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尔墩乡东梁村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方式,通过支部引领、党群“发力”,强化党组织模范带头作用;规范制度、议事“公开”,发挥群众参与主体作用;弘扬传统、文化“融合”,展现文明和谐传承作用;拓宽渠道、产业“出新”,增强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让广大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伊宁市委、政府及喀尔墩乡党委、政府在研究和部署农业农村工作时,坚持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乡整体规划,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家园、打造幸福乡村、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一、基本情况
东梁村位于伊宁市东郊,由6个村民小组组成,辖区总面积3.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580亩;有企事业单位20个,学校4所,大型蔬菜水果批发市场1个,加油站1个,屠宰场3个,商业网点48个;实有人口577户2245人,由8个民族构成,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其中维吾尔族387户1515人,汉族104户404人,回族75户292人,哈萨克族2户16人,其他民族9户18人。全村共有党员78人,入党积极分子30人,“四老”人员12人,其中老党员6人、老干部2人、老军人4人。2019年村集体收入84万元,人均纯收入18213元;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2011年至2018年分别被评为市、乡两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年、2015年,2020年分别荣获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19年被乡党委、政府、派出所评为“零发案”村社区,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自治区“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2020年东梁村东街一巷还被评为国家AA景区和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巷道。通过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抓实乡村文化建设,抓细矛盾化解机制建设,维护乡村和谐安定,让广大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做法
(一)支部引领、党群“发力”,强化党组织模范带头作用
东梁村始终坚信想发展就要走自己特色的创新之路,利用城郊村的区域优势,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东梁村党支部的设置也有所创新,突破了过去一村一支部模式,将支部的发展定位建在专业合作社、旅游发展和特色产业链上,在企业园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中建立党组织,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鉴于此,东梁村抓住支部班子发挥“领头雁”作用,以“带着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引着农民变”的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全面开启区域型农村经济和“人居环境+民俗旅游+特色产业”融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建立起党支部抓、“访惠聚”帮、网格员促、联户长推、农户管的工作格局,将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与现代农业农村工作相结合,形成以党建带“旅游+特色产业+人居环境+就业致富”的思路,带动基层组织建设健康发展。在东梁东街一巷建立党群服务工作站,吸收优秀“四老人员”、党员先锋模范、致富能手、妇女带头人等各支力量,在党群工作中心任职,发挥他们带头示范引领作用。
图1东梁村禁毒宣传
(二)规范制度、议事“公幵”,发挥群众参与主体作用
规范村规民约,按照“支部主导、干部引导、群众实用”的原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公共事务、经济发展、村风民俗、精神文明、法治建设等内容,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议事等制度,同时在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基础上,对“两委班子”全体成员实行述职述廉制度,不断提升村民对政务、村务、党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各项措施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杜绝了财务混乱、群众不断上访的现象,坚决做到还干部一个清白、群众一个明白,告别了“干部说了算、村民靠边站”的工作格局,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大讲堂”活动,全面落实“双普法”的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法律进企业、进学校、进市场、进网格、进农户的“法律五进”活动,在巩固原有法治文化阵地的基础上,以东梁东街一巷为主,打造法治文化主题巷道,突出“法”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各族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法治教育。探索建立“村级法律咨询服务站”,加大对辖区群众的法治教育力度,组织辖区各类人员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城市规划发展进程、参观禁毒展览馆,观看法治教育系列宣传片,使大家从思想深处深受教育。
(三)弘扬传统、文化“融合”,展现文明和谐传承作用
“崇文重教、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这一品德传承至今,今天东梁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已成佳话,东梁村创新活动载体、挖掘民族文化,把文化宣传、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有机结合,深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在村庄主干道、群众聚集地,通过宣传栏、横幅标语、墙体彩画等载体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内容,教育启发群众自觉革除陈规陋习、主动践行文明新风。广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民族团结楷模”“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的开展,挖掘移风易俗、孝老爱亲、道德高尚、邻里互助的先进典型。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劳动节、中秋节、端午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开展家庭团圆、道德风尚、孝老爱亲、民族团结等活动,以科学、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取代陈规陋习。
图2东梁村非物质文化传承 沙粒画展馆 图3人居环境整治
(四)拓宽渠道、产业“出新”,增强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东梁村将壮大产业优势与人居环境整治、特色旅游发展紧密衔接,走出一条自己的新农村特色发展之路,特色产业、民族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东梁村以提升人文宜居、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任务,将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旅游发展和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有机结合,把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工艺文化和中国古典元素融入整个巷道,投入16万元,设计、制作“中国红”古典门廊22个,门廊吊挂红灯笼22对,古典门廊的“复古文化”提升了东梁街民族团结示范巷道整体效果。通过鼓励和引导村(居)民开办农家乐,发展庭院经济,积极引导辖区村(居)民自主创业,结合就业惠民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图4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促进增收
三、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东梁村通过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入群众开展各项党组织活动,团结了班子队伍、凝聚了人心民心,有效地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通过宣讲增强和提高了全民的法律意识,更规范和约束了自身行为,普法宣传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是通过开展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建立崇德向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全方位展现文明乡村、和谐乡村、绿色乡村面貌。
四是通过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推动“民俗旅游+特色产业”,让“游文化”“民文化”“吃文化”推进美丽休闲乡村事业发展,同时以点带面带动周边经济。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