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居民“菜篮子”的出镜率有些高:先是菜价上涨让消费者直呼“菜比肉贵”,其次一则通知引起众人脑补纷纷开始囤货,再者“今年下半年最强寒潮”又引起大家对蔬菜供给新一轮的担忧。11月4日,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明确回应,当前包括往后“两节”期间,蔬菜供应总量充足,粮食是产量丰、库存足,想啥时候买就啥时候买,想买啥就能买到啥。一言以蔽之:放心,不用囤。对此,笔者认为,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与“不用囤”并不冲突。
首先,家里为什么要备点粮和菜?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很多家庭习惯了随吃随买,讲究吃新鲜的。以笔者自己为例,因为家中不常开火,已经习惯了做一顿饭买一次菜的节奏。近期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小区临时封控,这种情况下,如笔者这样家里一开冰箱空空荡荡,便只能求助于社区志愿者,等米下锅的人急,挨家挨户送米的人更急。家里备点粮和菜,这是过去一年多经历过疫情封控者的经验之谈。一个国家有应急体系,一个城市有应急保供措施,一个家庭的冰箱怎么就不能是应付自家一两餐饭的“活水”?
其次,我们为什么不用囤粮囤菜?一是库里不缺、地里也不缺。要知道,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连年丰收,库存充裕,13个蔬菜主产省在田蔬菜面积达到9130万亩,同比增加350万亩。同样在11月4日,农业农村部紧急部署寒潮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确保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不断档不脱销。可以说,“不缺”是我们不囤货的底气。二是囤货最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超市发布的温馨提示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本来不缺菜,消费者一抢,就缺了,超市不得不成倍地调货补足暂时的缺口,几天后大家发现,消费者囤的菜吃不完、坏了,超市补的货卖不掉、烂了,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本来可以自我调整的供需由于消费者的突然加码而失衡,最终变成供需双方均受损失。
所以,家里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以备不时之需,可以;但囤得太多,就大可不必了。总而言之,别囤货,好好吃饭、好好过日子。
作者:赵宇恒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