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喜洲镇党委下辖 13 个党总支、46 个农村党支部、13 个“两新”组织党支部、3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共 2790 名党员。
培育“党建之花” 党风政风清风拂面
喜洲镇把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作为治理之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打牢思想基础。深入开展“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党员冬春训”“领头雁”培养工程等活动66次,受训人员达4000余人次。
筑牢组织根基。积极发挥各类人士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举荐威望高、口碑好的各类人士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用活党员积分、全员积分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激发干事创业劲头和活力。集体经济稳步发展,2019年全镇13个村中有8个村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提升服务质量。以党员评星挂牌和“1+X”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群众为抓手,依托“环洱海党建示范圈”建设,构建村“两委”牵头、村干部带头、示范党员为中心、村民为主体的垂直到底的联动治理体系。
培育“生态之花”洱海保护佳绩喜人
异龙湖治理效果
喜洲镇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压倒性的政治任务和绝对前置的重点工作,高位推进以洱海保护治理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
坚决打赢“八大攻坚战”。坚决打赢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攻坚战,完成投资4344万元的喜洲古镇和周城片区截污治污体系排查及管网完善工程等项目,推动洱海水质持续向好。
认真落实河长制度。构建“户收集、网输送、厂处理、塘净化”的截污治污体系,确保清水入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节约灌溉用水,常态化开展“三清洁”工作,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消灭黑臭水体,加大入湖河道巡查监管力度,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用心做好生态安置。全面完成“三线”划定拆迁工作,完成556户征拆任务,兑付补偿资金6.71亿元。真诚接纳兄弟乡镇搬迁户落地喜洲,高标准建设好“1806”小镇喜洲片区。全镇以“三线”划定和“四水全收”为代表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培育“发展之花” 特色小镇优势领航
喜洲镇始终把发展重任牢牢扛在肩上,以文化、旅游、生态、人文为支撑, 做大做强做优喜洲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实力。试点改革落地见效。探索和完善喜洲村集体土地入市和农村土地征收长效 制度,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 194.2 万元, 先后迎接国家自然资源部、浙江省义乌市、甘肃省陇西县等考察团参观考察。
生态农业稳步推进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补齐影响镇域经济发展的短板,构建省内一流、城 乡一体、适应发展的镇村基础设施体系,喜洲镇和周城村乡村振兴州级示范镇 和示范村建设正在高质高效推进。特色小镇加速发展。完成投资 9.8 亿元,改造市政基础设施、街区立面风 貌整治 ( 一期 )、镇区机耕道路和三线入地,启动了夜景灯光工程、白族农耕文 化体验项目和白族风情体验项目,完善智慧旅游设施,特色小镇基础架构已经 形成。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 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挖掘传统民族节庆、茶马古道、喜洲商帮等元素,把文 化旅游、生态观光、乡村体验相互融合,以农业观光、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 主的新型乡村旅游业态渐入佳境,喜洲成为了生态观光的“花海”和体验文旅 生活的“天堂”。
培育“民族之花”民族团结进步推动
喜洲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突出把民族文化传承作为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抓手,绘制了“人文大理·幸福喜洲”的美丽画卷。
抓实民族文化传承。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人,切实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大理栽秧会、喜洲粑粑、火把节等18项民族文化遗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白族扎染技艺和白族“绕三灵”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30余人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段银开、赵丕鼎分别被评选为白族扎染技艺、白族“绕三灵”国家级传承人。
做精民族传统工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民族风情风俗的精神内涵,促进传统工艺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做精做强白族扎染、白族刺绣、白族民居彩绘、喜洲粑粑等特色品牌。
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搞活民族节庆文化。依托“三月街”民族节、白族本主节、火把节、“蝴蝶会”“绕三灵”“栽秧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以举办“同心向党”歌咏比赛、耍龙舞狮表演、大本曲弹唱等民族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培育“治理之花”首创“金花调解”模式
喜洲镇将民族文化和司法实践相结合,将白族语言与法制语言相结合,着力打造了“金花调解室”这一民族特色纠纷调解品牌。“金花”调解员充分发挥性别优势、语言优势、法律优势,以柔克刚,以情动人,用柔性疏导、理性引导的方式,深入村组、深入农家、深入百姓,及时为辖区群众调解婚姻、赡养、抚养、邻里等方面的纠纷,提炼出“冷却处理法”“求同存异法”“法理分析法”等调解实战经验,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金花”调解员已成为喜洲一道靓丽多姿的风景线。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