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准入关口 ——青海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2020-12-11 15:58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刘菁

一、市场主体基本情况

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占地面积396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于2013年11月建成投入运营,拥有青藏高原最大的冷链仓储保鲜库,主要保障青海省反季节蔬菜、水果储存销售,累计入驻商户2600余户,日均进场量2700余吨,其中日供应拉萨市蔬菜350余吨。2020年3月31日,西宁市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以来,集散中心全力配合西宁市农业农村部门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行工作,积极与省农业农村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合力推进。

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行具体措施

(一)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作为西宁市唯一一家综合性农贸批发市场,主要承担省内农副产品的批发零售业务,自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点启动以来,严格按照《西宁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西宁市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的通知》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市场准入制度,着重对行之有效地“先检测后入市”制度进行了调整,建立了“持证直接入市”制度,即附带加盖印章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产品可直接入市交易。加强电子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数据分析平台,对进场蔬菜品种、价格、数量、产地进行分析,动态管理,全面掌控“带证入市”产品交易信息,为保供稳价、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行工作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已查验、开具入场交易蔬菜、畜禽产品5.2万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6.6万张。

(二)倒逼生产者主动使用合格证。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重点对不能提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小散农户,建立“一证一报告”准入制度,即对没有合格证而要入市交易的小散农户,先由集散中心抽样速检合格后,再现场提供各县、区政府部门印制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由入市交易者填写并附带检测报告后进场交易。一方面,为小散农户入市交易提供了方便;一方面,通过市场倒逼扩大了合格证使用覆盖面。自3月31日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共协助小散农户出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303张,销售附带合格证食用农产品270.4吨。

1.jpg

散户现场填写合格证

(三)加大抽检力度保证舌尖上的安全。合格证制度建立以来,按照《食品食用农产品索票索证制度》、《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制度》规定,对入市交易的食用农产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以保证持有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至8月31日,完成抽检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食用农产品样品10898个,发放检测合格报告10860张,检出菜心、鸡毛菜、甘蓝等农残超标样品7个。

 2.jpg

市场抽检

(四)主动协调协作构建监管新模式。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按照省、市试行方案“五统一”要求,先后3次与区市场监管局、集散中心市场监管所协调召开了现场座谈会、商家动员启动会,共同建立了以合格证制度为抓手的准出、准入衔接机制,实现了与前期“先检测后入市”试点制度全面并轨,探索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助力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的成效

从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查验合格证的试点实践看,一方面,可以让生产者主动担起责任,从“产出来”一侧自我把关,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更加有效的保障质量安全。一方面,倒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实行追溯管理,从“管出来”一侧丰富监管手段,有利于提升综合监管效能。综合实践看,此制度可以把生产主体管理、种养过程管控、农兽药残留自检、产品带证上市、问题产品溯源各项环节都集成起来,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起来,把监管效能提升起来,形成责任闭环,让“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