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的北川江油九顶山上,辛夷花竞相绽放,漫山遍野。新修的公路蜿蜒而上,十年来,山上的自然生态已完全恢复,呈现一片生机勃勃。
现年26岁的何江,地震时从北川中学幸免,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他的锁骨粉碎性骨折,更让他的心理蒙上巨大阴影,在医疗救护和志愿者的帮助下,何江在云南完成了身心康复。
地震中,何江家里经营的摩托车店铺损失惨重,生意遭到毁灭性打击,生活陷入困境。困难当头,何家没有放弃希望,在政府两年免息创业贷款的支持下,何江与父亲何三茂成功开始了汽贸生意,销售起汽车。在北川,何氏汽贸知名度越来越大,生意也渐渐红火。
何江(右)与父亲何三茂在自家车行。(来源:人民画报 郭莎莎/摄)
“在灾难面前,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深感人与人互助是多么重要。在云南康复期间,来自外界的帮助给我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如果没有志愿者对我的帮助,可能我就此沉沦了。从那以后,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投身公益事业,力量大就多做一些,力量不够就少做一些,但是一定要做!”何江回忆起地震康复的心路历程,感慨道。
开启新生活的何江践行了他的承诺。何氏父子决定,每卖出一辆车,固定拿出20元利润做公益。并通过“百度北川吧”、北川红十字志愿者服务大队和共青团志愿大队等组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他们发挥自家里做汽贸生意的优势,有公益活动需要,何氏父子出人出车,父子两人加入羌风爱心团队,投身助学助老助残和“三献”(献血,献骨髓,器官捐献)工作,团队建成以来共完成大中小型活动240余场,就在当前,在团队的对接努力下,一位北川爱心企业家准备帮扶北川46位贫困学生,以帮助其完成学业。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伤痕——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整座县城夷为废墟,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按照四川省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保留,目前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宏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
在山东省的对口援建下,新北川于2009年5月在老北川县城23公里外的安县开工建设,新县城取名为永昌镇,寓意“繁荣昌盛”。新北川是一座富有羌族文化特色的现代新城,以安昌河及两侧防护绿地为生态廊道,以新川路和永昌大道两侧为公共服务设施环,以永昌河及两侧绿地为休闲带,以禹王桥、巴拿恰(羌语:集市)商业步行街、抗震纪念园等设施为空间主轴,共同组成北川新县城“一廊、一环、一带、一轴”的城市格局。
新北川县城闹新春。 施宗宏/摄
十年来,北川的经济、社会、民生也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超预期突破50亿元大关,增长9.1%、增速居全市县市区第三位;服务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项指标增速居全市县市区第一位;脱贫攻坚顺利通过市级初验和省级考核验收、第三方评估,全年实现4404人减贫、4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以下。
绵竹:用文化重建精神家园
年画村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早在北宋时期,巴蜀大地就有了年画这种艺术形式。绵竹市孝德镇射箭台村就是有名的年画村,地震的时候,这里曾被夷为平地,被誉为西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年画艺术、中国年画四大家之一的绵竹年画险遭失传,但是顽强的年画人不仅重拾美丽家园,还将年画文化推向世界。活泼可爱的小孩,威严俊美的文/武门神……当代年画人通过创新,融入了大量的川剧元素,这些精美的年画现已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地。
年画村
作为绵竹市首家民间年画手工作坊的三彩画坊就是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的典型,产品从单一的年画礼品到多元化的市场居家生活用品,深受中外游客喜爱。贾君三姐妹2004年下岗后建立了三彩画坊,2008年创业刚有起色时,却遭遇了“5·12”大地震,办公楼垮塌,公司毁灭殆尽。但地震后第三天,当地政府就给三姐妹打来电话,鼓励她们继续将绵竹年画传承下去并给予支持。绵竹市妇联还提供给她们很多展示产品的平台和途径,这让她们继续创业的信心又燃了起来。贾君亲自设计制作了两幅绵竹年画“风调雨顺”“五福临门”,经过市妇联的推荐参加了“全国农民画展”。
地震后,三彩画坊在年画村开设了分店,吸纳该村家庭生活困难的农村妇女,举办手绘年画和刺绣年画培训班,并提供针对残疾人和留守儿童的免费培训,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使其掌握一门技术,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灾后恢复生产的实际困难。
左图为贾君在自己设计的文化小院内。右图为文化小院里贾君绘制的年画墙一角。
据了解,目前绵竹有数十家年画经营实体,常年从业人员近万人。当年,射箭台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如今,绵竹市政府以箭台村为核心,打造了以年画产业为主的年画村,将民间木版年画产业化,将年画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使绵竹年画挣脱旧有束缚,创新技艺、丰富品种。现在年画村内画坊作坊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村里还有十多家农户开办了“年画农家乐”,从而带动了乡村旅游。
在绵竹玄郎村牌坊入口,刘小蓉经营的“玄郎人家”农家乐格外醒目。刘小蓉是我们遇到的笑容最灿烂的受访者,“哭着是过,笑着也是过,不如我多笑笑,家里人看着也开心。”“5·12”地震前4个月,刘小蓉家刚搬进多年奋斗建成的新居。地震来袭,多年努力化为废墟,丈夫也不幸遇难。上中学的儿子因此性情大变。多方打击让她的生活陷入绝望,天灾人不弃,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很快到来,给予他们新生的鼓励,随着重建工作的逐渐开展,他们从山里搬到了镇上新的安置房,有了新的住所。
笑容灿烂的刘小蓉
没有一技之长,一直都是家庭主妇的刘小蓉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养家重担,“逃过了那么大的灾难,又有这么多人帮助我们,一定要把日子好好过下去。”积极乐观的她在很短时间内学会开车,跑起了出租。2010年,在当地政府贴息贷款的支持下,她又开起了农家乐。近10年的苦心经营,其中艰辛不为人道,“前几年我心里有阴影也是走不出来,做生意又是经常受委屈,没有一个人能说说心里话,难过了只能跑到前夫的坟前大哭一场,回来在家人、在客人面前还是得笑,现在总算是熬出来了,还过上了以前从没想过的好日子。”
经过这些年努力奋斗,由于位置好,环境宜人,再加上菜品丰富、服务热情周到,刘小蓉的农家乐已成为玄郎村最具代表性的一家,还解决了不少村民就业。儿子也被她的乐观豁达感染,渐渐康复和成长,生活步入正轨。十年过去了,她终于找到了可以说心里话的人,准备好组建新的家庭,生活越来越甜蜜。
灾后重建以来,绵竹市将发展的重心和驱动力转移到新兴的文旅产业上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是绵竹建设“文旅名城”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绵竹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指出,绵竹市全域旅游发展,就是要实现文化产业、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升“酒乡画城·山水绵竹”的城市品质。
2018年4月,什邡市北京小学(北京市援建)学前班孩子们在雍湖公园春游。贾跃红/摄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这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发展的总体目标。十年间,四川建成3200公里灾区生命线公路网,重建和修复各类学校3340所,建成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32个,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115处、帮助157.5万因灾失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017年,全省39个国家重灾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29.7亿元,总量为2008年的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70元,是2008年的2.9倍。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发展的重大胜利,铸造了汶川奇迹,成就了中国奇迹。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