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匠”有了传习所

2018-01-15 00:00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编辑:刘菁

  

  皮影戏演出的后台。

  姚占山 本网记者 郜晋亮 文/图

  数九寒冬,北川大地变得十分寒冷。刚走进青海省大通县东峡克麻灯影队传习所,院子墙面的皮影主题绘画映入眼帘。传习所负责人李彩亭热情地介绍说:“为了美化庭院环境,营造浓厚的皮影文化氛围,根据皮影作品《康熙王朝》,绘制了这幅画。”

  演播厅里,一副崭新的皮影影楼显得古色古香,影楼前面是整齐摆放的几排长椅,四周墙面上挂着装裱好的皮影艺术作品,能在这样温馨优越的环境里看一场皮影戏,应该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演出厅不仅是我们皮影队排练基地,还定期给观众义务演出,同时这里也是为学生传授皮影艺术的教学基地。”李彩亭说。说完,李彩亭拿起皮影人坐在荧幕前,各种动作娴熟而又细腻,面前的乐器,也是信手拈来,“要是今天戏班子成员都能来,大家一定会给你们美美地唱上一嗓子,表演一段”。

  在二楼陈列室,精美的喷绘墙面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上面是有关皮影戏的文字说明,展柜玻璃下分类压着各种皮影人物部件。李彩亭说:“这些是从早期流传下来的‘皮娃娃’,由于年深久远,有些变形,但它的做工精细,上色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陈列室右侧角落里是一处简易的陈列架,上面摆放着皮影演出中用到的各种乐器和工具,从颜色和造型可以看出,这些乐器多为早期皮影艺人亲手制作。窗前的木架上挂着各种大型的影人,这是传习所非遗教学中使用的道具。在整个80平方米大小的陈列室内,陈列着大大小小300多件皮影戏物件,对于李彩亭来说,这些皆是珍宝。

  说戏皮影戏,就不得不聊一聊大通县的东峡克麻灯影队。克麻灯影队组建于1962年,其前身是“革命样板戏”灯影队,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无电、无音响的年代里,灯影戏是唯一能给群众带来欢乐,兼具教育作用的文化娱乐形式。上世纪七十年代,演出的剧目有《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深受群众的欢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克麻灯影队重新编剧目,雕刻皮影人物,配备乐器,以适应新形势的面貌活跃在观众面前,每年演出剧目多达100多部。演出区域也从大通走向湟中、湟源、门源、乐都、互助等县。历经组建、改革、发展,灯影队现有演艺人员15人,平均年龄52岁。

  李彩亭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他是青海著名皮影艺人李生荣的长子,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很好的艺术熏陶。他不仅在教学战线上干好本职工作,还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完整地继承了家父的传授,带领克麻灯影队歌颂新形势。先后创作了《我们的校园生活》《民族团结一家亲》《诗词情韵》《精准扶贫显成效》《敬老院里幸福多》等新剧目,深受社会好评。

  为了更好地传承皮影戏,克麻灯影队在村里修建了近400平方米的河湟皮影传习所,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了积极作用。在谈及皮影艺术的传承发扬时,李彩亭说:“传统文化一定要适应时代,学会创新与变通,我们在非遗进校园过程中,根据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制作影人编排成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很愿意尝试演唱,从而喜欢上这门艺术。”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