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公路通到村,干净水源引进家,敞亮新房暖融融……当前,阳原县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喜人的硕果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干劲,鼓舞着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目前,该县仍有163个贫困村、4.9万贫困人口。在日前召开的县委全会上,县委书记孙海东表示,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全县要以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合力攻坚,做到不让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户、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两年内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十三五”时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生态秀美新阳原建设的大跨越。
今年,该县将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为主要目标,围绕抓准精准脱贫,抓实产业脱贫,培强农业园区、严格落实政策四大举措,重点实施八项脱贫工程,全面打响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年内将实现1.9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抓准精准脱贫
建档立卡,务求脱贫对象精准。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对全县163个贫困村全面展开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严格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的原则,理清搞准“五个一批”对象和需求,掌握致贫原因,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因业施策,务求项目安排精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县扶贫项目库,围绕全县六大扶贫产业,实施皮毛加工家庭手工业“两免一补”工程,特种养殖畜禽入户工程,杏扁、杂粮杂豆、葡萄、设施蔬菜产业小机械撬动大产业工程。
合力攻坚,务求资金使用精准。集中瞄准贫困户、贫困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依托农业产业、农业园区平台,通过股份合作制落实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权上,解决撒胡椒面的问题。
结对帮扶,务求到户措施精准。细化帮扶部门、乡镇村和驻村工作队责任,坚持一户一法,实施“靶向治疗”。结合每个贫困户实际情况和脱贫需求,逐户制定脱贫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全面覆盖,务求因村派人精准。由县委组织部牵头,选准“四类关键人”,即乡镇党委书记、贫困村第一书记、村书记和致富带头人,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队员全覆盖,帮扶干部和贫困村合理匹配。
强化考核,务求脱贫成效精准。严格实行项目监管和绩效考核制度,对照项目的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逐环节检查督导,确保按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同时,把部门对扶贫工作的贡献率,作为实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进行“拉练式”、“晾晒式”考核。
抓实产业脱贫
把产业脱贫作为精准脱贫的核心,因地制宜,挖掘优势,探索不同类型的扶贫路径,建立符合实际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保障困难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在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过程中,以壮基地、引项目、强龙头、带农户为抓手,努力打造特色鲜明、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产业格局。大力培植、扶持、壮大本地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毛皮加工、杏扁、杂粮杂豆等覆盖人口最多、传统优势最突出产业。同时,在全县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的地方建设特色养殖、葡萄、设施蔬菜农业特色精品园区。打造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实施“互联网+毛皮”、“奥运+毛皮”战略,推进特种养殖、仓储物流、旅游服务等产业链关键项目,全力构建集“特种养殖、硝染鞣制、碎皮加工、成衣制作、产品销售、培训研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今年将大力实施“供需式扶贫”和“两免一贴”政策,年内发放缝皮机1000台;扶持杏扁和杂粮杂豆产业增产增收,发放杏扁剥皮机500台、小型旋耕机2000台、电动喷雾器500台。扶持具备条件的贫困村推行以“农业联户+农业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生态农业+合作社+观光旅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为主的多种“股份合作模式”,使贫困人口实现合作入股领“红金”、流转土地收“租金”、就近务工挣“薪金”。
培强农业园区
把农业园区作为脱贫攻坚的有效载体,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
阳原县坚持调整结构,培强特色农业发展,实现了全县所有乡镇都有千亩以上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以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带动全县农业整体提升的格局初步形成。去年,该县集中打造了东井集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辛堡平台现代农业创业园区两个县级示范园区以及默然民安农业合作社、大田洼万寿菊基地、东井集金银花基地等产业龙头,并探索推进旋耕机入户、杏扁剥皮机入户、大型机械股份制联结扶贫新模式,更多的扶贫对象实现了就近务工赚“薪金”、流转土地收“租金”、合作入股领“红金”,带动1.81万人口稳定脱贫。“十二五”期间全县6.9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1%,为进一步打好脱贫攻坚硬仗奠定了良好基础。强化农业园区、农村专业合作社、扶贫项目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推广园区引领、合作社带动、股份合作等形式新建大棚100个,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按照园区带农户模式,扶持不少于10个村建设至少一个规模养殖小区,年覆盖与带动贫困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
严格落实政策
抓住国家机关工委对口扶贫阳原县的机遇,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
积极争取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社保扶贫、文化扶贫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实施好官厅、夭儿沟、闫家窑等村的移民搬迁工程,落实低保线、贫困线“两线合一”政策,确保低保、五保人口如期脱贫。
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立足劳务输出,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订单培训、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送知识、送技术,切实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建立完善劳务输出信息库,强化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维权保障等就业服务机制,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另一方面,扶持创业促增收,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信贷贴息、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贫困乡村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或现代农业园区,以土地入股、订单生产、劳务合作等形式,让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农户创业增收。
