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啊见凤啊说声,嘱姑九啊点半,小呀小水纷纷,大呀大路烂烂,怎得闲心逻呀么凤花栏……”
海南山歌《嘱姑九点半》,唱出了一对年轻恋人的无奈——“听见哥哥你相约九点半,奈何阴雨绵绵、道路泥泞,妹妹我举步维艰,哪还有闲心去逛花栏。”这首代代传唱的曲调,唱出了纯真的爱情,也道出了乡村土路逢雨天的尴尬。
千百年来,海南孤悬海外,远离帝京,是古称“越郡外境”的天涯海角。直到1950年海南解放时,全岛200多万农民还过着刀耕火种的贫困生活。
绝不让贫穷成为海南百姓生活的底色!
几十年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以超常规的举措和行动,带领着百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兴产业、添动力,在沧桑巨变中上演着一个个小康故事。
拆网
“你看路边树丛里的锈铁网,它可有段特别的故事啊……”在村里卖黄皮果的王娜月闲聊时说道。
贫穷固然可怕,但更艰难的是找不到摆脱贫困的道路。几年前,因土地纠纷和家族摩擦,儋州市大成镇新风村委会邱繁村的两派村民一度反目。一条长达百米的铁丝网斩断山路,将村子切割成上、下半村,上村的家长不让自家孩子与下村的玩伴玩耍,下村的妇女不与上村的媳妇拉家常……铁网如鸿沟,阻断了乡情,更切断了村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守着绿水青山,却发展不起来,小康之路该怎么走?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怎能被一道铁丝网拦住?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承诺面前,基层党组织化身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村“两委”干部拿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图纸,一趟趟跨过路中央的铁丝网,一声声叩响上、下半村村民紧闭的大门,一次次解释集中建设美丽乡村的好处,一遍遍计算通路兴业的收益。
“拆网!”号子声响起,两派族人冰释前嫌,百米铁网被彻底拆除。上、下半村再度齐心,脱贫致富成了村里的主旋律,邱繁村村民开始吃上了“旅游饭”,美丽乡村建设的画卷徐徐展开。
老盐黄皮水10元一杯,冰镇鲜椰子15元一个,现从树上采摘的黄皮果15元一斤……在自家门口的大树下,王娜月竖起招牌、支上桌子,一边整理着从老黄皮树上新摘的黄皮果,一边与游客闲聊。
村“两委”带领下的社会大动员既算准了脱贫致富的经济账,也算出了民心向背的政治账,带领村民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正路。
在海南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之际,全省继续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带动作用,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扑下身子”的工作机制,成立攻坚指挥部,并下设16个专项工作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分别设立脱贫攻坚三级战斗队。全体党员干部进入“战时”状态,以“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奋力发起冲锋。
戒酒
“怎么这么多!”
2015年,初到琼中县岭门村的第一书记黄建军眉头紧锁,在访遍全村贫困户后,他发现竟有一半人是因“懒”致贫。
“人穷志短、志短人穷”是深陷贫困泥淖的“懒汉”身上常出现的恶性循环。
53岁的王成安每天睡到日上三竿,过着“一天三顿酒、三顿喝一天”的“醉鬼”生活,越穷越喝、越喝越穷,欠了一屁股债。政府给他发放的鸡苗鸭苗,他放任其生死,从来也不管。
琼中多暴雨,黄建军几次要求王成安搭个棚舍给鸡鸭鹅避雨。“政府白给的苗,自己又没花钱,大雨拍死了也不心疼!”王成安醉醺醺地回答。
热带季风吹拂下的海南,稻可三熟、菜满四季。只要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用好这“插根筷子都能长芽”的水土,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潜力将是巨大的。
黄建军相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的本能。“贫困户只是没有尝过美好生活的滋味而已,因此才会动力不足。”黄建军决定,要创造条件让村民敢于去吃第一口“螃蟹”。
岭门村一改扶贫资产“一发了之”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花钱”投资生产——想要获得政府补贴的禽畜幼苗和橡胶保险等资源,必须通过贷款方式购买,利息由政府补贴,挣了钱再还本金。
花了自己的钱,贫困户知道心疼了,早起干活儿的劲头也足了。
2015年起,海南积极创新“造血”机制,要求各地政府决不能发钱发物“一发了之”、决不能统一入股分红“一股了之”、决不能低保兜底“一兜了之”。
很快,全岛响应下的政策之花开出了百样红。
文昌市指导各基层党支部开展红黑榜评选活动,根据日常劳作、技能学习情况发放分红金;临高县探索出台了贫困户外出务工奖补和交通补助政策,一个贫困劳动力一年最高可拿到4400元补助……
2018年夏天,每天一大早就扎进羊圈的王成安已经成为琼中县的“脱贫之星”。谈到白酒,王成安讪讪一笑,竖起一根食指说:“现在只睡前喝一小杯,别的时候都要围着俺的羊羔转!”
抓鸡
海南人爱吃鸡,无论大事小情、祭祀拜祖、招待亲友、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团圆聚会,都是无鸡不成宴。
海南居民世代养鸡,在黎母山腹地世代与贫穷抗争的琼中黎人怎么也想不到,房前屋后满地乱跑的山鸡会被“抓”上“雪龙号”跨过万里重洋远赴南极,更想不到的是,他们仅仅依靠一只只在林间刨土、啄食的山鸡就能摆脱贫困。
2018年11月,琼中山鸡产业发展脱贫示范基地在琼中黎族自治县黎母山镇干埇村投入运营。一栋栋标准化“鸡别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橡胶林中,一群群生态山鸡在橡胶林下闲庭信步,偶尔有几只调皮的山鸡飞上枝头发出几声鸣叫。
2019年末,一张发自中国南极中山站的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上琼中畜牧生态农产品随科考船到达南极洲,而干埇村的琼中山鸡就在其中。在此之前,琼中县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了极地科考后勤采购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将连续3年,每年定点采购10万元的琼中农副产品,为科考队提供食品。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的琼中山鸡成为中国南极科考队的补给品,“搭乘”科考船赴中国南极中山站。
“标准化的生态养殖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海南琼中美味生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凌介绍,2018年11月,该养殖基地按照“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吸纳贫困户320户1381人,公司依托基地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除了提供保底分红,还带动9名贫困户稳定就业。2019年9月,第一次产业分红资金达42.85万元。
年年岁岁“鸡”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海南人爱吃鸡、更善养鸡。
一只只在橡胶林中闲庭信步的山鸡,看似毫无防备,殊不知它们一张翅膀就会飞上枝头。“只要能抓到,就可以带回家!”琼中山鸡产业发展脱贫示范基地的管理员覃国光对他养的山鸡信心满满,冲着几个参观鸡舍的年轻人许下了承诺。
“你去前边堵,我在后边撵!”“快追啊!”……在一阵阵鸡鸣、振翅和叫喊声过后,几经失败的年轻人最终放弃了。“鸡舍的工作人员是怎么抓山鸡的?”他们抛出心中的疑问。
“山鸡晚上还是要睡觉的,所以我们都是天黑之后到鸡舍去抓。”覃国光咧着嘴笑道,“不过抓的时候还是要非常小心,山鸡‘脾气很暴’,不留神就会被抓伤、啄伤。”
“携啊手么,哥啊哥来侬啊侬,调声调来好生活,好呀么好生活……”
伴着鸡鸣、唱起山歌,美好的爱情代代传颂,幸福生活就在眼前。
脱贫是幸福的起点,美好生活款款而来。越来越多的海南人正手拉着手、唱着山歌,演绎自己的小康故事。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