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不同于传统农民,也有别于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多是从城市跨界回农村的新群体。在跨界之前,他们已有一定职业积累,基本具备新理念新思维,掌握新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农业农村所蕴含的成长成才机遇高度认同,也因此另辟蹊径,回到农村进行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活动。近日,记者走进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几位新农人,跟随他们的脚步,享受一日农忙生活。
期待 从清晨6点开始
从黔灵山脉往西,越过逶迤伸展的百花湖,跨过百年历史的两岔河石桥,贵州省观山湖区百花湖镇下麦城村就坐落在河岸某处。
2016年,紫王葡萄进了村。
时任村“两委”委员的班丛会和村里其他4名党员用7亩地先种先试,学习先进种植技术精心呵护紫王葡萄。2018年,7亩地产出2万余斤葡萄,实现丰收。
4年多过去了,7亩“试验田”变成了70亩“致富田”,年收入100余万元。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班丛会和村“两委”干部不松劲,带着村民一起,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让大伙儿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大约清晨6点的光景,霞光迈着轻快的脚步给低低的云层镶上了金边,抽穗的水稻随着清晨的风恣意翻滚。
天刚蒙蒙亮,不远处传来油门声,进货的生意人又来了。每隔几天就有生意人进出,都是想赶在葡萄成熟时多分到几筐。
班丛会是这片葡萄园的发起人,也是致富带头人,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新农人”。不过四年光景,26000多棵葡萄苗茁壮成长,葡萄园成了“致富家”,当年的4人入股变成现在18户村民一起分红。
“还有半个月就到葡萄成熟时,但现在吃都是甜的,不信你尝尝。”班丛会摘下一串葡萄递过来说道。
班丛会脸上透着干练能干。她告诉记者,今年是个丰收的好年景,即将开始进入丰产,葡萄还没完全上市就已经卖到了10元每斤,比往年高出一截。
说起怎么管护好葡萄,班丛会积累不少经验。“抹芽、定梢、摘心、浇水这些可是有讲究。”班丛会说,今年气温高,浇水得早晚各一次,就像哄小孩子一样,要精心呵护。
“班支书带着我们一起种葡萄,每年收益保底就是4万块嘞。”早上9点,农户陈兰艳在园里带着孩子收拾工具准备回家做饭,期待葡萄成熟卖出更好价钱。此时,廖德运的工作才刚开始。
二块粑 晌午巡山后的约定
8月17日一大早,廖德运在由镇里组织赴外电商培训结束后便赶回谷腊村,马不停蹄地和26岁的合伙人尹云上山查看天麻、林芝的生长情况。
“一开始没想过回来搞农业,因为对这个行业本身不了解,再加上没有相关经验,但是后来了解到家乡的政策和发展前景,扶持力度、支持力度比较大,当时就想着可以回家创业。我们这里的土壤、气候都很适合搞林下种植。”廖德运停下手里的活计抬头告诉记者。
今年初,在外从事工程工作的廖德运回村种起了天麻和林芝。
700亩的天麻、800亩的林芝混种,在村里算是大户。
“决定开始搞种植的时候,可是吃了不少苦。”廖德运回忆道,光赴外考察就去了好几个地方,还聘请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定期讲课。
转眼到了中午,日头越来越高,土里的天麻、林芝依然安静。廖德运和尹云收拾妥当,背起背篓,准备回家赴约。
此时,廖德运家的抽油烟机已经转动起来,灶头冒起了烟火气。客厅明亮整洁,一面墙上贴满了2个孩子的各种“画”。廖德运笑着告诉记者,正是妻子的支持,他才能放心大胆的试。培训完回家前和妻子约好,要吃二块粑。
夕食 “生态绿”里的红火
当记者到地里找到徐正祥时,他正和公司的人员查看水稻长势。
晚霞下,徐正祥黝黑的皮肤和田里倒映的田水呼应,干练的寸头,笑起来露出白白的一排牙齿。
“回来创业发展这条路走对了。”42岁的徐正祥曾外出务工多年,2020年返乡后开办农业科技公司,亲历了产业发展给这个村子带来的变化。
地处百花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昔日石操村,同很多山村一样,守着绿水青山,却没找到“金饭碗”,年轻人多外出务工。
“我自己有技术,就发动周边邻居农户和我一起做,还专门打电话给在外务工人员回来和我一起做。”今年4月,徐正祥打电话给在深圳务工的卢兰姣,请她回来一起帮忙打理公司。
“回来前比较忐忑,但这两个月生意不错,不仅离家近了,每月还能拿到5000元工资。”卢兰姣边走边向记者说道。
“我还专门带起合伙农户组队去辽宁丹东市考察种植技术哩。”徐正祥没有满足现状,他不仅种草莓,还种水稻,有什么种什么;不仅搞种植业,还搞起了智慧农业,尝到甜头的他决定把种植规模继续扩大,不仅自己走上致富路,还带上周边农户致富。
2022年初,观山湖区出台系列政策、方案鼓励,专门拿出2000万元,用于加快培育一批小而精、可复制的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徐正祥的公司为壮大种植产业,增加农户收益,他向村“两委”报告,积极对接区相关部门,引入奖补政策,鼓励群众扩大规模种植;同时,利用各种项目资金准备建设保鲜库,利用错峰销售,增加村民收益。
同时,徐正祥还广泛宣传就业帮扶政策,动员村民参加技能培训,就地就近务工增收;挖掘乡贤能人,动员有眼光、有思路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落实政策激励措施,24岁的张忠林就在他的动员下,返乡创业。他还帮助农户申请产业奖补资金,协调技术指导,有11户依靠产业走上致富路,户均发展规模每亩收益1.3万元。
“下一步,我还要继续扩大规模,争取达到70亩,让更多农户参与进来,一起致富。”临走时,徐正祥信心十足地说道。
作者:母文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