实施八大工程
实施产业和就业脱贫工程。围绕全县毛皮、杏扁和杂粮杂豆三个覆盖贫困人口最多、传统优势最突出的大产业和特色养殖、优质葡萄、设施蔬菜三个精品产业,实施缝皮机、小型农机具入户项目,推进“小机械撬动大产业”进程,实现产业对贫困人口全覆盖。同时,围绕劳务协作对接,依托省内外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各级对口扶贫单位和县劳动就业局加大贫困村劳动力输出力度,年内通过实施产业和就业脱贫6400人。
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工程。全县计划新增造林面积11.4万亩,重点完成荒山绿化6.3万亩、林果基地建设3万亩,完成村庄绿化45个。实施26.9万亩杏扁改造提升工程,年内建成10个高标准万亩杏扁基地,直接带动贫困人口受益。同时,按照“社会资本投入,合作社运作,扶贫资金补贴,贫困户参与”的运行模式,在南北两山贫困村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工程,大力扶持生态林、经济林建设5000亩以上,使之成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绿色银行”。打造辛堡、东井集、化稍营和高墙四大节水平台。做好总投资2287万元的桑干河灌区节水灌溉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水源工程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
实施异地搬迁脱贫工程。年内对缺乏生存、生产、生活条件的1294户、3062人实施移民搬迁。推动农村环境专项整治,大力加强畜禽养殖、生活垃圾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农村环境。
实施教育脱贫工程。通过推广山区“两集中、全覆盖”模式,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加大以“雨露计划”为主的职业农民培训和带富能人培训,以及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读高职学生发放补贴,确保年内有1200人依托教育实现脱贫出列。
实施社会政策兜底脱贫工程。通过“两线合一”、社会捐赠救助和生产扶持。确保年内有8200万人低保人口实现脱贫。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实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工程。进一步规范乡镇卫生院管理,巩固乡、村两级医改成果。深化和扩大与北京医疗机构合作,让广大群众就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强化农村合作医疗,构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险,年内解决2800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实施基础建设脱贫工程。完善一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融资平台贷款等措施筹集资金3亿多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好民居改造、安全饮水、道路硬化等十二个专项行动,确保33个村的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投资2918万元,完成乡村道路建设66.9公里。投资468万元,完成水毁道路修复23.4公里。实施危桥改造项目4个。修建园区、入村道路30公里;投资500万元,解决93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在贫困村新打、配套机井25眼,修建防渗渠、铺设输水管道3万米;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000户;同时,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小型公益项目资金1000万元,集中用于片区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互联网+扶贫”脱贫工程。以中合农信公司阳原自立社为模式,引导社会资金设立扶贫小额贷款公司,年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资金5000万元以上;设立600万元财政担保基金,鼓励金融机构给予农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及贫困户小额贷款支持,同时启动电商扶贫工程。
2015年扶贫成果和经验
全面落实精准扶贫。出台《阳原县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方案》,将减贫人口以及帮扶计划分解到乡、村,且贫困户全部安排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年内完成了1.81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任务。建立健全扶贫项目库,争取并安排到贫困村专项扶贫资金2753万元,互助金287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15万元,县财政专项配套资金322万元。
股份合作获得良好效果。按照“小关模式”,在全县具备条件的10个贫困村推行了以“农业联户+农业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为主的多种“股份合作模式”。在贫困村新发展1500户贫困户成为上述模式的股民,5000多贫困人口在上述模式的产业链上打工挣钱,使更多的扶贫对象实现了就近务工挣“薪金”、流转土地收“租金”、合作入股领“红金”。
扶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按照“3+3”扶贫产业布局,不断发展壮大毛皮、杏扁和杂粮杂豆三大产业和特色养殖、优质葡萄、设施蔬菜三个精品产业。向贫困村发放基础母羊1500只、缝皮机1000台、小型旋耕机2000台、农用电动喷雾器500台套;投入花卉、蔬菜大棚、圈舍补贴资金300多万元;为产业园区、农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发展生产贴息132万元,。
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1277.6万元,硬化道路18.6公里,修农田路1600米、防渗渠0.9万米、防护坝855米,新打机井9眼,铺设引水管道2.1万米,完成自来水入户62户;贫困村新建文化广场4处、2900平方米,安置健身器材36套,栽植各类绿化树木6700株,新建景观墙4000米,粉刷街道2300平米。
社会帮扶实现全面覆盖。中央、省、市、县定点扶贫单位对全县163个建档立卡村全方位包扶,统筹省市县三级帮扶资源,明确帮扶任务,制定帮扶计划,实现扶持项目、资金、措施、人员到村、到户。实行县领导包联农业项目制度,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督办推进,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实行县级领导蹲点、单位一把手包村、一般干部包户,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据统计,各级包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315万元,扶持打井配套、道路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等项目32个。
金融及电商扶贫扎实推进。撬动金融部门向扶贫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贫困户贷款,先后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农户自立服务社”落户,每年至少提供5000万元的小额信贷,争取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小型公益项目资金1000万元。依托省国资委、省文联扶贫挂职干部联系北京、石家庄等多家电商公司,为贫困乡村农副、土特产品网上销售提供电商交易平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