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行小康闯新路系列报道之一 “绿动”贵州守青山

2020-07-27 10:35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暴佳然

开门见山,山山有美景。夏日的贵州,美得让人心醉。贵州是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又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的区域,生态脆弱。“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一首民谣,道尽贵州人曾经的无奈和辛酸。

发展和生态的双重压力如何化解?怎样后发赶超,和全国人民同步迈向小康?

五年前的夏天,回荡在黔中大地的时代之问终于迎来答案。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提出希望,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育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五年来,贵州转变理念,创新制度,大胆突破,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同步向好,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小康新路。

高原草海“保卫战”:两条底线都要守住

位于贵州威宁县的草海,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为数不多的高原天然湖泊,因水草繁茂而得名。站在湖边,天高云淡,碧水蓝天,水草浓绿,让人不由感叹草海“高原明珠”的美誉果然名不虚传。然而,从小生活在此的威宁县万吨污水处理厂副厂长洪慧宁,却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草海保卫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的扩张和人类活动给草海带来了巨大影响,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湖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草海的水域面积由40多平方公里缩小到5平方公里,水体又黑又臭,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我们经过草海都要绕着走,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最后只能失望而归。”洪慧宁心痛地回忆。

再不保护,草海就要消失了。而海拔2100多米的草海,对整个云贵高原的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抢救草海,迫在眉睫。

一场“保卫战”由此打响。威宁县多渠道筹资投入约69亿元,专门针对草海实施7大类35项保护修复综合项目。除了全县4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外,还在草海沿线建设19座分散式污水处理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拆除和“叫停”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这两年草海越来越美了,我们下班的时候还经常绕过来散散步。”洪慧宁告诉记者。截至2019年,草海的水域面积已恢复到25平方公里,发现鸟类达246种。每年冬季,都有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等在内的10万余只候鸟飞临草海越冬。这里不仅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是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草海是贵州转变发展理念的一个生动缩影。贵州立足“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定位和喀斯特地貌生态脆弱的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实施大生态战略。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8.5%,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和幅度居全国岩溶地区首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全国第一。

“英雄河”河长制:百余项制度改革为好生态护航

85年前的四渡赤水战役,将赤水河与长征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就了“英雄河”的传奇。

几十年后的赤水河畔,夏日凉风习习,漫步河畔的人们嗅着草木清香,尽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一路美景、一路芳香的赤水河,是贵州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成果。通过全面实施河长制、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式,“英雄河”的保护、治理、发展正扎实推进。

夜里出勤,对赤水市丙安镇党委书记袁富莘来说是家常便饭。因为他还有另一个头衔——赤水河丙安段河长。“凌晨两三点是违法捕捞最猖獗的时候。”袁富莘告诉记者,作为河长他还要每月巡河一次,看看10公里长的河段生态保护和防汛措施是否到位。“这两年河里泥沙明显少了,鱼多了。”亲眼见证赤水河的变化,他认为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2017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全省4697条河流共设立五级河长22755名,凡是当地老百姓叫得出名称、有长流水的河道都被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实施河长制后,赤水市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近400万吨,为长江上游筑起了一道有力的生态屏障。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河长制,是贵州不断完善绿色保障体系所作的探索之一。以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贵州敢为人先,共实施了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探索完善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开展云贵川交界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

从“GDP挂帅”到“绿色政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为发展新路保驾护航,在黔山秀水间绘就了一幅幅山水新画卷。

“贵漂”成为新选择:云端发力弯道超车

今天,贵州要走出“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新路,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智慧。

大数据,正是贵州的突破口和新引擎。好山好水好空气、年平均气温24℃的贵州,发展大数据得天独厚。2016年,贵州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陆续伸出合作“橄榄枝”。截至2019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速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搭上了后发赶超的“云快车”。

在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记者看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云”有关:“云上贵州”服务平台让数据跑腿,实现“不见面办事”,在疫情来袭时,织就了一张安全高效的“数字网”;“茶云”“辣椒云”“猪联网”等数字化平台,为农业装上一颗“智慧芯”;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推动云上“绣花”拔穷根,山中算数真脱贫……

发力大数据产业,还让更多人才选择贵州这个西南省份,乃至催生了“贵漂”现象。

“八月瓜是贵州大山里的特产,农历八月成熟,这两年有了大数据,越卖越火。”在贵州云景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经理罗迅向记者介绍如何通过大数据精准营销,带动“黔货出山”。曾离开家乡在华为公司工作的他,抓住发展机遇,毅然选择回到贵州。

罗迅的选择不是个例。在2018年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说:“贵州这个地方,以前但凡有点儿本事的人都想着往外面跑,现在全世界最优秀的人都往贵州跑。这是令人惊奇和值得称赞的转变。”

如今,在云贵高原的这片热土上,我们不仅可以阅尽百变地貌,感受沁人心脾的“贵州绿”,还可以畅游大数据“蓝海”,触摸行业前沿“心跳”,更可以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经济相融发展的“中国智慧”。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