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银担支持大豆和油料作物生产工作推进会在京举行,图为河南农担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刁玉新进行地方经验分享。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按照会议通知要求,我就河南农担创新“政银担”合作模式和支持花生产业情况作简要汇报。
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做出工作部署。总书记树立“大食物观”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从主要强调粮食安全,到全面保障食物安全的一次重要调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河南“三农”工作,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河南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指引我们牢牢扛稳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为全国稳住农业基本盘作出贡献。
第一点,夯实基础,稳住国家粮油安全“压舱石”。
河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已连续5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去年达到1308.84亿斤,其中夏收小麦总产达760.56亿斤,承担了全国粮食总产量1/10,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河南不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还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产区,常年以种植花生、油菜、芝麻为主,在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2016年以来,我省狠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优质花生发展作为“四优四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大力推进优质花生发展,带动全省油料产能稳步提升。
一是油料产量全国第一。2021年,我省油料面积、产量分别为2406.56万亩、657.28万吨,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1位,占全国总面积、总产量的12.24%、18.19%。花生是我省继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面积超千万亩农作物,也是第一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自2004年以来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近3年持续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2021年我省花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939.4万亩和588.21万吨,面积约占全国的1/4、产量约占全国1/3,均居全国第1。
二是品质结构不断优化。我省通过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油、多抗油料新品种,高油、高油酸花生快速发展,占比明显提高,2021年高油、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占比达到50%,达到260万亩。双低”油菜占比达到80.2%,纯白芝麻占比达到90%。2021年,我省油料平均单产273.13公斤/亩,较全国亩均单产高89.26公斤,居全国第2,其中花生平均单产303公斤/亩。
三是优势区域逐步形成。花生形成了沿黄及黄河故道大果花生区(占总面积40%)和豫南豫西豫西南优质小果花生区(占总面积60%)两大优势区,全省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30个、10万亩以上的县54个。油菜主要集中在豫南淮河流域和豫西南汉水流域,常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芝麻主要集中在豫南南阳、驻马店、周口一带,常年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
四是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我省相继建设了1个正阳国家级花生现代化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市级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正阳花生”品牌价值达到116.51亿元,并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平舆、项城白芝麻双双被列入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
五是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促进花生产业发展,近年来,我省连续出台了《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意见》《关于增强油料供给保障能力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启农业“四优四化”和“十大基地建设”,通过扶持花生产业带动全省油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点,把握方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成高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农担公司准财政支付工具的政策性定位更加清晰。2021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作用 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公司抓住政策机遇,聚焦我省粮油等重点产业和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以新型“政银担”和数字化为抓手,重构风险控制、业务模式和机构合作“战略三角”,下决心在“十四五”期间推进业务转型升级。去年3月,我们在全省选择12个县作为新型“政银担”试点先行先试,坚持问题导向,派出攻坚团队经过8个多月的探索实践,打通了政银担合作各环节堵点,在试点县构建了以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为基础,多种合作模式相结合的联动支农机制。较好地破除了困扰银行服务“三农”的障碍,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累计支持花生及其他油料作物种植、购销、加工等产业经营主体16.77亿元,在保5.45亿元。与117个县级政府签署“政银担”合作协议,其中110个县设立风险补偿金和应急续贷周转金11.75亿元,与108家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政银担按照4:2:4的比例分担风险。围绕花生产业全产业链,以河南农担为纽带,联合地方党委政府,带动银行、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精准扶持花生,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找准抓手、设计产业服务方案,做到精准扶持。我们联合花生主产县(市、区)政府、合作银行等机构,融入到花生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等环节摸排梳理产业,经研究论证,在项目准入、额度测算、风控措施等方面三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豫农担—花生贷”产品服务方案,实现了合作模式、产品方案、服务对象和产业项目的精准匹配,推动产业项目从“小弱散”向“专精深”转变。如,驻马店市正阳县,已连续20多年保持“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的地位,该县花生种植面积170多万亩,占全省花生总种植面积的9%,产量50多万吨,素有“中国花生之都”的美誉。我们通过花生产业摸排梳理,发现该县花生产业链潜在资金需求规模在10亿元以上,由于政银担合作不顺畅,我们前几年仅支持该县花生产业157笔、4338万元,市场潜力巨大。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在该县推广后,目前首批申请的35家花生行业新农主体1300万元担保贷款,已全部办理完成并放款。
二是夯实根基、建立产业项目库,做到精确画像。坚持“项目为王”,为解决项目源的问题,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管理优势,利用新型“政银担”模式下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组织,全面开展花生产业经营主体信息采集和项目库建设工作。我们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开发了“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采集云平台”,向对县农业农村部门和三级金融服务组织开放端口,把新农主体基本情况、经营和贷款信息、保险情况等9个方面定性标准和64项定量指标等信息全方位入库并定期更新;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入库新农主体进行信用评价、精准“画像”,建立信用信息大数据库,通过“线下运作、线上赋能”方式,形成了县域花生产业的项目库。对于一些花生产业集中、信用评价通过率高的乡镇和村部,公司授予“信用乡镇”“信用村”并颁发《授信证》,进一步降低担保门槛。目前已为近3万家花生产业新农主体建立了“融资身份证”。
三是优化服务、促成银担互信合作,做到高效投放。我们通过建立风险分担、应急续贷、惩戒熔断、风险化解和风险处置五大机制,以“互信补位、分险担责”为核心,从项目信息采集、大数据筛查、信用评价、审查审批、贷中(后)管理、逾期联合调查与催收、贷后违约追责,明确政银担各方职责,建立了线下全流程风控闭环、线上数字化风控体系的“模式风控”,解决了银行的后顾之忧。为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我们积极协调人民银行争取了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采用“先贷后借”模式申请使用再贷款资金,促成银行与公司达成互信,共同开发线上审批流程,确保200万元以下贷款能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四是转变方式、创新联动支农机制,做到合作共赢。我们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财政+金融”“政府+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为基础,整合投资、保险、期货等同业机构资源,围绕花生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不同群体,创新联动协作支农模式。如,在新乡市延津县,我们与中原农险、郑州商品交易所联合开发了“保险+期货+担保”产品,保障客户预期收益的同时又降低了融资成本;在开封市祥符区、驻马店市正阳县,针对当地花生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国家花生现代产业园区融资需求,我们联合省农开公司采取“投担(贷)联动”模式支持其发展,真正形成了以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为基础、多种合作模式相互促进的“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为进一步延伸拓展花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三链同构”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了财政金融支持。
第三点,守正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在国家农担公司、省农业农村厅等省级部门指导和支持下,河南农担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政银担合作方面积极开展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下一步,河南农担将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树牢大食物观,全面落实中央新形势下的国家粮油安全战略,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服务驱动、科技赋能,持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广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聚焦粮油产业创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提高融资担保服务能力,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保障粮油安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汇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