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巴晓芳 本报记者 何红卫 乐明凯)“丝瓜潇洒秀苗条,茄子风流紫面娇。更有辣椒生妒意,偷藏叶底换红袍。”12月8日,在2019中国襄阳·孟浩然田园诗词论坛暨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上,来自洪湖市大同湖农场二分场农民罗才刚在谈到自己的诗词及创作体会时,引起了100多名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黄梅县大河镇天门村一组68岁的农民於治军在发言中说,他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听一位妇女埋怨:“家里塝田水已灌满,还不见我家那个人(指丈夫)回!”触动他写了一首《村妇》:“雷鸣惊蛰又春分,每向南窗听鸟音。布谷声声田水满,凭栏屈指望归人。” 一些有类似境况的妇女后来读到这首诗都流泪了。
正是来自农村底层的草根诗人,出于对传统诗词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创作实践,结合对生活的感悟最真切,笔下的诗词格外生动鲜活,有的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非花非果,木棒生千朵。挤挤挨挨忙抢座,卡在中间多个。 下蹲四顾三番,里摸两手无闲。摘剪摊开晾晒,收工日上旗杆。”这是发表在《中华诗词》杂志上的《清平乐·摘木耳》,出自随县殷店镇江头店村农村妇女黄红梅之手,这是她在自家木耳棚劳作的一个剪影。“非花非果,木棒生千朵。挤挤挨挨忙抢座”,准确达意,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很难写出这么形象逼真的木耳和生活场景。
这些农民诗人代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工作经验和创作体会,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广大农民物质丰收后的精神追求,反映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成为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
据了解,中国·襄阳孟浩然田园诗词论坛暨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是根据襄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提议,由中国襄阳孟浩然研究会、湖北文理学院、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东坡赤壁诗词杂志社等单位发起,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10多家诗词组织共同开展的一项长期性的诗词文化活动。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让传统诗词更好地服务“三农”,充分展示新时代“三农”的新风貌,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此次论坛共收到田园诗词论文和创作体会文章90余篇,多方面地论述了当代田园诗的创作现状、新田园诗的基本特色和发展前景。其中约有1/3是农民诗人朋友的文章,这些文章原汁原味,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诗人的对生活的文学眼光和艺术表现。
本次大赛活动期间,各成员单位共刊发1365首诗词参与竞赛,作品较好地反映了当代农村面貌、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经推荐评选,共100首作品入围优秀行列,最终产生孟浩然田园诗词奖创作奖2名(周路平、徐敏)、评论奖2名(胡迎建、罗金华)、新秀奖1名(谢彩霞)。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