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震局专家全方位解读云南地震灾害特点

2018-09-11 00:00 来源:云南网 编辑:黄慧

  据1900 年以来的数据统计,云南平均每年发生3 次5.0一5.9级地震,每3 年发生2 次6.0一6.9 级地震,每8 年发生1次7 级以上地震。

  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据1900 年以来的数据统计,云南平均每年发生3 次5.0一5.9级地震,每3 年发生2 次6.0一6.9 级地震,每8 年发生1次7 级以上地震。”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主任苏有锦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苏有锦介绍说,云南地理位于青藏尚帜隆起的东南边坡地带,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地带,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地壳物王侧移和阿萨姆顶点楔入共同作用,导致区内深大断裂发育,构造活动极为复杂,新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十分强烈,为中国大陆地震极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苏有锦表示,“云南地区地震活动性的主要特征是: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地震活动与活动性断裂密切相关;时间上具群发性,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发生,具准周期性;空间上丛集成带成簇成区,具重复性和迁移性;非地震区带上的地震活动具随机性。”

  苏有锦进一步分析指出,云南地区5.0 级以上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分布很广,几乎每一平方度内都发生过5.0 级以上地震;6.0 级以上强震、尤其是7.0 级以上大震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具有明显的空间丛集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与活动断裂有关的小江地震带等8 个强震活动带区内。

  8 个强震活动带区

  (1) 小江地震带。北起巧家,向南经东川、寻甸、嵩明、宜良、澄江、江川,到华宁县南部,全长约300 公里,是我省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1500 年宜良7 级、1733 年东川7.3/4 级和1833 年嵩明8 级等地震。

  (2) 通海——石屏地震带。主要包括峨山、通海,建水、牵县,全长约100公里,是全省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4 次7 级以上地震,最大震级地震为1970 年通海7.8 级地震。

  (3) 中甸——大理地震带。北起中甸,经丽江、剑川、洱源、大理、弥渡,南到南涧,全长约350公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515 年永胜7.3/4 级、1652 年弥渡7 级、1925 年大理7 级和1996 年丽江7.0 级地震。

  (4) 腾冲——龙陵地震带。北起沪水,向南经腾冲、龙陵延伸至潞西,全长约180公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929~1930年腾冲6 级震群和1976 年龙陵7.3 级、7.4 级地震。

  (5) 澜沧——耿马地震带。包括耿马、沧源、双江、澜沧、孟连、勐海等县,全长约250 公里,是全省7 级以上地震最活跃的地震带,仅1941 年以来,就发生过6 次7 级以上地震,最大地震为1988 年澜沧7.4 级地震。

  (6) 大关——马边地震带。从四川的马边、雷波到云南的永善、大关,全长约150 公里,以6 级以上地震活动为主,最大地震为1974 年大关-永善7.1 级地震。

  (7) 思茅——普洱地震带。以频繁的6 级地震活动为主,最大地震为1979 年普洱6.8 级。

  (8) 楚雄——南华地震带。发生过多次6 级以上地震。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