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年】废墟上崛起的生命力量

2018-09-05 00:00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编辑:黄慧

『汶川地震十年』 废墟上崛起的生命力量

 本网记者 黄慧 文/摄

  

  十年前,在被“5·12”汶川特大地震摧毁的映秀小学废墟上躺着一本遗落的教材,翻开的那页课文是《秘密花园》,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涉及死亡记忆的荒废的秘密花园,因为一群孩子的爱和热情在其中散发出来活力,被重新开启,十年后焕发新生。为什么生命能够战胜死亡,为什么玫瑰枯萎之后还会再开放,为什么在废墟上,仍然有一片片绿色在顽强生长……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记者重返当年的地震重灾区,跟随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承办的“感恩奋进·治蜀兴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0周年成就采风活动,走进阿坝州汶川县、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北川县、德阳市绵竹市等地,一路看到最多的是废墟上的奇迹重生,听到最多的是“感恩”,感受最多的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一切告诉了我答案。现在的地震灾区正像课文里描写的那个濒死又被唤醒的花园一般,涅磐重生,恢复勃勃生机.

   汶川:新生活很“带劲”

图为2008516日的映秀街道。

   图为2018年春天的映秀街道。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汶川县映秀镇考察时说:“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很欣慰”。

  在映秀镇,由纪念旅游区、城镇生活区和恢复生产区三大功能区构成的崭新新城区见证着援建方广东东莞与映秀的牢固情谊。在纪念旅游区的博爱新村饭店,老板杨云刚向采风团讲述了他的震后十年。

  5·12”地震前,杨云刚在驾校做教练,妻子在映秀小学帮厨,地震发生后家里成了废墟,失去了生计,好在家人都在。这时候,一个河南前来救灾的朋友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借给他20多万元买了一辆大货车,他跑起了运输,生活有了起色。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深入,他发现,来映秀的游客逐渐增加,餐饮服务供不应求。在政府免税、贷款等有关政策的扶持下,他开了现在的饭店——博爱新村。“取这个名字就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大家的恩情。”杨云刚真诚地说。现在饭店生意红火,旺季一天的流水超过一万元,全家人齐上阵还需招聘六七个帮工,去年实现纯利润十多万元。

图为博爱新村豆花庄的老板杨云刚和他的孙女儿。

  图为豆花庄的幸福酥肉。

  “212,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家的豆花庄里,和我们一起炸了酥肉,还亲自转动磨盘磨豆浆,他一边转磨盘一边笑着说:‘很练臂力啊,真是越磨越带劲。’”杨云刚回忆起那天还是很激动。现在,“带劲”一词成了映秀人民谈及幸福生活的流行语。

  在灾后重建配套政策和广东东莞市的对口援建下,映秀仅用两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居民住房重建和集镇重建。映秀镇整个重建规划结合高山河谷地形,将映秀城镇生活功能沿岷江布局,形成城市生活发展带,建筑结构采用了钢结构、轻钢结构、框架结构等,抗震技术采用了国际领先的十三项之多。同时,何镜堂、吴良镛、贝聿铭、保罗.安德鲁、周福玲等大师的作品都在其中,因此重建之后的映秀镇就是一个抗震建筑的博物馆。

  

图为2008516映秀小学。

  

图为在映秀小学原址上建成的爱立方主题景观。

   

  图为现在的映秀小学。

  据汶川县援建人员之一、都江堰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司京陵介绍,地震前,汶川是传统农业、工业重镇,旅游基础几乎为零。在地震的浩劫中,汶川多地几近被夷为平地,地貌和地质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当地产业结构也因此被迫加速升级。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汶川依托感恩文化和多元化藏羌民族风情,深入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一乡一特、一镇一景、一村一品”的旅游发展格局。由震中映秀、水磨古镇、三江生态旅游区组成的纪念性和文化主题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每年可接待游客数量达百万人次,最初鲜为人知的川西小城全面转型为现在的文化资源富集地。

  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映秀考察时一再叮嘱,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以“家国情怀,培训小镇”为产业发展思路,映秀正全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特色旅游的全新名片。

  年前的水磨镇是一个以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小镇。5·12汶川地震受灾后,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水磨镇,根据规划,水磨被打造成为了独具羌族特色的旅游小镇。2010年,水磨镇被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图为在水磨镇老人村婵寿老街上生活的人们,左图为88岁幽默开朗的刘大爷,地震时他位于附近山上的三间房子倒塌了,地震后政府资助修了五间房,现在生活无忧。右图为53岁的拉姆,来自松藩,听说水磨镇发展很好,就过来做生意,一呆就是五六年。

  

青川:有一个叫“幸福”的地方

  

