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干回忆万里嘱咐的“三句话”
◎亲历者严俊昌 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大包干带头人
所有人都说要治小岗生产队里那些“包大胆”的罪。但是自从现场查看了小岗生产队田地收成之后,从公社到县里,大小领导却从之前的笃定陷入到某种“纠结”。“,到底管干不管干?”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一直没从官方那里得到肯定的答案。小岗生产队队长面临的“提着脑袋,走一步看一步”的窘境直到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前来视察。“万书记当面说了三句话,最后一句话让我真想磕头拜谢。”
大包干的火种
“我们小岗村都非常想念他。 ”昨天下午,在小岗村家中,严俊昌刚刚得知万里逝世的消息后,只念叨了这么一句,接着半晌没出声。作为当时“十八条好汉”的带头人,严俊昌认为,如果当时没有万里书记的决断肯定,小岗村难有今日。
如果说1978年冬天“小岗大包干”是星火燎原,那么1977年冬天,由时任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以省委决定的方式出台的“省委六条”便是火种。“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省委六条”的核心内容,被发表在1978年2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发挥社员积极性,大包干也是一样。”严俊昌回忆,经过一个晚上的讨论,他们决定分地到户,搞大包干。
捂不住的秘密
严俊昌说,分田到户后,全队上下,不论男女全跟上了发条一样。还没开春,小岗生产队高昂“异常”的生产积极性已经引起邻队的注意。
很快,小岗生产队分田到户的秘密被捅上了公社乃至县里。“包括县委书记陈庭元,都匆匆忙忙跑来看,”严俊昌扛不住了,只好向陈庭元一五一十的交待,“他叹了好几口气,最后说干到秋收再说。”
秋收之后,小岗生产队里越来越热闹。“粮食丰收了,这秘密就更守不住了”。邻近几个生产队此时也急吼吼的也要分田到户,这时候,轮到县委书记陈庭元扛不住了,小岗生产队的情况随即又上报给了地委书记王郁昭。“地委领导给出话,保管干三年。”
万书记的三问
1月,眼看着就是农历新年,小岗村里来了大领导。陈庭元当时的描述是,“官有多大?屁股比我大两圈都不止。”后面跟着的一句,更让严俊昌忐忑不已:“是霉还是喜,全看今天。”事实上,此前严俊昌和其他大包干带头人已经被扣上很多帽子。
严俊昌说,万里书记当时由陈庭元引到自己家门口。见面之后,万里书记问了三句话。第一句:“你今年多大?”
我说:“37”。
第二句:“你是不是党员?”
我说:“不是”。
第三句:“生产队长是以前好干,还是现在好干?”
我说:“肯定是现在好干,每天干活都不用吹哨子催,大家积极性都非常高。”
书记的最后半句话,严俊昌说当时听到后激动得都想给他下跪拜谢。“你们这样搞非常好,批准你们干五年。”听到这里,小岗生产队所有人心里都安稳了。
嘱咐“三句话”
1980年的早春,此时的万里即将从安徽调往中央。在生产队里,与万里见面时,严俊昌并不知道。但基于农民最朴素的心思,生产队长认为,空口无凭,还是让领导能给个“书证”。想到这里他跑到车前,向省委书记提请求。“万里书记说,红头文件给不了我,但是让我放心生产,一定把粮食搞上去,历史会证明一切。”
临行前,万里书记还嘱咐小岗村民,粮食多了先不要卖,“得先把两年的口粮存得足足的,而且还可以发展养殖业,”严俊昌说着笑了,“书记说,每家每户还要养几头猪,正好过年杀猪,过个幸福年。”
老队长说,曾经多次想去北京看望老书记,这下成了永久的遗憾。(郭如亮、欧阳徐中)
◎亲历者何家贵 时任生产队副队长
“你们干得好,就胆子放大些”
万里曾两次视察肥西小井庄
万里主政安徽时,1979年曾两次视察包产到户发源地肥西小井庄,并召集农民们召开座谈会,了解包产到户情况。听到农户们说包产到户后种粮积极性高了,有得吃有得穿了,万里给予了明确支持,他鼓励农户们,“你们干得好,就胆子放大些,大胆干!”
何家贵1978年当小井庄生产队副队长时才22岁。他回忆,1978年秋,安徽省肥西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为度荒年,小井庄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次年5月21日,万里亲临小井庄察看庄稼,并召开座谈会,何家贵就参加了。
当时开会地点就在小井庄的会计家里。何家贵说,“乡政府里书记、妇女主任等来了三个人,我们农户有四五个人,一共12个人左右参加了座谈会。”
会议开始后,万里就直接问农户们,“老百姓现在情况怎么样?单干后跟之前比怎么样?”
何家贵年轻胆大,第一个发了言。他回答包产到户后,老百姓种粮积极性高了,做活也不推了,施肥不要喊了,“我们有自主性了,玉米大豆,哪个收成多种哪个。”
依次听完农户们的发言,万里表态:“你们干得好,就胆子放大点,大胆干!”(祖春玲、张静、叶倩)
◎亲历者 金寨县相关干部群众
金寨是万里“反大寨”试验田
1977年11月,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同志到金寨视察,革命老区群众极度贫困的现状,让他十分震惊,当即在金寨开会作出了多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部署,而这些指示在当时都是和“学大寨”背道而驰的。
记者昨日从金寨县档案局查到了这份珍贵的会议记录。会上,万里一再说:“你们县有些农民连买油盐的钱都没有,为什么不能利用山林现有资源,多发展一些竹木加工?公社、大队都可以搞嘛!”
“矛盾很多,你们要看准一个,解决一个,如水库周围的问题,或工或农,或渔或副,怎样把经济尽快的发展起来,你们(指地方干部)要想办法,你们不想办法,他们(群众)自己就要想办法,劳动力就要外流……”。
金寨调研回到省里后没几天,也就是1977年11月15日至21日,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万里等人力排众议,最终以省委决定的方式出台了“省委六条”。(方荣刚)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