本功。”

“树木学标本的青青叶香,挖土壤学剖面时散发出的醇厚味儿,测树学解析圆盘的杉木脂香,还有翻山越岭后的汗流浃背,欢快恣意的笑声,弥漫在空气中,逐渐成为最难忘的记忆。”

刘益东觉得,自己拉过的每一株树,现在还能感受到他们的温度,“我现在感觉它们是一个个有灵魂的生灵,你能感受到他们向上成长的韵律,作为林学人,这也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向上成长,无惧风雨。”

林学专业综合实习是安徽农业大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该校探索了最接地气、也最管用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相结合,把课堂搬到广袤的大地山川,把实践放在火热的田间地头,思想政治工作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科技小院”里把论文写在大地

7月7日,该校2021级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汪红到了该校在安徽岳西县建立的茶叶科技小院,他和8名同学要开启半年多的科技小院生活。

“专硕生的要求更高,不仅要能在一线扎下根,也要能解决一线的问题。”为此,学校探索形成了“一线建小院,小院筑大院”的科技小院建设思路,在江淮大地主导农业产业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要求学生“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把小院建在村里,十几名研究生就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科技生力军,成为农户的得力助手。如今,学校已经建成22个科技小院。

其实也就是在进驻的当天,“岳西茶叶科技小院”才挂牌,汪红成了驻点的第一批学生,他们是带着任务来的。当地有一种特殊的茶叶伽玛茶,采收夏秋茶后,通过厌氧处理提升茶叶中具有舒缓神经、降血压等健康功效的γ-氨基丁酸含量,进而制备成功能型伽玛茶,提升茶叶附加值。但企业遇到了难题,在厌氧处理后,虽然γ-氨基丁酸的含量提高,具备功能茶的主要特征,但却产生了很重的闷味,使得成品茶风味欠佳,在市场销路很难打开。

这是一个新课题,书本上没有答案。导师把这个“担子”交给了汪红,“你们要想点子解决,这是小院成立后第一个难题,小院搞得好不好,这个难题是一次检验。”

分析工艺、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没有时间感受美丽的风景,从早到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很快,大家形成一致意见:缩短茶鲜叶在真空罐里厌氧处理的时间,通过充氮气处理缓解产生的酵气;通过厌氧-好氧交替处理,加速GABA的积累,促进不良风味物质的转化;对厌氧加工设备进行改良,一体化完成厌氧处理过程。

导师对方案很满意,茶厂负责人觉得可行,联系相关厂家按照设计订做生产线。

“希望新的伽玛茶很快能从新装置上生产出来。”汪红说。他也理解了导师的良苦用心,“故意把难题交给我们,就是为了检验我们运用知识的能力。虽然才待了一个月的时间,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小院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它更多地代表着实干兴农,承载着用科技的力量去改善农民生活的使命。”

从点到面,该校把学生成长的舞台放在广阔的农村天地。

今年暑假,该校组织120余名农业专家、200余支团队、万余名学子,奔赴祖国各地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是该校一年一度的“盛事”。

“对于农业大学来说,‘三下乡’就是必修课,是检验农业学子知识和能力的磨刀石,是体验农情、感悟时代的大舞台,是强化专业教育、砥砺强农使命的大课堂。”该校党委副书记裴树东说。

目标要培养学生“一懂两爱”

金寨县大畈村是该校定点帮扶村,在学校驻村干部和全村的努力下,大畈村成功脱贫。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乡村振兴,拓展提升大畈村农特产品的销路和销量成为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这个暑假,畈农e社团队赶往大畈村,就要破解这个难题。

出发之前,团队就有了统一的想法——直播带货,让优质农产品飞出深山。

这个想法抛出来,山民们不以为然,“家家户户有网络,人人有手机,谁不知道直播带货,这不是啥新鲜玩意儿。”

团队负责人张婷不急,她心里有谱,因为背后有学校计算机学科人才团队和安徽省北斗精准农业信息工程实验室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这个“撒手锏”。

经过20多天的努力,团队为每一份农特产品配上二维码,消费者只要扫码即可获得生产农户、生产过程以及化肥、农药使用情况,采摘及封装日期等信息,可查阅农作物生长、加工、筛选、制作等过程的短视频等,“消费者信任你了,不愁产品卖不出去。”张婷说。

同时,团队还在村里开启了培训班,怎么直播、如何吆喝……团队几个人现场演练,让山民们看得直呼过瘾。团队还参与直播基地建设中,装修布置、运营模式,逐项出谋划策,8月底村里直播基地将建成。

带队老师全程当起了“旁观者”,看着这些00后们能够如此投入,感慨连连,“有时候我们开展专业教育,感觉讲十次不如他们在基层干一次,看着他们满头大汗帮着山民们解决问题,通宵熬夜讨论方案,我觉得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担当,在一线,你能看到他们正在迅速成长。”

这也早已成为学校的共识。“农业大学的学生就要到乡村振兴一线摸爬滚打、实践历练,把学校小课堂与田间大课堂有机融合,学生就能实现能力与责任的‘脱胎换骨’,‘三农’情不断深化,强农志不断激发,就像田野间茁壮成长的禾苗,成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动力。”该校党委书记常业军表示。

作者:曹雷 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  记者 杨丹丹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