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胡日查 记者马晓刚 李昊) 一进腊月,大街小巷年味越来越浓,人们开始忙乎备年货迎大年。可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的不少农民却利用冬闲时间,或发展养殖业,或到附近合作社打工,把冬闲变成冬忙,在自己家门口赚起了“外快”,用另一种方式备年货,迎新年,奔小康。
农闲赚“外快”迎新年
“我上个月领了2600元工资!以前这个时候通常是在家闲待着,现在家附近有了企业,不用出远门就能挣到钱了,挣了钱过个好年。”正在兴安盟众鼎生态农业公司大棚基地里忙着修剪火龙果的村民宗桂香高兴地说。
近年来,由于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的产业发展迅速,大小企业纷纷入驻各村屯。为帮助村民增加收入,科尔沁镇根据市场需求,采用“订单、定向、定期”的模式,开展技能培训,使农民学有所长。目前,仅平安村利用冬闲在村屯从事蔬菜包装、果蔬采摘、短期务工的村民就达90多人。
说起宗桂香一家人,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2016年,因病致贫的宗桂香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可短短1年时间里,勤劳能干的宗桂香夫妇靠双手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并被评为全旗致富带头人。
“以前,家里有个常年卧床的大姑姐,给她看病的费用就把一家人压垮了。”宗桂香说,50多年来,为了给大姑姐看病,一家人欠下了很多外债。
当时生活一贫如洗的宗桂香暗自发誓,一定要把欠下的债还清,要把生活过得富裕。两口子白天在大棚打工,晚上包黏豆包,黑天白天忙挣钱。就这样,宗桂香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了一定的积蓄。
宗桂香高兴地告诉记者,2019年仅在大棚打工的收入就达23400元,买的两头驴也已产下驴驹,日子越过越有了奔头。
在科尔沁镇,不少农民利用冬闲挣“外快”,家家户户呈现出一派“冬闲人不闲、人人忙挣钱”的繁忙景象。
“冬忙”处处能生“金”
眼下,年味渐浓,正值科右前旗大石寨镇建华村连喜粗粮加工小厂最繁忙的生产季。
“前阵子为了抓紧包豆包加班加点地忙,累得腰酸背痛,但忙得挺带劲儿。”已是第二年到扶贫车间来务工的贫困户金迎花“痛也幸福着”,月工资2000多元让她倍感欣慰。这几天,她趁着空下来的时间赶忙置办年货,穷家也能过上“富裕年”了。
“扶贫车间的建设,不仅帮助贫困户学会一项技能,还让他们谋得一份工作,最为重要的是找到了脱贫的途径。”大石寨镇副书记王永健说,建华村属于深度贫困村,为了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村头建起了粗粮加工厂,小厂不大但却将全村绿色杂粮、杂豆及其加工产品通过微信朋友圈、电商平台等销往全国各地,还有20名贫困人口享受资产受益式分红,每人年收益1000元。如今,该村通过一系列的扶贫措施,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18.8%下降至2019年年底的0.39%。
同样,对于居力很镇兴隆村村民崔辉军来说,这个冬季最忙。“两节”期间,肉鸡、鸡蛋需求量不断增加,年初购进的600只鸡已售出530多只,余下的这60多只鸡要按照订单要求的时间全部送到订购户手中。尽管雪路难行,但他从不失约。他说,这是他脱贫致富的“鸡”遇,他不仅要抓住还要抓紧、抓牢。2020年,他还要扩大养殖规模,“种养结合的路子誓要走到底了”!
远隔百里外的俄体镇齐心村村民顾旺即使是在大雪天也不闲着,他在给园中的果树剪枝修杈,路过的村民都说他是个“痴人”。他“痴”在对果树栽植的钟情,春夏秋冬都在果园里忙活,剪枝、灌水、施肥、疏果、采摘、嫁接、育苗……安排得如此“紧锣密鼓”,让顾旺有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冬闲人不闲 实干迎新年
这几天,科右前旗大石寨镇三星村百姓组织的冬季修剪果树培训班上,从修剪果树到病虫害防治,从提质提效到增产增收,大家在培训班里忙充电,在现场实际教学中忙学习,用科技和知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家住三星村六社马家屯的李春和就是其中最积极的学员。李春和家有20多亩果树地,其中多以沙果树为主,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家的果树得不到科学管护,导致果树产量不高、品质也不好,效益并不乐观。
都说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李春和说,这几年不一样了,村里年年都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几次果树养护技术培训班,自己每次都会过来学习,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教学相融合,这让他更好的掌握了果树养护技术,果型、果树的质量确实得到了改变,我们农民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了解,科右前旗大石寨镇共有林果面积达45万亩,5.1万人口平均每人就有一亩林果种植面积。近年来,大石寨镇高度重视林果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做足结构调整文章,现全面实施“北林、西灌、中南果”的产业战略,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栽植、集中管护、分户经营”的模式,集中连片打造3.8万亩林果长廊,着力实现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良好局面。
2020年,大石寨镇预计新栽植果树2000亩,主要集中在乌兰浩特至阿尔山一级路两侧。除此之外,为了减少老百姓的损失,大石寨镇政府计划在2020年,在三星村对400多亩林果地安装防雹网,提高林果地的经济效益,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记者手记:
在科右前旗采访的几天中,记者发现,在这里像金迎花、崔辉军、顾旺这样的农牧民有很多。以往村屯广场、墙边聊天的人不见了,沉醉于酒桌、麻将桌上的人少之又少,代替“它们”的是思考如何增加收入、如何高科技备耕、如何增加劳动技能的事儿。
作为庄稼人,“冬闲人不闲,家门口挣钱”曾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向往,然而这种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心里的幸福感无法言喻,只感觉日子有了奔头,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