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稻田里的丰收节——北京市海淀区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

2022-09-24 20:18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

又是一年秋风起,稻花香里庆丰收。9月23日,由北京市海淀区农业农村局、海淀区乡村振兴局、海淀区上庄镇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2年海淀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上庄镇常乐村京西稻智慧农场开幕。本次活动以“庆丰收 迎盛会”为主题,通过启动仪式、农副产品及农业品牌宣传、农事活动与农耕文化体验及乡村味道掌门等环节,充分展示海淀区农业发展新成就、农村建设新面貌、农民幸福新生活,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活动邀请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园区、群众代表等共同参与,海淀区政府副区长马光耀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共庆丰收节,献礼二十大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专属于农民的节日,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截至8月底,海淀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300余亩,蔬菜播种面积近7000亩、产量10000余吨,较上年同期均有大幅增长,不折不扣是个丰收年。活动现场,视频《海淀“三农”十二时辰》,以古时十二时辰划分,展示海淀“三农”人的普通一天,点滴积累、聚沙成塔,成为海淀区“三农”改革历程的一个缩影。

同时,海淀区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自2018年与延庆区建立接协作关系以来,充分发挥在农业科技、产业发展、人才储备等方面资源优势,统筹安排区内6个镇与延庆区6个乡镇进行结对,并组织推动区内多家企业与延庆区28个经济薄弱村结对,助力实现共同丰收的美好愿景。活动现场,延庆区带来了由“巧娘”制作的一幅3.6米长、1.6米高的巨幅剪纸,海淀区也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作为回赠,寓意两区友谊源远流长。

立足农业传统,探索科技创新

本次活动所在地上庄镇常乐村是海淀区京西稻集中种植区,京西稻,又被称为“御稻”,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海淀区作为京西稻的发源地,一直以来对京西稻实施保护性种植。今年通过打造智慧农场项目,在这片传统稻田上初步实现覆盖水稻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无人作业,打造出科技赋能的农业生产新场景。

在本届丰收节活动上,传统农业文化与新兴科技元素相互碰撞,带给现场观众不一样的感觉和体验。台上,科技感满满的农业科技虚拟主播“甜园”首发亮相,与真人主持同框讲述海淀“三农”故事,科技感、时尚范满满;台下,在农事活动与农耕文化体验区可观看和体验手动玉米脱粒机、手摇石磨豆浆机、五谷贴画,竹编多彩小船等,吸引力、趣味性十足。

助力种业振兴,现场讲述“京西稻”故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活动现场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辛霞讲述种业故事。今年,海淀区13家种业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涉及农作物及畜牧两大领域,成为推动种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接下来,海淀区还将承办第二届国际种业论坛,打造国内外领先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为北京打造“种业之都”贡献应有力量!

擦亮海淀农业品牌,探索农业发展新业态

在海淀农业品牌展区,展出了海淀区10余个本地农业品牌,内容涵盖瓜果蔬菜、乡土植物、花卉、杂粮、种子、有机零食、酿制品等,类型丰富、品种繁多,成为展示海淀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的重要窗口。海淀区积极培育发展本地农业品牌,百旺种植园的“百旺”果蔬和大道农业有限公司的“御前青玉”两大农产品品牌今年成功入选北京“优农”品牌。在乡村味道掌门展区,中国烹饪大师郝振江就地取材,用“优农”品牌时令农产品做出道道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统筹区域优质资源,挖掘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教育、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将海淀田园打造成为孩子们了解自然、走近科学,投入劳动、热爱生命的平台。此次丰收节上,授予百旺农业种植园,大道农业,中关村科普农庄,组培室,弗莱农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6家单位,成为海淀区首批“农事劳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这也开启了海淀区农事劳动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