  孔溪茶园 

  漫步青川孔溪茶园,青青山川绿色打底,片片茶叶飘散清香。“10年前的地震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李成,青川县金川茶叶专合社负责人,地震前经营小茶摊,只有60亩茶园,年产茶1到2千斤,每年收入2到3万元。他感慨地回忆起十年前,“地震的时候我正骑着三轮车去卖茶叶,等回去一看,厂房、机器全毁了,所幸人都没事,当时我想只要人在希望就在。一个月后,浙江金华就来援建孔溪乡了,然后由浙江出资,当地县委县政府组织了五十个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人去浙江学习考察,其中就有我。那是我第一次开眼界,看到了西湖,住的是五百一晚的宾馆,组织方给每个人发了全套服装,我到现在都记得,西服领带一千多,皮鞋480元。当时我觉得太贵了不值得,后来我从小加工厂发展到办自己的企业,才慢慢了解了浙江人的用心:从外观形象开始,提升信心,逐步打开视野。”

  李成向记者讲述这十年的发展。

  经过十年的发展,李成的茶园到今年已经拓展种植两万多亩,年产茶50多万斤,年产值超过2200万元,并出口到海外市场,预计三年后突破4000万。“十年前我只有一辆三轮车,现在买了轿车、面包车、皮卡车,在城里买了房,从茶摊小贩变成了成熟的茶商,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的,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关怀,感谢浙江金华对青川的无私帮扶。”李成由衷地感叹。“现在我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传递这份爱,追求可持续发展。我把在浙江学到的茶叶知识技术传授给乡亲,当时浙江送的设备转送给有需要的小茶商。现在我们已经培训了1200多个茶农,帮扶三个贫困村208户贫困户,解决了部分留守老人和残疾人的就业。”

  “茶逢春天就发芽,浙江亲人又回家,我敬亲人一杯茶……” 青川人民用《七佛香茶敬亲人》这首歌表达对浙江对口帮扶的感恩之情。

  68岁的赵红珍在李成的茶园打工,一年就忙活几个月,可增加收入五千元。她的晚年生活能自给自足,基本解决养老问题。 

  据了解,重建10年,青川全县茶叶基地规模已达27.3万亩,涉及32个乡镇,3.11万户,124970人。新发展茶叶良种示范基地6.7万亩,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到了32%。经统计,2017年茶叶产量达到了6630吨,实现产值9.22亿元。青川县也因此被农业部确定为优势茶叶发展区域,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

  

青川的椴木木耳

  除了茶产业,青川的生态农产品蜂蜜、食用菌等一个个产业项目正助推青川发展振兴。“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近年来,随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龙湖、幸福岛现代农业园区等生态旅游体系的健全,青川的“绿水青山”正在变现为货真价实的“金山银山”,带动8100余户贫困户增收。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青川县依托白龙湖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着力将幸福岛打造成为青川全域旅游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现在幸福村实现了贫困村向富裕村、信访村向和谐村、移民村向幸福村“三个转变”。图为在白龙湖幸福岛经营农家乐的刘洪书(右三)一家人。受灾前,刘洪书一家在外打工,家中房屋在地震中损毁。如今,全家人一起经营农家乐,一年的纯利润能达到14 万元。

  

  幸福岛上的幸福生活 

北川:辛夷花又开 爱心在传递

  4月初的北川江油九顶山上,辛夷花竞相绽放,漫山遍野。新修的公路蜿蜒而上,十年来,山上的自然生态已完全恢复,呈现一片生机勃勃。

  现年26岁的何江,地震时从北川中学幸免,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他的锁骨粉碎性骨折,更让他的心理蒙上巨大阴影,在医疗救护和志愿者的帮助下,何江在云南完成了身心康复。 

  地震中,何江家里经营的摩托车店铺损失惨重,生意遭到毁灭性打击,生活陷入困境。困难当头,何家没有放弃希望,在政府两年免息创业贷款的支持下,何江与父亲何三茂成功开始了汽贸生意,销售起汽车。在北川,何氏汽贸知名度越来越大,生意也渐渐红火。 

   

何江(右)与父亲何三茂在自家车行。(来源:人民画报 郭莎莎/摄)

  “在灾难面前,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深感人与人互助是多么重要。在云南康复期间,来自外界的帮助给我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如果没有志愿者对我的帮助,可能我就此沉沦了。从那以后,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投身公益事业,力量大就多做一些,力量不够就少做一些,但是一定要做!”何江回忆起地震康复的心路历程,感慨道。 

  开启新生活的何江践行了他的承诺。何氏父子决定,每卖出一辆车,固定拿出20元利润做公益。并通过“百度北川吧”、北川红十字志愿者服务大队和共青团志愿大队等组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他们发挥自家里做汽贸生意的优势,有公益活动需要,何氏父子出人出车,父子两人加入羌风爱心团队,投身助学助老助残和“三献”(献血,献骨髓,器官捐献)工作,团队建成以来共完成大中小型活动240余场,就在当前,在团队的对接努力下,一位北川爱心企业家准备帮扶北川46位贫困学生,以帮助其完成学业。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伤痕——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整座县城夷为废墟,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按照四川省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保留,目前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宏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 

  在山东省的对口援建下,新北川于20095月在老北川县城23公里外的安县开工建设,新县城取名为永昌镇,寓意繁荣昌盛。新北川是一座富有羌族文化特色的现代新城,以安昌河及两侧防护绿地为生态廊道,以新川路和永昌大道两侧为公共服务设施环,以永昌河及两侧绿地为休闲带,以禹王桥、巴拿恰(羌语:集市)商业步行街、抗震纪念园等设施为空间主轴,共同组成北川新县城“一廊、一环、一带、一轴”的城市格局。

  新北川县城闹新春。 施宗宏/摄 

  十年来,北川的经济、社会、民生也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超预期突破50亿元大关,增长9.1%、增速居全市县市区第三位;服务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项指标增速居全市县市区第一位;脱贫攻坚顺利通过市级初验和省级考核验收、第三方评估,全年实现4404人减贫、48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以下。    

绵竹:用文化重建精神家园

 

年画村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早在北宋时期,巴蜀大地就有了年画这种艺术形式。绵竹市孝德镇射箭台村就是有名的年画村,地震的时候,这里曾被夷为平地,被誉为西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年画艺术、中国年画四大家之一的绵竹年画险遭失传,但是顽强的年画人不仅重拾美丽家园,还将年画文化推向世界。活泼可爱的小孩,威严俊美的文/武门神……当代年画人通过创新,融入了大量的川剧元素,这些精美的年画现已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地。 

  

  年画村

  作为绵竹市首家民间年画手工作坊的三彩画坊就是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的典型,产品从单一的年画礼品到多元化的市场居家生活用品,深受中外游客喜爱。贾君三姐妹2004年下岗后建立了三彩画坊,2008年创业刚有起色时,却遭遇了5·12大地震,办公楼垮塌,公司毁灭殆尽。但地震后第三天,当地政府就给三姐妹打来电话,鼓励她们继续将绵竹年画传承下去并给予支持。绵竹市妇联还提供给她们很多展示产品的平台和途径,这让她们继续创业的信心又燃了起来。贾君亲自设计制作了两幅绵竹年画“风调雨顺”“五福临门”,经过市妇联的推荐参加了“全国农民画展”。    

  地震后,三彩画坊在年画村开设了分店,吸纳该村家庭生活困难的农村妇女,举办手绘年画和刺绣年画培训班,并提供针对残疾人和留守儿童的免费培训,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使其掌握一门技术,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灾后恢复生产的实际困难。 

  

  左图为贾君在自己设计的文化小院内。右图为文化小院里贾君绘制的年画墙一角。 

  据了解,目前绵竹有数十家年画经营实体,常年从业人员近万人。当年,射箭台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如今,绵竹市政府以箭台村为核心,打造了以年画产业为主的年画村,将民间木版年画产业化,将年画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使绵竹年画挣脱旧有束缚,创新技艺、丰富品种。现在年画村内画坊作坊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村里还有十多家农户开办了“年画农家乐”,从而带动了乡村旅游。 

  在绵竹玄郎村牌坊入口,刘小蓉经营的“玄郎人家”农家乐格外醒目。刘小蓉是我们遇到的笑容最灿烂的受访者,“哭着是过,笑着也是过,不如我多笑笑,家里人看着也开心。”“5·12”地震前4个月,刘小蓉家刚搬进多年奋斗建成的新居。地震来袭,多年努力化为废墟,丈夫也不幸遇难。上中学的儿子因此性情大变。多方打击让她的生活陷入绝望,天灾人不弃,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很快到来,给予他们新生的鼓励,随着重建工作的逐渐开展,他们从山里搬到了镇上新的安置房,有了新的住所。 

  

  笑容灿烂的刘小蓉

  没有一技之长,一直都是家庭主妇的刘小蓉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养家重担,逃过了那么大的灾难,又有这么多人帮助我们,一定要把日子好好过下去。”积极乐观的她在很短时间内学会开车,跑起了出租。2010年,在当地政府贴息贷款的支持下,她又开起了农家乐。近10年的苦心经营,其中艰辛不为人道,“前几年我心里有阴影也是走不出来,做生意又是经常受委屈,没有一个人能说说心里话,难过了只能跑到前夫的坟前大哭一场,回来在家人、在客人面前还是得笑,现在总算是熬出来了,还过上了以前从没想过的好日子。”

   经过这些年努力奋斗,由于位置好,环境宜人,再加上菜品丰富、服务热情周到,刘小蓉的农家乐已成为玄郎村最具代表性的一家,还解决了不少村民就业。儿子也被她的乐观豁达感染,渐渐康复和成长,生活步入正轨。十年过去了,她终于找到了可以说心里话的人,准备好组建新的家庭,生活越来越甜蜜。 

  灾后重建以来,绵竹市将发展的重心和驱动力转移到新兴的文旅产业上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是绵竹建设“文旅名城”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绵竹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指出,绵竹市全域旅游发展,就是要实现文化产业、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升“酒乡画城·山水绵竹”的城市品质。 

 2018年4月,什邡市北京小学(北京市援建)学前班孩子们在雍湖公园春游。贾跃红/摄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这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发展的总体目标。十年间,四川建成3200公里灾区生命线公路网,重建和修复各类学校3340所,建成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32个,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115处、帮助157.5万因灾失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017年,全省39个国家重灾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29.7亿元,总量为2008年的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70元,是2008年的2.9倍。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发展的重大胜利,铸造了汶川奇迹,成就了中国奇迹。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